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自转与公转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填空题1.(22-23六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还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探究,他们借助如图所示仪器( )和手电筒,通过探究发现,昼夜交替现象是由( )形成的。2.(22-23六年级下山东青岛期末)地球公转时, 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 。3.(22-23六年级上山东济宁期末)一年中,每天晚上同一时间,许多星座会逐日西移,说明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4.(23-24六年级下山东济宁期末)地球的自转形成 现象,地球的公转形成 现象。5.(22-23五年级下安徽宿州期末)昼夜的产生是由于地球( )形成的,四季变化是由于地球( )形成的。6.(23-24六年级上山东聊城期末)一年四季中,正午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在北半球,夏至影子( ),过了夏至影子( ),冬至影子最长,过了冬至影子( )。7.(23-24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描述的是( )现象。8.(23-24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小平发现我们地区昼夜的变化特点是:夏季日长夜短,冬季日短夜长。这是由于( )引起的。二、判断题9.(23-24六年级上山东济宁期末)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从而形成了四季。( )10.(23-24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考试这一天的正午时分,我们学校的旗杆影子是一年中最短的。( )11.(23-24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地球是卫星,月球是行星,太阳是恒星。( )12.(23-24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通过圭表可以准确的知道当时的季节和时令,使用圭表时应该东西方向放置。( )13.(23-24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地球绕着倾斜的地轴自东向西自转,导致了每天太阳都东升西落。 ( )14.(23-24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圭表是用来测量一天中正午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的仪器。( )三、选择题15.(23-24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下列现象不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正午物体影长的变化 B.昼夜交替 C.太阳的东升西落16.(23-24六年级上山东聊城期末)月相的变化现象是因为( )。A.月球的自转 B.月球的公转 C.地球的公转17.(23-24六年级上山东济宁期末)下面现象与昼夜交替有关的是( )。A.猫头鹰在晚间捉田鼠 B.燕子冬去春来 C.熊冬眠18.(23-24六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下列关于月球、地球、太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可以用三球仪来模拟三个天体的相对运动B.这三个天体大致在一条直线时就会出现日食或月食C.太阳和月球的大小差不多19.(23-24六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小科测得正午时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最长的一天是( )。A.春分 B.秋分 C.冬至20.(22-23六年级上山东潍坊期末)当阳光照射角度小,斜射地面时,地球上被照射的( )。A.面积小,温度低 B.面积大,温度低 C.面积大,温度高21.(23-24六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关于地球自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傅科摆实验可以证明地球本身在公转B.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C.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约24小时自转一周D.山东青岛地区比西藏拉萨地区更早的迎来日出,是地球自转引起的。22.(23-24六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民间常说的“天狗食月”现象,就是发生月食时出现的,月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中正确的是( )。A. B.C. D.23.(23-24六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如下图所示,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地球仪当作地球,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属于白天的是( )。A.甲和丙 B.乙和丁 C.丙和丁 D.甲和乙四、连线题24.(22-23六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地球是我们共同生存的家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你们了解吗?请把相关内容连连线。①四季变化现象②极昼和极夜的现象③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的自转④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地球的公转⑤白天最长,夜晚最短⑥太阳东升西落⑦自西向东转动五、简答题25.(22-23六年级上山东枣庄期末)分析比较一年中正午旗杆影长的数据,说一说一年中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我们学校正午旗杆影长时间 杆长 影长春分 20米 14.57米夏至 20米 4.48米秋分 20米 14.57米冬至 20米 33.96米26.(22-23六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简单介绍一下圭表。27.(22-23六年级上山东临沂期末)将一根竹竿固定在你学校的地上,在不同时期的同一时间观察它的影子,你会有什么发现?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六、实验题28.(22-23六年级上云南大理期末)在模拟《白天与黑夜》的实验中,乐东同学站在靠近教室南侧窗户的位置,阳光正好可以照射到他。他在原地逆时针转动,发现教室里的景物也跟着转动,有时能直接看到阳光,有时则看不到,头顶上灯管的位置始终不变。(1)在上述模拟实验中,他在原地逆时针转动代表( )。(2)他看到教室里景物转动的方向是( )。(3)他本身代表( ),灯管表示( )。(4)转动过程中,他能看见阳光时,表示正处于( )。(填“白天”或“黑夜”)29.