【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东片7校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学情调研 科学调研卷(1.1-3.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东片7校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学情调研 科学调研卷(1.1-3.1)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东片7校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学情调研 科学调研卷(1.1-3.1)
1.(2024七上·萧山期中)正确使用实验工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技能之一。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加固体粉末 D.灭酒精灯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斜、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答案为:C。
2.(2024七上·萧山期中)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测,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科学的基本功之一。下面是小港同学对自己身体相关物理量的估测,明显不合理的是(  )
A.一瓶矿泉水体积约600mL B.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mm
C.体温大约为37℃ D.教室的容积大约是200m3
【答案】B
【知识点】估测;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不合理的是哪一个。
【解答】A、一瓶矿泉水体积约600mL,故A合理;
B、中学生手指甲的宽度约1cm=10mm,故B不合理;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C合理;
D、教室的容积大约是180到200m3,故D合理。
故答案为:B。
3.(2024七上·萧山期中)盐碱地上长出高质量“小冰麦”。它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野生冰草抗病、高蛋白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小麦的细胞中培育而成的。在培育过程中,主要是对如图野生冰草细胞内的哪个结构进行操作?()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图中所示结构名称为:A细胞膜、B细胞核、C细胞壁、D细胞质。分析作答。
【解答】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中,能传递遗传信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所以,“小冰麦”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野生冰草抗病、高蛋白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小麦的细胞中培育而成的。在培育过程中,主要是对野生冰草细胞内的细胞核进行操作的。
故答案为:B。
4.(2024七上·萧山期中)在科学课堂上,同学们对地球的相关知识展开了激烈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甲同学认为: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最初认识是“天圆地方”②乙同学认为:远离海岸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③丙同学认为: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属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之一,但不能说明地球一定是球体④丁同学认为: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解答】①甲同学认为: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最初认识是“天圆地方”故①正确。
②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故②正确。
③ 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即为地球的形状,故 ③ 正确。
④ 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是月球的形状,能证明月球是球体, ④ 不符合题意。
综上:①②③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港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四次测得文具盒的宽度分别为9.20cm、9.42cm、9.23cm、9.22c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cm
B.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22cm
C.9.20cm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没有意义的
D.9.23cm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
【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准确值部分应该是相同的,不同的应该是估读数字;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一位为估读数字,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解答】AC. 在9.20cm中,“0”为估读数字,而“2”所在的单位mm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故AC错误;
BD. 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42cm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故B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B。
6.(2024七上·萧山期中)下面是四位同学作的单位换算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
A.180立方米=180立方米×1/1000=0.18立方分米
B.1.8米=1.8×1000=1800毫米
C.0.5千米=0.5千米×1000米=500米
D.1.05升=1.05×1000毫升=1050毫升
【答案】D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
【解答】A、180立方米=180立方米×1/1000,等式左右并不相等,故A错误;
B、“1.8×1000”得到的单位不是毫米。故B错误;
C、0.5千米=0.5千米×1000米,单位明显不对。故C错误;
D、换算进率及过程正确。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2024七上·萧山期中)甲、乙、丙同学的实际体温分别为37.3℃、36.8℃和38.1℃,甲、乙和丙同学先后用这支温度计测自己的体温。甲同学测完之后,乙、丙同学使用温度计之前都没有用力甩一甩。
那么乙和丙同学测得的读数分别是(  )
A.36.8℃和38.1℃ B.37.3℃和38.1℃
C.36.8℃和37.3℃ D.都为37.3℃
【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这导致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不能流回液泡,即体温计的示数在不甩动的情况下只能上升不能降低,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测量甲的体温后,体温计的示数为37.3℃。因为乙的体温36.8℃小于37.3℃,所以体温计的示数不变,还是37.3℃。因为丙的体温38.1℃ 大于37.3℃,所以体温计的示数升高,即为38.1℃ 。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2024七上·萧山期中)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小港在视野中依次观察到如下图像,其中从视野甲到视野丁不需要调节显微镜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观图可知:①转换器、②反光镜、③粗准焦螺旋、④细准焦螺旋。
【解答】在显微镜下首先看到的是甲,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题干中甲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方,应该向左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移动移到视野中央。即出现图乙所示,此时图中细胞结构不清楚,要放大物像,需要转动①转换器,选用放大倍数较大的物镜,即出现丙所示图像,细胞体积放大了,但是物像模糊,需要调节④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清晰,出现丁图所示图像。所以小科在视野中依次观察到如下图像,其中从视野甲到视野丁一定需要依次调节显微镜的①④。如果视野教暗,可以调节②反光镜。所以不需要调节显微镜的③粗准焦螺旋。
故答案为:C。
9.(2024七上·萧山期中)2021年入侵中国12省的红火蚁(如图)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被咬会有火灼感,严重者可能丧命。下列关于红火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昆虫
B.用体壁呼吸,属于环节动物
C.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属于脊椎动物
D.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答案】A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部,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部分节。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两对翅、三对足。
【解答】A、根据红火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胸部着生三对足、两对翅。足和触角部分节。具备了节肢动物中昆虫的特征,A正确。
B、红火蚁用气管呼吸,属于节肢动物,B错误。
C、红火蚁体表有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散失,属于无脊椎动物,C错误。
D、红火蚁身体和附肢都分节,D错误。
故答案为:A。
10.(2024七上·萧山期中)在古诗词中,我们常常能遇见各种植物的美丽身影。结合你所学的植物分类知识,以下诗句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句中描写的竹子为裸子植物
B.“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诗句描绘春天西湖水面长满藻类植物
C.“向夕稍无泥,闲步青苔院。”这里提到的“青苔”,它们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诗句中的梅花属于蕨类植物,通过孢子繁殖
【答案】B
【知识点】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根据绿色植物的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着,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因此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可以为四大类群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解答即可。
【解答】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句中描写的竹子为被子植物,A错误;
B.“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诗句描绘春天西湖水面长满藻类植物,B正确;
C.“向夕稍无泥,闲步青苔院。”这里提到的“青苔”为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故C错误;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诗句中的梅花属于被子植物,D错误;
故答案为:B。
11.(2024七上·萧山期中)针对表中的四种哺乳动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目 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
科 鼬科 熊科 熊科 熊科
属 鼬属 大熊猫属 熊属 熊属
种 雪貂 大熊猫 棕熊 北极熊
