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课 我也能举手发言 二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十二课 我也能举手发言 二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我也能举手发言》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克服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意识,增强自信心。
引导学生认识到举手发言是展示自我、提升学习效果以及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激发学生对课堂参与的热情。
2.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不敢举手发言的常见原因,如害怕出错、担心被嘲笑、缺乏自信等。
掌握一些克服不敢举手发言的方法和技巧,如做好充分准备、调整心态、自我鼓励等,提高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能力。
3. 核心素养目标
沟通表达素养:培养学生清晰、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通过举手发言的实践,不断提升沟通表达素养。
情绪管理能力:协助学生学会在面对举手发言情境时调节自身情绪,克服紧张、焦虑等情绪,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促使学生深入了解自己不敢举手发言的内在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举手发言在团队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让学生清晰认识到不敢举手发言对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不利影响,以及举手发言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克服不敢举手发言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实际课堂情境中敢于并乐于举手发言。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克服害怕出错、担心被嘲笑等心理障碍,将所学的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持续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
培养学生在举手发言时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如回答错误后的正确心态调整、面对不同提问情境的恰当回应等能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
四、教学准备
1. 收集与课堂举手发言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学生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因不敢举手而面露难色等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 准备一些纸条,用于课堂上的匿名分享环节。
3. 准备纸张、笔等文具,以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书写环节使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课堂场景的视频,视频内容展示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自信满满且回答精彩;有的学生则低着头,不敢举手,显得十分拘谨。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了一段课堂场景的视频,大家在视频里都看到了哪些不同的表现呀?”(引导学生回忆视频内容)
“那你们从这些表现中感受到了什么呢?是不是觉得那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很有勇气,而自己有时候也会像不敢举手的同学那样呢?”(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情况)
“你们自己在课堂上有没有过不敢举手发言的经历呢?”(引出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不同学生的神态、动作等细节,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堂举手发言这一话题的思考。
讲授新课
(1)举手发言的“两面”
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教师讲解:“同学们,我们看到视频里有的同学积极举手发言,有的同学则不敢举手,这就说明举手发言这件事有它的好处,也有让一些同学觉得困难的地方。”教师展示一些课堂举手发言场景的图片,边展示边提问:
“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你们能说一说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可能会得到哪些好处呢?”(考查学生对举手发言好处的认知)
“那对于不敢举手发言的同学,你们觉得他们可能面临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分析不敢举手发言的弊端)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想法,例如:一位学生可能会说积极举手发言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让老师和同学更了解自己;另一位学生可能会指出不敢举手发言会错过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也不利于自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教师总结:举手发言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提升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等;而不敢举手发言则可能导致错过机会、学习效果受影响、自信心不足等问题。
(2)不敢举手发言的“心结”
教师讲述一个小故事:小丽在课堂上一直不敢举手发言,她觉得自己要是回答错了,同学们会嘲笑她,而且她对自己的答案也总是不太自信。有一次,老师特意点了她的名,她站起来后紧张得满脸通红,声音也很小,回答得并不理想。从那以后,她就更不敢举手了。教师提问:
“同学们,听了小丽的故事,你们觉得小丽为什么不敢举手发言呢?”(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不敢举手发言的原因)
“那你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没有类似小丽这样不敢举手发言的原因呢?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不敢举手发言的原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课堂经验,讨论不敢举手发言的常见原因。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适时引导,如:“你们小组说不敢举手发言是因为害怕出错,这很不错呀,那除了害怕出错,还有什么其他原因能让我们在现代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阐述不敢举手发言的原因,如担心被嘲笑、缺乏自信、对知识掌握不扎实等。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再次强调不敢举手发言的原因:不敢举手发言通常是因为害怕出错、担心被嘲笑、缺乏自信、对知识掌握不扎实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原因,才能想办法去克服它们。
(3)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首先了解了举手发言的好处和不敢举手发言的弊端,然后通过故事和小组讨论,明白了不敢举手发言的常见原因。
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了解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那你们回家后打算怎么做呢?是准备尝试去克服不敢举手发言的障碍,还是会继续观察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呢?”(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举手发言情况,尝试去克服不敢举手发言的障碍。
(4)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后,写下自己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的具体经历,包括当时的心情、想法以及认为导致自己不敢举手发言的原因。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打算怎么写呢?是用文字详细描述,还是可以画一些简单的图画来辅助说明呢?”(引导学生思考记录方式)
第二课时
1. 导入新课
对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进行简单回顾,教师提问: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布置了回家写下自己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的具体经历的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吗?”(了解作业完成情况)
“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回家完成作业的经历和感受呢?比如遇到的困难、自己的心情变化等。”(邀请学生分享作业完成情况)
通过学生的分享,引出本节课要继续探讨的话题——如何克服不敢举手发言的障碍。
2. 讲授新课
(1)解开“心结”之法
展示一些学生克服不敢举手发言障碍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如某位学生原本不敢举手,通过自我鼓励后勇敢举手发言且表现出色等场景。教师提问:
“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或视频,你们能说一说这些同学是如何克服不敢举手发言的障碍的呢?”(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或视频中同学克服障碍的方法)
“那你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没有尝试过类似的方法来克服不敢举手发言的障碍呢?”(联系学生实际情况)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尝试经历,例如:一位学生可能会说自己通过提前预习,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增加了自信,敢举手发言了;另一位学生可能会讲自己在心里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即使回答错了也没关系,然后就勇敢地举手了。
教师总结:克服不敢举手发言的障碍有很多方法,比如提前预习、做好充分准备;自我鼓励、调整心态;多观察其他同学的发言,学习经验等。
(2)实战演练
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设置一些课堂提问情境,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场景。在模拟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适时给予指导,如:“这位同学,你回答问题的时候声音可以再响亮一点哦。”“那个小组,你们可以多鼓励一下不敢举手的同学呀。”
每组模拟结束后,让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发言内容、发言态度、是否勇敢举手等方面。教师在学生评价过程中适时引导,如:“大家评价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优点,也要指出不足哦。”
通过这种实战演练,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克服不敢举手发言的障碍,提高自己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能力。
(3)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首先探讨了克服不敢举手发言障碍的方法,然后通过情景模拟和评价,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相关技能。
教师提问: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最有收获的是什么呢?”(了解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那你们回家后打算怎么做呢?是准备按照所学的方法去克服不敢举手发言的障碍,还是会有其他的做法呢?”(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
强调按照所学的方法去克服不敢举手发言的障碍,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
(4)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在本周内,选择至少一次在课堂上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克服不敢举手发言的障碍,并记录下自己的尝试过程、心情变化以及最终的结果。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打算选择哪一次课堂呢?为什么会选择这一次课堂呢?”(了解学生选择课堂的意向及原因)
“那你们准备怎么记录呢?是用文字写下来,还是可以拍照片、录视频呢?”(引导学生思考记录方式)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播放视频、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法等,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较好地理解不敢举手发言的原因以及掌握相关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小组活动环节,可能存在部分小组分工不够明确、时间把控不够精准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组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并且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颖的想法和建议,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