(22-23六年级上山东潍坊期末)同学们探究“四季更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实验中,在桌子上画一个椭圆,模拟 ;把灯泡放在圆圈内,并与地球仪保持同一高度,模拟 ;用橡皮泥在地球仪上做标记,代表自己家乡的位置。(2)当地球运转到上图 位置(选填序号“A、B、C或D”)我们潍坊是夏至,此时同一物体正午影子的长度 (选填“最长、最短或不变”)。(3)我们可以推想四季形成的原因是: 。(22-23六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我们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用手电筒模拟太阳。30.在同一时间里,“太阳”能照亮地球表面的( )。A.全部 B.大部分 C.大约一半31.在地球仪上中国北京的位置贴上小贴纸,并使地球仪( )沿(填“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旋转,当小贴纸转到位置①时是( ),转到位置②时正在经历( ),转到位置③时是( )。A.白天 B.黑夜 C.傍晚32.北京连续两次迎来日出的时间间隔约是( )。33.地球一刻不停地自转,形成了( )现象。34.(22-23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昼夜交替原因的模拟实验,据图回答问题。1.实验目的: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2.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3.实验过程:(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哪边是白天,哪边是黑夜?(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有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这个地方转到什么位置时是正午?4.实验现象:(1)地球仪上 , 是白天, 是黑夜。(2)同一地方 。当这个地方转到 时是正午。5.实验结论: 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23-24六年级上山东济宁期末)实验小课堂。图一 图二如图所示,小明用地球仪模拟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他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上某处的昼夜变化(图一)。他让地球仪在椭圆公转轨道上运动,观察“地球”上某处的四季变化(图二)。35.要让“地球”自转,应该( )拨动地球仪。A.自东向西 B.自北向南 C.自西向东36.从图一中可以判断,正处于冬季的位置是 (填“A”或“B”)点。37.根据图二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填写北半球所处的季节:①是 ,②是 。38.实验中,当我们无法将研究对象搬到课堂上进行研究时,我们通常会使用一些物体对其进行模拟,这种实验我们称为 。39.(23-24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模拟实验四季更替现象的形成原因。1.实验目的:探究四季更替现象的形成原因。2.实验材料:灯泡、地球仪。3.实验步骤:(1)在桌子上画一个( ),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2)在“公转轨道”上选取4个点A、B、C、D,分别放上4个相同的地球仪,并使地轴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回答下列问题:①图中字母代表的节气分别是什么?A.( ) B.( ) C.( )D.( )②“同一个方向”是指什么方向?( )(3)把灯泡放在圆内,并与地球仪保持同一高度,模拟太阳。观察“太阳”直射4个“地球”的位置。(4)在4个地球仪上找到首都北京,做个标记。转动地球仪,使北京都朝向“太阳”,观察“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4.实验结论:( )。(23-24六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一年为什么有四季?某小组同学用电灯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进行模拟实验。40.地球公转的方向是( )。41.这组同学在模拟实验时,有一处错误,请把它指出来。( )。42.当地球运行到①的位置时,北半球是( )季,南半球是( )季。43.最早证明地球公转的证据是( )。A.傅科摆 B.太阳东升西落 C.恒星周年视差七、综合题44.(23-24六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请根据图片内容,回答有关地球公转的问题。(1)地球围绕( )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地球从1号位置运动一周,再次回到1号位置,大约需要花的时间是( )。(2)青岛地区6月中下旬,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最接近于( )(填序号)号位置,此时青岛的昼夜情况是( )(填“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或“昼夜平分”)。(3)当地球转到4号位置时,太阳光直射位置在( ),此时北半球是( )季,而南半球为( )季。当地球转到2号位置时,北极可能会出现( )现象。(填“极夜”或“极昼”)(4)当地球从2号位置公转到3号位置的过程中,每天正午我们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 )(填“逐渐变长”“逐渐变短”或“不变”)。(5)地球公转时,由于( )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 )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导致( )有差别,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22-23六年级上山东青岛期末)一年四季的变化。45.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填入图中相应的括号内。46.图中两幅照片是小明家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的情形,第( )(填“①”或“②”)幅是夏天拍的。47.我国城市高楼林立,高楼与高楼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为了使底层住户在全年的正午都能照到阳光,设计师设计两幢楼之间的距离应按( )的楼影长来计算。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参考答案1. 地球仪 地球自转详解: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和名称等。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2. 地轴 保持不变详解: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地球公转时产生了四季,我们考试的这一天是冬季。3.自西向东详解:一年中,每天晚上同一时间观测星空,我们发现,天空中的许多星座是不停地变化的,逐日西移。说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4. 昼夜交替 四季变化详解: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着自身的轴旋转,这一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的轨道运行,这一运动导致了四季变化现象。