A.棕熊与大熊猫亲缘关系最近 B.棕熊与北极熊亲缘关系最近
C.棕熊与大熊猫共同特征最少 D.棕熊与雪貂共同特征最多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解答】由分析可知,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据分类表可知:雪豹属于鼬科,棕熊、北极熊和大熊猫都属于熊科,大熊猫属于大熊猫属,棕熊、北极熊属于熊属,因此棕熊与北极熊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故答案为:B。
12.(2024七上·萧山期中)自然界有很多“鱼”,从科学角度分析娃娃鱼、鲸鱼、鳄鱼、章鱼分别属于()
A.鱼类、鱼类、鱼类、鱼类
B.两栖类、哺乳类、爬行类、软体动物
C.两栖类、鱼类、鱼类、软体动物
D.两栖类、哺乳类、鱼类、爬行类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等。
【解答】娃娃鱼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属于两栖动物。鲸鱼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鳖体表覆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属于爬行动物。章鱼的身体柔软,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
故答案为:D。
13.(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港同学在学习科学测量后,进行如下测量,其中会导致测量值比真实值小的有(  )
①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
②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时,细铜丝没有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③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④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6mL
⑤用拉得太松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⑥用受潮膨胀的木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
A.①③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木制的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刻度尺会变长,测量的误差就会更大,测量的结果会变小。
【解答】①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 ② 如果线圈缠绕时没有紧密靠在一起,会导致线圈宽度测量结果偏大。③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导致读数偏低。④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出示数为15mL,实际液体的体积大于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9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9mL;则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大于6mL,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⑤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太松,尺子未正常伸长,导致距离读数偏大。 ⑥ 受潮而膨胀后的木制的刻度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测小。
故答案为:D。
14.(2024七上·萧山期中)下列四幅图中,阴影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经度与纬度;经纬网
【解析】【分析】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经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经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
【解答】读图可得,B图阴影范围和D图中的阴影范围纬度向北增加,是北纬,位于北半球,其中B区域位于西半球,D区域位于东半球,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2024七上·萧山期中)下列做法有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任由捕猎活动的开展,以保证人与自热和谐相处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之一是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为将濒危物种移入动物园养殖
D.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①就地保护: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②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③建立基因库: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④构建法律体系: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⑤增强宣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力度。
【解答】A.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任由捕猎活动的开展,可能导致濒危动物很快灭绝,A错误;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之一是保护动物的栖息地,B正确;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C错误;
D.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这样导致森林破坏,动物栖息地丧失,D错误;
故答案为:B。
16.(2024七上·萧山期中)如图是取用液体和加热液体的实验操作。
(1)操作1中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正确的是   (填“A”或“B”)。
(2)操作2中加热液体,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    (填“底部”“中部”或“口部”)套入和取下。
(3)操作3中倾倒液体时不宜过快的原因是()(填字母,多选)。
A.防止倾倒过快而使液体洒出
B.容易控制液体的加入量
C.防止试管破裂
【答案】(1)B
(2)底部
(3)A;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试管夹夹持试管的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倾倒液体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答】(1)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所以正确的操作是B;
(2)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进行加热操作时,为防止手未抓稳试管导致试管破碎,确保实验安全,需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在距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3)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要紧挨着试管口,缓慢地倒,防止药液流出试管外,且容易控制液体的加入量。
故答案为:AB
17.(2024七上·萧山期中)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测量时正确读数很关键。请根据图示填空。
木块长度是    液体的体积是    温度计的温度为   
【答案】2.35cm;42mL;-34℃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最后相减即可;
(2)根据图片确定量筒的分度值,视线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出示数;
(3)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木块的长度为:6.35cm-4.00cm=2.50cm;
(2)根据图片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则示数为42mL;
(3)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下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下,那么示数为-34℃。
18.(2024七上·萧山期中)根据下面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地球仪上,纬线AB   (填“>”,“<”或“=”)CD,经线AC   (填“>”,“<”或“=”)BD。
(2)村庄甲在村庄乙的   方向;如果甲、 乙两村之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两村的实地距离为   米。
【答案】(1)<;=
(2)东北;900
【知识点】经度与纬度;经纬网;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在经纬网上,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可依据经纬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东西经度、南北纬度。可利用经度确定东西半球,可利用纬度确定南北半球。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
【解答】(1)依据经纬线的特点,可判定,地球仪上,纬线AB的长度<纬线CD的长度,经线AC的长度=经线BD的长度,;
(2)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确定方向,村庄甲在乙的东北方向;根据线段式比例尺得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米,如果甲、乙两村之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两村的实地距离为900米。
19.(2024七上·萧山期中)对测量仪器、测量方法的观察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解决问题。
若有一个量筒和一个量杯的量程都是200 mL(设底部到量程的高度都是h),如果倒入50 mL的液体,对量杯而言,液面的高度将   h/4(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如果它们最小刻度都是5 mL,则当所测液体体积较大时,选用   (选填“量筒”或“量杯”)测量要更准确。
【答案】大于;量筒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烧杯和量杯的特点分析液面的高度位置;根据刻度线分布是否均匀分析解答
【解答】量筒是圆柱形,而量杯是敞口的,所以当在量程为100m/的量筒和量杯中分别倒入25mL的液体时,量筒中所装液体的液面将等于h/4,量杯中所装液体的液面高度将大于h/4。如果它们的分度值相同,根据它们的形状特点可知,量筒的刻度上下均匀,而量杯的刻度则“下疏上密”,因此,当所测液体体积较大时,量杯会因上端相邻刻度较密而不 易读数准确,应选用量筒来进行测量更准确。
20.(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港查找了有关伽利略温度计资料后,自制了如图的测温装置。小塑料瓶内充满了空气,水槽中的液体为红墨水,吸管通过一个橡胶塞与小塑料瓶连通,吸管的下端竖直插在红墨水中,吸管中液柱的高度记为h。小港分别测出了不同温度下的高度h。
(1)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
(2)若该测温装置上A点所对应的温度为15℃,则B点对应的温度应   (填“大于”或”小于”)15℃。
(3)若想提高该测温装置的精确度,可采用的改进措施有   。
【答案】(1)(空气)气体的热胀冷缩
(2)大于
(3)换用更大容积的塑料瓶或换用更细的吸管(合理即可)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根据气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来分析。
【解答】(1)上方小塑料瓶中密封的空气由于热胀冷缩,推动液体上下移动;
(2)A点所对应的温度为15℃,气体要受热膨胀,才能使液体被推动到B处,则B点对应的温度应大于15℃;
(3)若想提高该测温装置的精确度,由于V=Sh,在V变化相同时,减小吸管的横截面积S,那么h才能变化更大,可采用的装置改进措施用更细的吸管。换用更大容积的塑料瓶,导致V变化变大,那么h能变化更大,同样可以。
21.(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港同学使用显微镜时,遇到以下问题,请你帮忙解决:
