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 认识我的同学们 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十课 认识我的同学们 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一年级下册20《认识我的同学们》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记住班级内部分同学的名字、外貌特征等基本信息。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他人的特点,提高观察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简单的与同学打招呼、互动交流的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游戏、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互动的能力,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同学的认识和感受,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对同学的友好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班级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帮助学生克服初入校园可能存在的陌生感和羞涩感,使其更快地融入集体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记住同学的名字和外貌特征,以便更好地与同学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用热情、友好的方式与同学打招呼和互动,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2. 教学难点
对于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羞涩的学生,如何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主动去认识同学,克服心理障碍。
帮助学生在认识同学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对班级的归属感和深厚的同学情谊,而不仅仅是表面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游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1. 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包含班级同学的照片(可提前收集并整理)、一些可爱的卡通图片以及简单的动画,用于展示和讲解。
2. 准备一些小贴纸、小徽章等小奖品,用于奖励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
3. 准备足够数量的姓名卡片,上面写有班级同学的名字(每个同学对应一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老师带着亲切的笑容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向同学们挥手打招呼:“小朋友们,早上好呀!老师今天可高兴啦,因为又能和咱们班的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一起玩啦。可是呀,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可能还不太认识咱们班的其他小伙伴呢。今天呀,咱们就一起来好好认识一下我们的同学们,好不好呀?”
2. 观察同学们的反应,并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同学们积极回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我的同学们。
(二)班级同学照片展示
1. 老师通过PPT展示班级同学的照片,一张一张地播放,每张照片停留几秒钟,同时用简单、生动的语言介绍照片中的同学:
“小朋友们,看这张照片呀,这是咱们班的小明同学哦,他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特别可爱呢。”
“再看这张,这是小红呀,她扎着一个马尾辫,眼睛又大又亮,可漂亮啦。”
“这是小刚,他总是穿着一件蓝色的外套,最喜欢在课间和大家一起玩游戏啦。”
2. 在展示照片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和反应,鼓励他们跟着一起说照片中同学的名字,加深印象。
(三)名字记忆大比拼
1. 老师将准备好的姓名卡片打乱顺序,平均分给每一排的同学(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拿到一张卡片)。
2. 老师说:“小朋友们,现在老师给你们每人发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咱们班一个同学的名字哦。你们要先看看卡片上的名字,然后试着在咱们班的同学里找到对应的小伙伴,并且大声地说出他的名字和一个他的外貌特征哦。比如说,你拿到的卡片上写着‘小丽’,你就要找到小丽同学,然后说‘小丽,她戴着一副眼镜’。谁先找到并且说得又快又好,老师就会奖励他一个小贴纸哦。”
3. 同学们开始行动,老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同学们的寻找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如果有同学遇到困难找不到对应的同学,老师可以轻声提示:“小朋友,你看那边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同学,是不是就是你卡片上写的那个呀?”
4. 当有同学完成任务后,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哇,你太棒啦!这么快就找到了,而且说得很清楚呢,老师奖励你一个小贴纸。”其他同学完成后,也依次给予相应的奖励和鼓励。
(四)小组互动认识
1. 老师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可以按照座位就近原则分组)。
2. 老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小朋友们,现在你们要在小组里互相认识一下哦。每个人都要先介绍一下自己,比如自己叫什么名字,最喜欢做什么事情,然后再听听其他小伙伴的介绍,记住他们的名字和最喜欢做的事情哦。介绍完之后,你们可以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就是互相问对方一个问题,比如‘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呀?’这样可以让你们更加了解彼此呢。”
3. 同学们在小组内开始进行自我介绍和互动交流,老师在各小组间巡视指导,鼓励那些性格内向的同学积极参与,必要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例如,如果发现有内向的同学不太敢说话,老师可以蹲下来,轻声对他说:“小朋友,别害怕呀,就简单说一说你叫什么名字,喜欢做什么就行了,大家都很想认识你呢。”
4. 在小组互动结束后,老师可以请每组选出一名代表,站起来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小组内的小伙伴,比如:“我们组有小明,他最喜欢玩积木;还有小红,她喜欢画画;小刚喜欢唱歌,我们一起玩得可开心啦。”这样既可以锻炼代表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全班同学进一步了解各个小组的情况。
(五)同学特点猜猜猜
1. 老师先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面来,然后在这位同学的耳边悄悄地说一个班级同学的名字(确保其他同学听不到)。
2. 这位同学要根据老师说的那个同学的特点,用动作、表情或者简单的描述来让其他同学猜一猜是谁。例如,如果老师说的是“小丽”,而小丽的特点是喜欢跳舞,那么这位同学可以在前面跳一段简单的舞蹈,让其他同学猜。
3. 其他同学开始猜测,大声说出自己认为的同学名字。如果猜对了,老师给予表扬和奖励:“哇,你真聪明呀,猜对啦,老师奖励你一个小徽章。”如果猜错了,老师可以说:“哎呀,不太对哦,再试试呀。”然后请这位同学继续表演,直到猜对为止。
4. 这样依次请几位同学到前面来进行这个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猜测中,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其他同学特点的了解。
(六)总结与反思
1. 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和活动,你们都认识了好多咱们班的同学呀,那现在大家说一说,你们最喜欢哪个同学呀?为什么呢?”
2. 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老师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并给予回应和鼓励。例如,如果同学说喜欢小明,因为他很友好,老师可以说:“是呀,小明确实很友好呢,大家都喜欢和他一起玩。”
3. 老师总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咱们班的好多同学,大家都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外貌特征和喜欢做的事情哦。咱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可爱之处。希望大家以后能和每一个同学都友好相处,一起在咱们这个大家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呀。”
六、教学延伸
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和爸爸妈妈说一说今天在课堂上认识的同学,并且至少说出三个同学的名字、外貌特征和喜欢做的事情,让爸爸妈妈帮忙记录下来,下节课带来和其他同学分享。
2. 在班级里开展“最佳人缘奖”评选活动,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同学相处的表现,当学生能够主动与同学友好相处、积极互动并且受到多数同学喜欢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励更多学生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七、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尤其是在小组互动和同学特点猜猜猜环节,是否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改进。
2.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记忆同学的名字和特点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予了足够的指导和帮助,以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任务,需要通过课后作业的反馈以及后续的观察来进一步评估。
3. 教学内容是否与一年级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能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认识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需要不断地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一年级学生的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