5. 自转 公转详解:我们的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地球除了围着太阳公转,还在围绕地轴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是一天,公转一周约是一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变化。6. 最短 变长 变短详解: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在北半球,夏季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时影子最短,过了夏至,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照射角度变小,影子由短变长;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过了冬至,太阳直射点北移,影子由长变短。7.四季更替详解: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不同的季节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描述的是四季更替现象。8.地球公转详解:我们的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地球除了不停地自转,还在围着太阳公转,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夏季日长夜短,冬季日短夜长,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引起的。9.√详解: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从而形成了四季。10.×详解:一年四季中,正午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冬季最长,夏季最短,春秋适中。一年中的正午时分,学校旗杆在太阳下的影子最长的一天是冬至,最短的一天是夏至。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是在冬季,旗杆影子长。11.×详解: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本身不能发光的天体属于行星。像月球这样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属于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12.×详解:圭表由圭和表组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通过圭表可以准确的知道当时的季节和时令,使用圭表时应该南北方向放置。圭平卧在正南正北的方向,上面有刻度,表立在圭面的南端。题干错误。13.√详解:地球运围绕地轴的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周期是一天,产生了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东边地点的时刻早,最先见到日出,西边的地点时刻晚,较晚见到日出。故题目说法正确。14.×详解:日晷是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有规律的变化来计时的,是古代测量一天中日影长度变化的工具。圭表是古代测量一年中日影长度变化的工具。15.A详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有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故选项A符合题意。16.B详解: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相圆缺变化一个周期的时间是一个月,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月相的变化现象是因为月球的公转。17.A详解:昼夜影响动物的活动,动物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的觅食、繁殖等活动。有些动物白天觅食,这类动物被称为昼行性动物,比如狮子,老虎,狗等;有些动物喜夜间觅食,这类动物被称为夜行性动物,如猫头鹰在晚间捉田鼠等。燕子冬去春来、熊冬眠都是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18.C详解:A.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可以用三球仪来模拟三个天体的相对运动,正确;B.这三个天体大致在一条直线时就会出现日食或月食,正确;C.地球直径约是12742千米。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多,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月亮的平均直径约3476千米,大约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4,体积约是地球体积的1/49。太阳比月球大得多,错误。19.C详解:物体正午影子的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一年中正午影子最长的一天是冬至日,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正午时分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最长,故C选项正确。20.B详解:太阳高度角简称高度角。当太阳高度角为90°时,此时太阳辐射强度最大,温度最高。当阳光照射角度小,斜射地面时,地球上被照射的面积大,太阳辐射强度小,温度低。故选B。21.A详解:A.傅科摆实验可以证明地球本身在公转,说法错误,傅科摆实验可以证明地球本身在自转。B.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说法正确。C.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约24小时自转一周,说法正确。D.山东青岛地区比西藏拉萨地区更早的迎来日出,是地球自转引起的,说法正确。22.A详解: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蔽,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观察题干选项,A选项符合题意。23.B详解:用手电筒做光源,模拟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仪上,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被光照到的地方模拟的是白天。图中的乙和丁是白天,甲和丙是黑夜。24.详解:我们的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地球除了围着太阳公转,还在不停围绕地轴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变化现象、极昼和极夜的现象、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现象。25.一年四季中,正午物体影子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在北半球,夏至影子最短,过了夏至影子由短变长;冬至影子最长,过了冬至影子由长变短。