甲 乙
(1)如图甲所示,1、2、3、4是这台显微镜的镜头,1、2有螺纹,3、4无螺纹;5、6为观察到清晰物像时物镜与装片的距离。欲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其对应组合是(  )。
A.1、3、5 B.2、4、6 C.2、4、5 D.2、3、5
(2)当目镜为5×、物镜为10×时,显微镜视野里可观察到的细胞如图乙所示。那么,在物镜放大倍数不变的情况下,把目镜改为15×,视野里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是   个。
【答案】(1)D
(2)5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2有螺纹是物镜;3、4无螺纹是目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高倍物镜放大倍数大,观察时与低倍物镜相比距离玻片标本近。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1、2有螺纹为物镜,3、4无螺纹为目镜。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3和长物镜2,在观察的时,高倍物镜距离玻片就近,高倍镜距离近,近视野就窄,但看到物像大,因此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应该是5。
故答案为:D。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把目镜改为15×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原来的(15×10)÷(5×10)=3(倍),因此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即横、竖各9÷3=3(个),结合图中特点有一个细胞是重合的,因此一共看到了5个细胞。
22.(2024七上·萧山期中)2019年,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疟疾是由一种叫疟原虫的单细胞动物引起的,黄花离茎叶(如图甲)中提取的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图乙分别为疟原虫和黄花蒿细胞模型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中   (选填“A”或“B”)表示黄花蒿叶肉细胞。
(2)青蒿素能治疗疟疾,是因为它可破坏疟原虫细胞结构中的【   】   从而阻断营养物质进出,使疟原虫使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最终死亡。(填数字和名称)
【答案】(1)B
(2)1;细胞膜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绿色部分),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解答】(1)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绿色部分),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图乙中的B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因此,图乙中的B表示黄花蒿叶肉细胞。
(2)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能够让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而把有些物质挡在细胞外面;青蒿素能治疗疟疾,是因为它可破坏疟原虫细胞结构中的【1】细胞膜,从而阻断营养物质进出,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最终死亡。
23.(2024七上·萧山期中)芦苇是河道边常见的一种植物,下图是芦苇及其分类地位图示和二歧式检索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禾本目植物种类   (填“多于”或“少于”)禾本科植物种类。
(2)芦苇在上述检索表中的位置是   。(填P、Q、R、S)
【答案】(1)多于
(2)Q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界、门、纲、目、科、属、种是生物的七个分类单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往下依次减小,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解答】(1)在生物分类单位中,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种类越多。在分类单位中,禾本“目”的单位比禾本“科”大,所以,禾本目植物种类多于禾本科植物种类。
(2)芦苇由其分类地位图示可知,它属于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所以,芦苇有种子,种子有果皮包被,因此,处在上述二歧式检索表中的Q位置。
24.(2024七上·萧山期中)如右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该生态系统中,蛇与狐的关系是   。
【答案】(1)5;草→鼠→蛇→鹰
(2)竞争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每一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开始,只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吃它为止。
【解答】(1)每一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开始,只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吃他为止。按一定懂得顺序数不容易出错。从左到右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有5条。食物链的长短主要看营养级的多少。图中食物链最多的有3个营养级,即最长的是 草→鼠→蛇→鹰。
(2)由上图生态系统中可知,蛇和狐之间相互争夺共同的食物鼠,属于竞争关系。
25.(2024七上·萧山期中)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 (mI) 50 100 200 400
小鱼存活的时间 (天) 15 12 7 1
①将一节用过的五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mL清水中3天,过滤后得滤液.
②四只鱼缸分别贴上A、B、C、D标签,并在四只鱼缸中都加入5000mL无污染的河水.
③在A、B、C、D四只鱼缸中,依次加入50mL、100mL、200mL、400mL的电池浸出液.
④再向各鱼缸中分别加入6条大小和生活状态差不多的小金鱼,定时喂等量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
结果如右表所示:
根据以上设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   。
(3)由此,该小组同学得出结论:废电池对生物有影响.你认为他们这样得出结论严谨吗?   ,如何改进:   。
(4)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废电池?   。
【答案】(1)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有影响吗?
(2)短
(3)不严谨;缺少对照组
(4)垃圾分类/ 将废旧电池回收,集中无害处理(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废电池的危害和防治方面切入。
【解答】(1)提出问题: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有影响吗?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随着电池浸出液增加而增大,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对金鱼产生的危害就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短.
(3)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该实验的变量是废电池浸出液,不严谨之处是没有对照组,应加设E组未添加废电池浸出液的对照组.
(4)乱丢废电池含有汞、银、镉等重金属污染,汞的无机化合物的毒性很强,可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镉的化合物毒性很强,进入动物和人体内的镉很少能排出.因此,将废旧电池回收,集中无害化处理
26.(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明最近从超市购买了一袋单晶冰糖,袋内有若干块冰糖且外形不规则,颗粒较大。想测此袋冰糖的体积,他邀请了本班的科学探究小组一起展开讨论。
(1)写出小冬不支持小明或者小红的理由   。(写出一点即可)
(2)小组同学请教了科学老师后,老师告诉他们可以找出家里的面粉来帮忙一下。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将面粉倒入量筒A,摇实、摇平后此时的刻度如图A;②将冰糖块放入量筒B;③再将量筒 A中全部面粉倒入盛有冰糖的量筒 B,摇实、摇平并浸没冰糖后如图C。
用上述方法测出冰糖体积V冰糖=   cm3。
(3)以下操作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的是(  )。
A.面粉没有浸没冰糖
B.量筒A倒完面粉后, 试管壁仍沾有面粉
C.摇实不够充分
D.读取体积时平视读数
【答案】(1)小明:由于冰糖能溶于水,测量出的冰糖体积会偏小小红:由于冰糖间存在较大的间隙,测量出的冰糖体积会偏大 (选其一回答即可)
(2)70
(3)A;B;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分析两种方案中体积的测量误差;
(2)从图中分别读出面粉的体积以及冰糖和面粉的总体积,冰糖的体积等于冰糖和面粉的总体积减去面粉的体积;
(3)根据操作方法分析是否会产生误差;
【解答】(1)①如采用小红的方案,由于冰糖间存在较大间隙,测量出的冰糖的体积会偏大;②如采用小明的方案,由于冰糖可溶于水,测量出的冰糖的体积会偏小;
(2)由图A可知面粉的体积为:V面粉=90mL,由图C可知冰糖和面粉的总体积:V总=160mL,
则冰糖的体积为:V冰糖=V总-V面粉=160mL-90mL=70mL;
(3)A、面粉没有浸没冰糖,会使测得的冰糖体积变小,故A符合题意;
B、量筒A倒完面粉后,试管壁仍沾有面粉,使倒入C中的面粉体积减小,测得冰糖的体积偏小,故B符合题意;
C、摇实不够充分,会有空隙存在,测得的冰糖体积偏大,故C符合题意;
D、读取体积时平视读数,读数方法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27.(2024七上·萧山期中) 利用敞口大盘子、水、绿豆种子、不透光的纸盒来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实验中,50粒绿豆种子刚好可以平铺在大盘子内。
组别 种子数量 温度 大盘子中的水量 光照情况 根的长度大于2毫米的种子数量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① 50粒 25℃ 种子部分浸湿 正常光照 5 26 40 48 48
② 50粒 25℃ 种子刚好浸没 正常光照 0 0 7 18 33
③ 50粒 25℃ 种子部分浸湿 不透光纸 盒遮盖 6 25 42 49 49
(1)该实验判断绿豆种子萌发的依据是   。
(2)每组实验选择50粒绿豆种子做实验的目的是   。
(3)组别①③对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组别②中的种子在第3天也开始萌发了,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根的长度大于2毫米
(2)排除偶然性
(3)光照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合理即可)
(4)3天后,水分蒸发一部分,该组种子获取充足的空气后萌发(合理即可)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 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解答】(1)根据实验数据中,记录了种子根的长度大于2毫米的数量,表明此为判断种子是否萌发的依据。
(2)1粒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每个盘子中分别栽种50粒绿豆种子而不是1粒,目的是排除偶然性。
(3)组别①和③的对照实验中,唯一变量是光照,而两组种子的萌发情况几乎相同,说明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
(4)组别②种子刚好被水浸没,缺乏氧气导致萌发延迟,当水量由于自然蒸发和被种子吸收而降低后,氧气增多,种子才开始萌发。
28.(2024七上·萧山期中)孑孓,蚊子的幼虫,是蚊子由卵成长至蛹的中间阶段,由蚊卵在水中孵化而成,身体细长,相对头部或腹部而言,胸部较为宽大,游泳时身体屈一伸,俗称跟头虫。孑孓身体细长,呈深褐色,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以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它们的生活是否需要空气呢?小刚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吗?
建立假设:孑孓的生活可能需要空气。
(1)实验设计:
①取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放入等量清水。
②如图,取40只孑孓放入甲烧杯中,并用一细密的铁丝网罩住,另取   只孑孓放入乙烧杯中,甲烧杯在本实验中作为   (填“实验组”或“对照组”)。
③将甲、乙两烧杯放在适合孑孓生活的同一环境中。
④观察甲、乙两烧杯中孑孓的生活情况。
(2)什么实验现象可以证明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   。
【答案】(1)40;实验组
(2)甲组孑孓几乎全部死亡,乙组孑孓正常生活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科学探究的原则: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1)②为了控制唯一变量,甲乙两烧杯中的孑孓数量应该相同,都是40只。甲中孑孓被铁丝网阻挡无法到达表层,缺氧而死亡,乙烧杯中的孑孓正常生活,甲烧杯在本实验中作为实验组。
(2)观察甲、乙两烧杯中孑孓的生活情况:因表层水溶氧丰富,甲中孑孓被铁丝网阻挡无法到达表层,缺氧而死亡,乙烧杯中的孑孓正常生活,因此可以证明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
29.(2024七上·萧山期中)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如下实验。
细胞来源 胎儿 中年人 老年人
增值代数 50 20 2~4
实验一: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的纤维细胞,结果见右表:(表中的增值代数即细胞分裂的次数)
实验二: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结果如图。
实验三:将年轻人的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的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的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后,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由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实验一: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   (填“减弱”或“增强”)
(2)实验二:一般来说,   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
(3)实验三:细胞结构中的   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
【答案】(1)减弱
(2)寿命越长
(3)细胞核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数目增多。
【解答】(1)实验一:在相同的条件下,胎儿的肺的纤维细胞增殖代数最多、老年人的肺的纤维细胞增殖代数最少,说明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
(2)根据实验二的寿命与细胞分裂次数数据图可知: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的特异性有关,寿命越大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次数越高;
(3)实验三:根据”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旺盛分裂细胞核“可知细胞结构中的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
30.(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港利用可下沉的金属块来测量漂浮的塑料盒的体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如图甲),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50毫升;
②将金属系上细绳(细绳体积忽略不计),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1毫升;
③将塑料盒栓在同一根细绳上,缓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金属和塑料盒都浸没在水中(如图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7毫升。
(1)金属的体积是   ;塑料盒的的体积是   ;
(2)若只需测量塑料盒的体积,不需要进行的步骤是   (填①、②或③);
(3)如何测量气体的体积呢?小港思考后提出可用量筒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右图所示),通过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来测量气体体积,能实现这一目的装置是   。
【答案】(1)11立方厘米;6立方厘米
(2)①
(3)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金属完全浸没在水中,则金属的体积等于金属浸没后的体积与原来水的体积之差;
塑料盒的体积等于金属和塑料盒完全浸没后的体积与金属浸没后的体积之差;
(2)若只需测量塑料盒的体积,就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
(3)利用等效替代法,通过读取进入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来代替气体的体积。
【解答】(1)由题可知测量得到金属的体积为:V金=61立方厘米-50立方厘米=11立方厘米;
V盒=67立方厘米-61立方厘米=6立方厘米;
(2)若只需要测量塑料盒的体积,就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即步骤①;
(3)ab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不会进入量筒中,无法测量,c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进入量筒中的刚好等于气体的体积。
31.(2024七上·萧山期中)学习地球仪相关内容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地球仪模型,并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
地球仪模型评价量表(节选)
评价指标 A档 B档 C档 评分
指标一:地轴与地面夹角 夹角为66.5度 夹角为70度或60度 夹角大于70度或小于60度  
指标二:南、北回归线 准确画出南、北回归线,并且到赤道的距离相等 画出南、北回归线,到赤道距离不等 简单表示南北回归线  
指标三:经线均匀美观,12等分球体,并标明重要经线的度数 准确画出经线,均匀平分,经度标明准确 画出经线,均匀平分,没有标明经度 画出经线,没有平分,没有标明经度  
右图是小港同学利用铁丝和乒乓球等材料制作的模型。
(1)在“指标一”的评价中,小港同学得到了C档,若要使该指标达到A档,请你对该模型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
(2)小港想在地球仪上标出本初子午线,请你帮忙选出通过哪个城市的经线。()
A.北京 B.伦敦 C.东京 D.华盛顿
(3)在“指标三”的设计中,要求把模型12等分。请你利用棉线、刻度尺等工具和模型中的赤道、南北极点,简要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答案】(1)利用量角器让地轴的那根铁丝与水平面的夹角成66.5°
(2)B
(3)用棉线测量出赤道的长度,并用刻度尺把该棉线长度12等分,再把南北两级点和每个等分点用画笔画出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与纬线
【解析】【分析】在地球仪表面的地理事物有赤道、极点、经线和纬线等,其中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极点是指地轴与地球最北端和最南端的交点,经线是指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弧线,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地轴是倾斜的,地轴与水 平面的夹角是66.5°。
【解答】(1)在“指标一”的评价中,小南同学得到了C档,若要使该指标达到A档,他应该利用量角器让地轴的那根铁丝与水平面的夹角成66.5°。
(2)本初子午线是一条穿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因此,小南想在地球仪上标出本初子午线,该经线通过伦敦。
故答案为:B。
(3)在“指标三”的设计中,如果把模型12等分。应该用棉线测量出赤道的长度,并用刻度尺把该棉线长度12等分,再把南北两极点和每个等分点用画笔画出。
1 / 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东片7校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学情调研 科学调研卷(1.1-3.1)
1.(2024七上·萧山期中)正确使用实验工具是科学探究的必备技能之一。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加固体粉末 D.灭酒精灯
2.(2024七上·萧山期中)对需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测,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好科学的基本功之一。下面是小港同学对自己身体相关物理量的估测,明显不合理的是(  )
A.一瓶矿泉水体积约600mL B.手指甲的宽度约为1mm
C.体温大约为37℃ D.教室的容积大约是200m3
3.(2024七上·萧山期中)盐碱地上长出高质量“小冰麦”。它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野生冰草抗病、高蛋白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小麦的细胞中培育而成的。在培育过程中,主要是对如图野生冰草细胞内的哪个结构进行操作?()
A.A B.B C.C D.D
4.(2024七上·萧山期中)在科学课堂上,同学们对地球的相关知识展开了激烈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