详解:年中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由于太阳公转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夏季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最短;而在冬季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最长;春分、秋分日影适中。所以正午的日影长度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逐渐变长;从冬到夏,逐渐变短。26.圭表由圭和表组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圭平卧在正南正北的 方向,上面有刻度,表立在圭面的南端。正午时表影正好投在圭面上,根据圭面的刻度,可以知道表影的长度。用圭表测量出的连续两次表影最短(或最长)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年。详解:人们用不同材料或物体来计算时间,这些物体之间的共性运动有规律的物体都可以用来制作计时工具。圭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之一,是用来判定季节的。圭表分为“圭”和“表”两部分,圭是有刻度的平面,置于南北方向;表是立在圭上面的一根柱子,垂直立于圭的南端,用来度量正午的日影长度。用圭表测量出的连续两次表影最短(或最长)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年。27.一天中,早晨,竹竿影子朝向西方,影子长;正午影子最短,朝向北方;傍晚影子长,朝向东方;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位置变化规律是从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详解: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顺时针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将一根竹竿固定在学校的地上,在不同时期的同一时间观察它的影子,可以发现:一天中,早晨,竹竿影子朝向西方,影子长;正午影子最短,朝向北方;傍晚影子长,朝向东方。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位置变化规律是从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28. 地球自转 自东向西 地球 太阳 白天分析:我们的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地球除了围着太阳公转,还在不停围绕地轴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变化。详解:(1)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在上述模拟实验中,他在原地逆时针转动代表地球自转;(2)由于他在原地逆时针转动代表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他看到教室里景物转动的方向是自东向西;(3)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他本身代表地球,灯管表示太阳;(4)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转动过程中,他能看见阳光时,表示正处于白天。29.(1) 地球公转轨道 太阳(2) A 最短(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分析:地球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地球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运动形式,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运转,称为地球公转运动,其运转周期为一年,大约是365天。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详解:(1)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运动,产生四季变化。图中模拟实验中,在桌子上画一个椭圆,模拟地球公转轨道;把灯泡放在圆圈内,并与地球仪保持同一高度,模拟太阳;用橡皮泥在地球仪上做标记,代表自己家乡的位置。(2)当地球运转到图A位置,太阳直射北半球,我们潍坊是夏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同一物体正午影子的长度最短。(3)根据地球公转运动模拟试验,我们可以推想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30.C 31. 自西向东 白天 傍晚 黑夜 32.24小时 33.昼夜交替分析: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由于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所以地球上只会出现一次昼夜交替的现象。30.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31.我们的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地球除了围着太阳公转,还在不停地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在地球仪上中国北京的位置贴上小贴纸,并使地球仪沿自西向东旋转,当小贴纸转到位置①时是白天,转到位置②时正在经历傍晚,转到位置③时是黑夜。32.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由于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即24小时,所以北京连续两次迎来日出的时间间隔约是24小时;33.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34. 分成了明暗两部分 向着太阳的那面 背着太阳的那面 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正对着“太阳”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分析: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且地球不停自转,产生昼夜。详解:实验现象:①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 阳”的那面是黑夜。②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光照射到时是早晨,正对着“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自转时,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上就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35.C 36.B 37. 冬季 春季 38.模拟实验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变,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35.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要让地球的模型“地球”自转,应该拨动地球仪,让它自西向东转,呈逆时针方向运转。故选C。36.从图1中可以判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正处于冬季的位置是B点。