①甲同学认为: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最初认识是“天圆地方”②乙同学认为:远离海岸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够证明海平面并不是平面③丙同学认为: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属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之一,但不能说明地球一定是球体④丁同学认为: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港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四次测得文具盒的宽度分别为9.20cm、9.42cm、9.23cm、9.22c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cm
B.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22cm
C.9.20cm中最末一位数字“0”是没有意义的
D.9.23cm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
6.(2024七上·萧山期中)下面是四位同学作的单位换算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  )
A.180立方米=180立方米×1/1000=0.18立方分米
B.1.8米=1.8×1000=1800毫米
C.0.5千米=0.5千米×1000米=500米
D.1.05升=1.05×1000毫升=1050毫升
7.(2024七上·萧山期中)甲、乙、丙同学的实际体温分别为37.3℃、36.8℃和38.1℃,甲、乙和丙同学先后用这支温度计测自己的体温。甲同学测完之后,乙、丙同学使用温度计之前都没有用力甩一甩。
那么乙和丙同学测得的读数分别是(  )
A.36.8℃和38.1℃ B.37.3℃和38.1℃
C.36.8℃和37.3℃ D.都为37.3℃
8.(2024七上·萧山期中)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中,小港在视野中依次观察到如下图像,其中从视野甲到视野丁不需要调节显微镜的()
A.① B.② C.③ D.④
9.(2024七上·萧山期中)2021年入侵中国12省的红火蚁(如图)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被咬会有火灼感,严重者可能丧命。下列关于红火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昆虫
B.用体壁呼吸,属于环节动物
C.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属于脊椎动物
D.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10.(2024七上·萧山期中)在古诗词中,我们常常能遇见各种植物的美丽身影。结合你所学的植物分类知识,以下诗句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句中描写的竹子为裸子植物
B.“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诗句描绘春天西湖水面长满藻类植物
C.“向夕稍无泥,闲步青苔院。”这里提到的“青苔”,它们没有真正的根、茎、叶分化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诗句中的梅花属于蕨类植物,通过孢子繁殖
11.(2024七上·萧山期中)针对表中的四种哺乳动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目 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
科 鼬科 熊科 熊科 熊科
属 鼬属 大熊猫属 熊属 熊属
种 雪貂 大熊猫 棕熊 北极熊
A.棕熊与大熊猫亲缘关系最近 B.棕熊与北极熊亲缘关系最近
C.棕熊与大熊猫共同特征最少 D.棕熊与雪貂共同特征最多
12.(2024七上·萧山期中)自然界有很多“鱼”,从科学角度分析娃娃鱼、鲸鱼、鳄鱼、章鱼分别属于()
A.鱼类、鱼类、鱼类、鱼类
B.两栖类、哺乳类、爬行类、软体动物
C.两栖类、鱼类、鱼类、软体动物
D.两栖类、哺乳类、鱼类、爬行类
13.(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港同学在学习科学测量后,进行如下测量,其中会导致测量值比真实值小的有(  )
①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
②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时,细铜丝没有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③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④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6mL
⑤用拉得太松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⑥用受潮膨胀的木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
A.①③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14.(2024七上·萧山期中)下列四幅图中,阴影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的是(  )
A. B.
C. D.
15.(2024七上·萧山期中)下列做法有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正确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任由捕猎活动的开展,以保证人与自热和谐相处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之一是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为将濒危物种移入动物园养殖
D.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16.(2024七上·萧山期中)如图是取用液体和加热液体的实验操作。
(1)操作1中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正确的是   (填“A”或“B”)。
(2)操作2中加热液体,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由试管    (填“底部”“中部”或“口部”)套入和取下。
(3)操作3中倾倒液体时不宜过快的原因是()(填字母,多选)。
A.防止倾倒过快而使液体洒出
B.容易控制液体的加入量
C.防止试管破裂
17.(2024七上·萧山期中)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测量时正确读数很关键。请根据图示填空。
木块长度是    液体的体积是    温度计的温度为   
18.(2024七上·萧山期中)根据下面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地球仪上,纬线AB   (填“>”,“<”或“=”)CD,经线AC   (填“>”,“<”或“=”)BD。
(2)村庄甲在村庄乙的   方向;如果甲、 乙两村之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两村的实地距离为   米。
19.(2024七上·萧山期中)对测量仪器、测量方法的观察思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解决问题。
若有一个量筒和一个量杯的量程都是200 mL(设底部到量程的高度都是h),如果倒入50 mL的液体,对量杯而言,液面的高度将   h/4(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如果它们最小刻度都是5 mL,则当所测液体体积较大时,选用   (选填“量筒”或“量杯”)测量要更准确。
20.(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港查找了有关伽利略温度计资料后,自制了如图的测温装置。小塑料瓶内充满了空气,水槽中的液体为红墨水,吸管通过一个橡胶塞与小塑料瓶连通,吸管的下端竖直插在红墨水中,吸管中液柱的高度记为h。小港分别测出了不同温度下的高度h。
(1)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
(2)若该测温装置上A点所对应的温度为15℃,则B点对应的温度应   (填“大于”或”小于”)15℃。
(3)若想提高该测温装置的精确度,可采用的改进措施有   。
21.(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港同学使用显微镜时,遇到以下问题,请你帮忙解决:
甲 乙
(1)如图甲所示,1、2、3、4是这台显微镜的镜头,1、2有螺纹,3、4无螺纹;5、6为观察到清晰物像时物镜与装片的距离。欲在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其对应组合是(  )。
A.1、3、5 B.2、4、6 C.2、4、5 D.2、3、5
(2)当目镜为5×、物镜为10×时,显微镜视野里可观察到的细胞如图乙所示。那么,在物镜放大倍数不变的情况下,把目镜改为15×,视野里可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是   个。
22.(2024七上·萧山期中)2019年,屠呦呦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终获新突破。疟疾是由一种叫疟原虫的单细胞动物引起的,黄花离茎叶(如图甲)中提取的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图乙分别为疟原虫和黄花蒿细胞模型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中   (选填“A”或“B”)表示黄花蒿叶肉细胞。
(2)青蒿素能治疗疟疾,是因为它可破坏疟原虫细胞结构中的【   】   从而阻断营养物质进出,使疟原虫使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最终死亡。(填数字和名称)
23.(2024七上·萧山期中)芦苇是河道边常见的一种植物,下图是芦苇及其分类地位图示和二歧式检索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禾本目植物种类   (填“多于”或“少于”)禾本科植物种类。
(2)芦苇在上述检索表中的位置是   。(填P、Q、R、S)
24.(2024七上·萧山期中)如右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2)该生态系统中,蛇与狐的关系是   。
25.(2024七上·萧山期中)为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 (mI) 50 100 200 400
小鱼存活的时间 (天) 15 12 7 1
①将一节用过的五号电池破碎,浸泡在1000mL清水中3天,过滤后得滤液.
②四只鱼缸分别贴上A、B、C、D标签,并在四只鱼缸中都加入5000mL无污染的河水.
③在A、B、C、D四只鱼缸中,依次加入50mL、100mL、200mL、400mL的电池浸出液.
④再向各鱼缸中分别加入6条大小和生活状态差不多的小金鱼,定时喂等量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
结果如右表所示:
根据以上设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   。
(3)由此,该小组同学得出结论:废电池对生物有影响.你认为他们这样得出结论严谨吗?   ,如何改进:   。
(4)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废电池?   。
26.(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明最近从超市购买了一袋单晶冰糖,袋内有若干块冰糖且外形不规则,颗粒较大。想测此袋冰糖的体积,他邀请了本班的科学探究小组一起展开讨论。
(1)写出小冬不支持小明或者小红的理由   。(写出一点即可)
(2)小组同学请教了科学老师后,老师告诉他们可以找出家里的面粉来帮忙一下。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将面粉倒入量筒A,摇实、摇平后此时的刻度如图A;②将冰糖块放入量筒B;③再将量筒 A中全部面粉倒入盛有冰糖的量筒 B,摇实、摇平并浸没冰糖后如图C。
用上述方法测出冰糖体积V冰糖=   cm3。
(3)以下操作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的是(  )。
A.面粉没有浸没冰糖
B.量筒A倒完面粉后, 试管壁仍沾有面粉
C.摇实不够充分
D.读取体积时平视读数
27.(2024七上·萧山期中) 利用敞口大盘子、水、绿豆种子、不透光的纸盒来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实验中,50粒绿豆种子刚好可以平铺在大盘子内。
组别 种子数量 温度 大盘子中的水量 光照情况 根的长度大于2毫米的种子数量
1天 2天 3天 4天 5天
① 50粒 25℃ 种子部分浸湿 正常光照 5 26 40 48 48
② 50粒 25℃ 种子刚好浸没 正常光照 0 0 7 18 33
③ 50粒 25℃ 种子部分浸湿 不透光纸 盒遮盖 6 25 42 49 49
(1)该实验判断绿豆种子萌发的依据是   。
(2)每组实验选择50粒绿豆种子做实验的目的是   。
(3)组别①③对照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4)组别②中的种子在第3天也开始萌发了,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点即可)
28.(2024七上·萧山期中)孑孓,蚊子的幼虫,是蚊子由卵成长至蛹的中间阶段,由蚊卵在水中孵化而成,身体细长,相对头部或腹部而言,胸部较为宽大,游泳时身体屈一伸,俗称跟头虫。孑孓身体细长,呈深褐色,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以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它们的生活是否需要空气呢?小刚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吗?
建立假设:孑孓的生活可能需要空气。
(1)实验设计:
①取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放入等量清水。
②如图,取40只孑孓放入甲烧杯中,并用一细密的铁丝网罩住,另取   只孑孓放入乙烧杯中,甲烧杯在本实验中作为   (填“实验组”或“对照组”)。
③将甲、乙两烧杯放在适合孑孓生活的同一环境中。
④观察甲、乙两烧杯中孑孓的生活情况。
(2)什么实验现象可以证明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   。
29.(2024七上·萧山期中)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如下实验。
细胞来源 胎儿 中年人 老年人
增值代数 50 20 2~4
实验一: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的纤维细胞,结果见右表:(表中的增值代数即细胞分裂的次数)
实验二: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结果如图。
实验三:将年轻人的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的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的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后,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由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1)实验一: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   (填“减弱”或“增强”)
(2)实验二:一般来说,   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
(3)实验三:细胞结构中的   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
30.(2024七上·萧山期中)小港利用可下沉的金属块来测量漂浮的塑料盒的体积,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如图甲),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50毫升;
②将金属系上细绳(细绳体积忽略不计),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如图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1毫升;
③将塑料盒栓在同一根细绳上,缓缓放入量筒的水中,使金属和塑料盒都浸没在水中(如图丙),读取此时水面所指的刻度值为67毫升。
(1)金属的体积是   ;塑料盒的的体积是   ;
(2)若只需测量塑料盒的体积,不需要进行的步骤是   (填①、②或③);
(3)如何测量气体的体积呢?小港思考后提出可用量筒来测量气体的体积(如右图所示),通过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来测量气体体积,能实现这一目的装置是   。
31.(2024七上·萧山期中)学习地球仪相关内容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地球仪模型,并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
地球仪模型评价量表(节选)
评价指标 A档 B档 C档 评分
指标一:地轴与地面夹角 夹角为66.5度 夹角为70度或60度 夹角大于70度或小于60度  
指标二:南、北回归线 准确画出南、北回归线,并且到赤道的距离相等 画出南、北回归线,到赤道距离不等 简单表示南北回归线  
指标三:经线均匀美观,12等分球体,并标明重要经线的度数 准确画出经线,均匀平分,经度标明准确 画出经线,均匀平分,没有标明经度 画出经线,没有平分,没有标明经度  
右图是小港同学利用铁丝和乒乓球等材料制作的模型。
(1)在“指标一”的评价中,小港同学得到了C档,若要使该指标达到A档,请你对该模型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
(2)小港想在地球仪上标出本初子午线,请你帮忙选出通过哪个城市的经线。()
A.北京 B.伦敦 C.东京 D.华盛顿
(3)在“指标三”的设计中,要求把模型12等分。请你利用棉线、刻度尺等工具和模型中的赤道、南北极点,简要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根据向试管中装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斜、二送、三直立”)进行分析判断。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大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答案为:C。
2.【答案】B
【知识点】估测;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不合理的是哪一个。
【解答】A、一瓶矿泉水体积约600mL,故A合理;
B、中学生手指甲的宽度约1cm=10mm,故B不合理;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C合理;
D、教室的容积大约是180到200m3,故D合理。
故答案为:B。
3.【答案】B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图中所示结构名称为:A细胞膜、B细胞核、C细胞壁、D细胞质。分析作答。
【解答】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中,能传递遗传信息。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所以,“小冰麦”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野生冰草抗病、高蛋白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小麦的细胞中培育而成的。在培育过程中,主要是对野生冰草细胞内的细胞核进行操作的。
故答案为:B。
4.【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解析】【分析】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解答】①甲同学认为: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最初认识是“天圆地方”故①正确。
②远离海岸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故②正确。
③ 月食时,月轮缺损的部分为圆弧形,即为地球的形状,故 ③ 正确。
④ 日食时,日轮的缺损部分为圆弧形是月球的形状,能证明月球是球体, ④ 不符合题意。
综上:①②③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时,准确值部分应该是相同的,不同的应该是估读数字;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一位为估读数字,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的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
【解答】AC. 在9.20cm中,“0”为估读数字,而“2”所在的单位mm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故AC错误;
BD. 测量结果最后应记作,9.42cm这个记录结果是错误的,故B正确,D错误;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单位换算
【解析】【分析】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
【解答】A、180立方米=180立方米×1/1000,等式左右并不相等,故A错误;
B、“1.8×1000”得到的单位不是毫米。故B错误;
C、0.5千米=0.5千米×1000米,单位明显不对。故C错误;
D、换算进率及过程正确。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7.【答案】B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体温计的液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弯曲,这导致温度降低时水银柱不能流回液泡,即体温计的示数在不甩动的情况下只能上升不能降低,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测量甲的体温后,体温计的示数为37.3℃。因为乙的体温36.8℃小于37.3℃,所以体温计的示数不变,还是37.3℃。因为丙的体温38.1℃ 大于37.3℃,所以体温计的示数升高,即为38.1℃ 。
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观图可知:①转换器、②反光镜、③粗准焦螺旋、④细准焦螺旋。
【解答】在显微镜下首先看到的是甲,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题干中甲的物像位于视野中央偏左方,应该向左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移动移到视野中央。即出现图乙所示,此时图中细胞结构不清楚,要放大物像,需要转动①转换器,选用放大倍数较大的物镜,即出现丙所示图像,细胞体积放大了,但是物像模糊,需要调节④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清晰,出现丁图所示图像。所以小科在视野中依次观察到如下图像,其中从视野甲到视野丁一定需要依次调节显微镜的①④。如果视野教暗,可以调节②反光镜。所以不需要调节显微镜的③粗准焦螺旋。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部,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部分节。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两对翅、三对足。
【解答】A、根据红火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胸部着生三对足、两对翅。足和触角部分节。具备了节肢动物中昆虫的特征,A正确。
B、红火蚁用气管呼吸,属于节肢动物,B错误。
C、红火蚁体表有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散失,属于无脊椎动物,C错误。
D、红火蚁身体和附肢都分节,D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B
【知识点】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根据绿色植物的繁殖方式的不同一般把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结种子,都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用种子繁殖后代,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着,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能形成果实。因此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可以为四大类群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解答即可。
【解答】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句中描写的竹子为被子植物,A错误;