37.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变,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根据图二地球公转时的位置,北半球所处的季节:①是是冬季,太阳直射南回归线,②是春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38.实验中,当我们无法将研究对象搬到课堂上进行研究时,我们通常会使用一些物体对其进行模拟,这种实验我们称为模拟实验。39. 椭圆 夏至日 秋分 冬至日 春分 北方 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导致温度有差别,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分析: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并且地轴是倾斜的,方向和角度也不变,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详解:1.实验目的:探究四季更替现象的形成原因。2.实验材料:灯泡、地球仪。3.(1)利用灯泡、地球仪等模拟四季更替现象,灯泡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在桌子上画一个椭圆,模拟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 (2)①读地球公转运动示意图可知,当地球位于D位置时,是春分日,日期为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当地球位于A位置时,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是夏至日,日期为6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当地球位于B位置时,节气是秋分日,日期为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当地球位于C位置时,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节气是冬至日,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是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所以,A、B、C、D分别代表夏至日,秋分,冬至日,春分。 ②地轴始终指向北方。4.实验结论: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导致温度有差别,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40.自西向东 41.位置③地轴倾斜的方向错误。 42. 夏 冬 43.C分析:地球公转运动是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是一年,约365天。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40.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呈逆时针运转。4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呈66.5°夹角,但是地轴得倾斜的方向是不变的,北极方向指向北极星附近。读图可以看出,这组同学在模拟实验时,图中③位置地轴倾斜的方向与其他三个位置的地轴方向不同,是错误的。42.当地球运行到①的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北半球是夏季;相反,太阳斜射南半球,南半球是冬季。43.根据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公转的证据是恒星周年视差。故选C。44.(1) 太阳 一年(2) 2 昼长夜短(3) 南回归线 冬 夏 极昼(4)逐渐变长(5) 地轴 太阳照射 气温详解:(1)我们的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地球除了不停地围绕地轴自转,还在围着太阳进行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因此地球从1号位置运动一周,再次回到1号位置,大约需要花的时间是一年。(2)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地球公转时,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使得太阳对地球的照射角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温度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便形成了四季。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时,北半球上就是夏季;同时太阳光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上就是冬季。青岛地区6月中下旬,就是北半球处于夏季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最接近于2号位置;夏季处于北半球的青岛昼长夜短。(3)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时,北半球上就是夏季;同时太阳光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上就是冬季。当地球转到4号位置时,太阳光直射位置在南回归线,此时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当地球转到2号位置时,地球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可能会出现极昼现象。(4)午的日影长度变化规律是从夏到冬,逐渐变长;从冬到夏,逐渐变短。当地球从2号位置公转到3号位置的过程中,即从夏季到秋季的过程中,每天正午我们学校操场上旗杆的影子逐渐变长。(5)地球公转时,由于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完全相同,导致气温有差别,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45. 46.① 47.D分析:四季变化是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造成的,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是夏季,太阳高度大,日影长度短。从夏季到秋季,日影长度逐渐变长,到冬至日最长,然后由长变短,到夏至日最短。45.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是夏季,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是冬季,然后根据季节变化判断春分和秋分。夏天北极出现极昼现象,所以靠左边的时间是夏至;右边北极出现极夜现象,所以右边出现的时间是冬至;上下则分别为春分和秋分;46.图2两幅照片是小明家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的情形,第①幅是夏天拍的。因为同一时间,夏季日影长度短。47.我国城市高楼林立,高楼与高楼之间间隔有距离。为了使底层住户能在全年的正午都能照到阳光,设计师设计两幢楼之间的距离应按冬至日的楼影来计算,这一天日影长度最长,如果冬至日能照到阳光,就能保证全年正午都能照到阳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