B.“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诗句描绘春天西湖水面长满藻类植物,B正确;
C.“向夕稍无泥,闲步青苔院。”这里提到的“青苔”为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故C错误;
D.“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诗句中的梅花属于被子植物,D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解答】由分析可知,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亲缘关系越近。据分类表可知:雪豹属于鼬科,棕熊、北极熊和大熊猫都属于熊科,大熊猫属于大熊猫属,棕熊、北极熊属于熊属,因此棕熊与北极熊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常见的无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并结合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情况等。
【解答】娃娃鱼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属于两栖动物。鲸鱼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鳖体表覆盖甲,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属于爬行动物。章鱼的身体柔软,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属于软体动物。
故答案为:D。
13.【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木制的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刻度尺会变长,测量的误差就会更大,测量的结果会变小。
【解答】①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 ② 如果线圈缠绕时没有紧密靠在一起,会导致线圈宽度测量结果偏大。③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导致读数偏低。④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出示数为15mL,实际液体的体积大于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9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9mL;则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大于6mL,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⑤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太松,尺子未正常伸长,导致距离读数偏大。 ⑥ 受潮而膨胀后的木制的刻度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测小。
故答案为:D。
14.【答案】D
【知识点】经度与纬度;经纬网
【解析】【分析】东西经度的判定方法为:经度度数向东变大为东经,经度度数向西变大为西经;南北纬度的判定:纬度度数向北变大为北纬,纬度度数向南变大为南纬。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20°W经线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经线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
【解答】读图可得,B图阴影范围和D图中的阴影范围纬度向北增加,是北纬,位于北半球,其中B区域位于西半球,D区域位于东半球,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答案】B
【知识点】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解析】【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①就地保护: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②迁地保护: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③建立基因库: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④构建法律体系: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⑤增强宣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力度。
【解答】A.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该任由捕猎活动的开展,可能导致濒危动物很快灭绝,A错误;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之一是保护动物的栖息地,B正确;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C错误;
D.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这样导致森林破坏,动物栖息地丧失,D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1)B
(2)底部
(3)A;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1)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2)根据试管夹夹持试管的方法进行分析;
(3)根据倾倒液体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答】(1)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所以正确的操作是B;
(2)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进行加热操作时,为防止手未抓稳试管导致试管破碎,确保实验安全,需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在距离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3)倾倒液体时,细口瓶要紧挨着试管口,缓慢地倒,防止药液流出试管外,且容易控制液体的加入量。
故答案为:AB
17.【答案】2.35cm;42mL;-34℃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所对的两个刻度值,最后相减即可;
(2)根据图片确定量筒的分度值,视线与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读出示数;
(3)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木块的长度为:6.35cm-4.00cm=2.50cm;
(2)根据图片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则示数为42mL;
(3)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刻度值向下增大,则实际温度在0℃以下,那么示数为-34℃。
18.【答案】(1)<;=
(2)东北;900
【知识点】经度与纬度;经纬网;常见地图与地图符号、注记、方向;地图的比例尺
【解析】【分析】在经纬网上,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可依据经纬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东西经度、南北纬度。可利用经度确定东西半球,可利用纬度确定南北半球。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相等;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
【解答】(1)依据经纬线的特点,可判定,地球仪上,纬线AB的长度<纬线CD的长度,经线AC的长度=经线BD的长度,;
(2)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确定方向,村庄甲在乙的东北方向;根据线段式比例尺得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米,如果甲、乙两村之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两村的实地距离为900米。
19.【答案】大于;量筒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烧杯和量杯的特点分析液面的高度位置;根据刻度线分布是否均匀分析解答
【解答】量筒是圆柱形,而量杯是敞口的,所以当在量程为100m/的量筒和量杯中分别倒入25mL的液体时,量筒中所装液体的液面将等于h/4,量杯中所装液体的液面高度将大于h/4。如果它们的分度值相同,根据它们的形状特点可知,量筒的刻度上下均匀,而量杯的刻度则“下疏上密”,因此,当所测液体体积较大时,量杯会因上端相邻刻度较密而不 易读数准确,应选用量筒来进行测量更准确。
20.【答案】(1)(空气)气体的热胀冷缩
(2)大于
(3)换用更大容积的塑料瓶或换用更细的吸管(合理即可)
【知识点】温度及温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的。根据气体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来分析。
【解答】(1)上方小塑料瓶中密封的空气由于热胀冷缩,推动液体上下移动;
(2)A点所对应的温度为15℃,气体要受热膨胀,才能使液体被推动到B处,则B点对应的温度应大于15℃;
(3)若想提高该测温装置的精确度,由于V=Sh,在V变化相同时,减小吸管的横截面积S,那么h才能变化更大,可采用的装置改进措施用更细的吸管。换用更大容积的塑料瓶,导致V变化变大,那么h能变化更大,同样可以。
21.【答案】(1)D
(2)5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
【解析】【分析】1、2有螺纹是物镜;3、4无螺纹是目镜;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高倍物镜放大倍数大,观察时与低倍物镜相比距离玻片标本近。
【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1、2有螺纹为物镜,3、4无螺纹为目镜。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长;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头越短。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因此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应选用放大倍数大的目镜和物镜,其目镜和物镜的组合是短目镜3和长物镜2,在观察的时,高倍物镜距离玻片就近,高倍镜距离近,近视野就窄,但看到物像大,因此物镜与玻片间的距离应该是5。
故答案为:D。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把目镜改为15×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原来的(15×10)÷(5×10)=3(倍),因此看到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即横、竖各9÷3=3(个),结合图中特点有一个细胞是重合的,因此一共看到了5个细胞。
22.【答案】(1)B
(2)1;细胞膜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绿色部分),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解答】(1)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绿色部分),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图乙中的B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因此,图乙中的B表示黄花蒿叶肉细胞。
(2)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能够让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而把有些物质挡在细胞外面;青蒿素能治疗疟疾,是因为它可破坏疟原虫细胞结构中的【1】细胞膜,从而阻断营养物质进出,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最终死亡。
23.【答案】(1)多于
(2)Q
【知识点】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解析】【分析】界、门、纲、目、科、属、种是生物的七个分类单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往下依次减小,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解答】(1)在生物分类单位中,分类单位越大,生物种类越多。在分类单位中,禾本“目”的单位比禾本“科”大,所以,禾本目植物种类多于禾本科植物种类。
(2)芦苇由其分类地位图示可知,它属于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所以,芦苇有种子,种子有果皮包被,因此,处在上述二歧式检索表中的Q位置。
24.【答案】(1)5;草→鼠→蛇→鹰
(2)竞争
【知识点】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每一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开始,只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吃它为止。
【解答】(1)每一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开始,只到没有其他消费者吃他为止。按一定懂得顺序数不容易出错。从左到右有: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共有5条。食物链的长短主要看营养级的多少。图中食物链最多的有3个营养级,即最长的是 草→鼠→蛇→鹰。
(2)由上图生态系统中可知,蛇和狐之间相互争夺共同的食物鼠,属于竞争关系。
25.【答案】(1)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有影响吗?
(2)短
(3)不严谨;缺少对照组
(4)垃圾分类/ 将废旧电池回收,集中无害处理(合理即可)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确定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废电池的危害和防治方面切入。
【解答】(1)提出问题:废电池浸出液对生物有影响吗?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随着电池浸出液增加而增大,水中电池浸出液的浓度越大,对金鱼产生的危害就越大,金鱼存活的时间就越短.
(3)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该实验的变量是废电池浸出液,不严谨之处是没有对照组,应加设E组未添加废电池浸出液的对照组.
(4)乱丢废电池含有汞、银、镉等重金属污染,汞的无机化合物的毒性很强,可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镉的化合物毒性很强,进入动物和人体内的镉很少能排出.因此,将废旧电池回收,集中无害化处理
26.【答案】(1)小明:由于冰糖能溶于水,测量出的冰糖体积会偏小小红:由于冰糖间存在较大的间隙,测量出的冰糖体积会偏大 (选其一回答即可)
(2)70
(3)A;B;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分析两种方案中体积的测量误差;
(2)从图中分别读出面粉的体积以及冰糖和面粉的总体积,冰糖的体积等于冰糖和面粉的总体积减去面粉的体积;
(3)根据操作方法分析是否会产生误差;
【解答】(1)①如采用小红的方案,由于冰糖间存在较大间隙,测量出的冰糖的体积会偏大;②如采用小明的方案,由于冰糖可溶于水,测量出的冰糖的体积会偏小;
(2)由图A可知面粉的体积为:V面粉=90mL,由图C可知冰糖和面粉的总体积:V总=160mL,
则冰糖的体积为:V冰糖=V总-V面粉=160mL-90mL=70mL;
(3)A、面粉没有浸没冰糖,会使测得的冰糖体积变小,故A符合题意;
B、量筒A倒完面粉后,试管壁仍沾有面粉,使倒入C中的面粉体积减小,测得冰糖的体积偏小,故B符合题意;
C、摇实不够充分,会有空隙存在,测得的冰糖体积偏大,故C符合题意;
D、读取体积时平视读数,读数方法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C。
27.【答案】(1)根的长度大于2毫米
(2)排除偶然性
(3)光照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合理即可)
(4)3天后,水分蒸发一部分,该组种子获取充足的空气后萌发(合理即可)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 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解答】(1)根据实验数据中,记录了种子根的长度大于2毫米的数量,表明此为判断种子是否萌发的依据。
(2)1粒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每个盘子中分别栽种50粒绿豆种子而不是1粒,目的是排除偶然性。
(3)组别①和③的对照实验中,唯一变量是光照,而两组种子的萌发情况几乎相同,说明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
(4)组别②种子刚好被水浸没,缺乏氧气导致萌发延迟,当水量由于自然蒸发和被种子吸收而降低后,氧气增多,种子才开始萌发。
28.【答案】(1)40;实验组
(2)甲组孑孓几乎全部死亡,乙组孑孓正常生活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科学探究的原则: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1)②为了控制唯一变量,甲乙两烧杯中的孑孓数量应该相同,都是40只。甲中孑孓被铁丝网阻挡无法到达表层,缺氧而死亡,乙烧杯中的孑孓正常生活,甲烧杯在本实验中作为实验组。
(2)观察甲、乙两烧杯中孑孓的生活情况:因表层水溶氧丰富,甲中孑孓被铁丝网阻挡无法到达表层,缺氧而死亡,乙烧杯中的孑孓正常生活,因此可以证明孑孓的生活需要空气。
29.【答案】(1)减弱
(2)寿命越长
(3)细胞核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权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数目增多。
【解答】(1)实验一:在相同的条件下,胎儿的肺的纤维细胞增殖代数最多、老年人的肺的纤维细胞增殖代数最少,说明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
(2)根据实验二的寿命与细胞分裂次数数据图可知: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的特异性有关,寿命越大的物种体细胞分裂的次数越高;
(3)实验三:根据”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旺盛分裂细胞核“可知细胞结构中的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
30.【答案】(1)11立方厘米;6立方厘米
(2)①
(3)C
【知识点】体积的测量
【解析】【分析】(1)金属完全浸没在水中,则金属的体积等于金属浸没后的体积与原来水的体积之差;
塑料盒的体积等于金属和塑料盒完全浸没后的体积与金属浸没后的体积之差;
(2)若只需测量塑料盒的体积,就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
(3)利用等效替代法,通过读取进入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来代替气体的体积。
【解答】(1)由题可知测量得到金属的体积为:V金=61立方厘米-50立方厘米=11立方厘米;
V盒=67立方厘米-61立方厘米=6立方厘米;
(2)若只需要测量塑料盒的体积,就不需要单独测量水的体积,即步骤①;
(3)ab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不会进入量筒中,无法测量,c装置中广口瓶中的水进入量筒中的刚好等于气体的体积。
31.【答案】(1)利用量角器让地轴的那根铁丝与水平面的夹角成66.5°
(2)B
(3)用棉线测量出赤道的长度,并用刻度尺把该棉线长度12等分,再把南北两级点和每个等分点用画笔画出
【知识点】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经线与纬线
【解析】【分析】在地球仪表面的地理事物有赤道、极点、经线和纬线等,其中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极点是指地轴与地球最北端和最南端的交点,经线是指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的弧线,纬线是指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地轴是倾斜的,地轴与水 平面的夹角是66.5°。
【解答】(1)在“指标一”的评价中,小南同学得到了C档,若要使该指标达到A档,他应该利用量角器让地轴的那根铁丝与水平面的夹角成66.5°。
(2)本初子午线是一条穿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因此,小南想在地球仪上标出本初子午线,该经线通过伦敦。
故答案为:B。
(3)在“指标三”的设计中,如果把模型12等分。应该用棉线测量出赤道的长度,并用刻度尺把该棉线长度12等分,再把南北两极点和每个等分点用画笔画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