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上册4.1机械运动 培优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上册4.1机械运动 培优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上册4.1机械运动 培优卷 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1)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相对于别的物体有位置的改变;
(2)物理上的运动都是相对的,判断物体是不是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是不是有位置的改变。
解:A.花园里鲜花怒放,位置未发生改变,因此不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正确;
B.奔驰的猎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B正确;
C.公路上滚滚车流,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C正确;
D.草原上奔驰的骏马,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D正确。
故选:A。
2.物体沿直线做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解:
A、物体在沿直线运动,但相同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逐渐增大,速度逐渐增大,因此做加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物体在沿直线运动,但相同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逐渐减小,速度逐渐减小,因此做减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物体尽管做匀速运动,但是做圆周运动,不是直线运动,故C错误;
D、物体经过的路线是直线,并且速度也不变,因此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3.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取一个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乘坐飞机向上爬升时,人通过左舷窗观察“天地分界线”,为便于分析,可认为飞机向右飞行且向上爬升,如下图所示,此时左舷窗右侧分界线上方的“蓝色线段”较长(与A图类似),即看到的“天地分界线”是自左向右倾斜,故只有A符合题意。
故选:A。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A、小轩驾驶一辆汽车在高架桥上由南向北行驶,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小轩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故A错误;
B、汽车与高架桥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高架桥参照物,该汽车是运动的,故B错误;
C、司机由南向北行驶,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北运动,故C错误;
D、司机与桥上路灯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D。
5.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
所以a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 1、向右运动 2、静止 3、向左运动,车速小于风速;
因为b车旗向右飘,所以b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
故选:D。
6.根据第二种方式确定参照物,进而分析背景板相对于参照物的移动方向。
解:第二种方式孙悟空相对于地面静止,以孙悟空为参照物,要让孙悟空从背景板的甲处移到乙处,即让乙处靠近孙悟空,因此应将背景板向右下方移动,故D正确。
故选:D。
7.(1)物体的s﹣t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象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物体静止,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0﹣4s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
(2)甲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据此可知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是否相等;
(3)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
解:AB、乙的s﹣t图象前2s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乙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s以后乙的s﹣t图象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乙静止,则第3s时乙的路程为8m,第4s时乙的速度为0,由图可知0﹣4s乙的平均速度为:v===2m/s,故AB错误;
C、甲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
故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故乙在甲的前方,故D正确。
故选:D。
8.将两地设为A、B;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再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分别列出t1和t2的表达式,最后作差比较它们的大小即得。
解:将A、B两地间的距离看成1,设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为t2,则
甲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t1=,乙从A地出发到达B地所用的时间t2=+=,因 t1﹣t2=﹣==﹣<0,
即t1<t2
所以甲车先到达。
故选:A。
9.题目中知道路程和时间的,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大小,然后把四个速度统一单位进行比较。
解:猎豹的速度可达40m/s。
旗鱼的速度:108km/h=30m/s。
飞行海燕的速度:v==≈83.3m/s。
百米运动员的速度:v'==≈10m/s。
所以速度最大的是飞行的海燕。
故选:C。
10.在乙图中找到超声波第一、二次从发出到遇到汽车,传播的时间,根据s=vt分别计算超声波传播的距离x1和x2,在乙图中找到超声波两次遇到汽车的时间间隔,
汽车在此时间行驶的距离等于x1和x2的差,根据v=计算汽车的速度。
解:由乙图可知,超声波第一次从发出到遇到汽车,传播的距离x1=v声t1=340m/s×0.16s=54.4m,
超声波第二次从发出到遇到汽车,传播的距离x2=v声t2=340m/s×(1.12﹣1.0)s=40.8m,
超声波两次遇到汽车的时间间隔t=1.12s﹣0.16s=0.96s,
汽车在此时间行驶的距离s=x1﹣x2=544m﹣408m=13.6m,
汽车的速度v==≈14.17m/s,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地面和斜面都光滑,说明摩擦力为零,分析物体在运动时的受力情况,根据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判断其速度的大小关系。
解:由于力F可以把物体竖直提起,说明力F≥物体的重力G,地面和斜面都光滑,说明摩擦力为零。
甲在水平方向只受拉力F的作用,其合力大小等于F,方向与F的方向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
乙沿斜面上升时,要克服物体重力的分力,则物体受到的合力为F﹣G分,方向与F相同,物体做加速运动;
丙竖直向上,物体受到的合力为F﹣G,合力≥0,则物体做匀速或加速运动。
综上所述,甲受到的合力最大,乙其次,丙最小,因此,通过了相等的距离s后,甲的速度最大,丙的速度最小,即v甲>v乙>v丙。
故选:A。
12.在路程﹣时间图像中,纵坐标表示路程,结合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分析。
解:AB、根据s﹣t图像知,乙车的运动图像是曲线,且曲线越来越平缓,说明乙车做减速运动,甲车的运动图像是直线,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错误;
C、根据纵坐标表示路程,知0~t1时间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所用时间也相等,则平均速度相等,故C错误;
D、0﹣t1过程中每个时刻纵坐标不同,且能看出其中甲路程>乙路程,能得出甲在前,只有0和t1两个时刻纵坐标相同,甲乙在同一位置,另外纵坐标如果理解为位置,那么期间每个时刻位置不一样,可知道甲的位置在乙的位置后面,即乙车在前方,故D错误。
故选:A。
13.由图读取横波和纵波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横波与纵波的速度,由速度公式可得横波与纵波传播的时间差,列出方程可得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
解:由图可知,纵波的速度为:v1===5km/s,横波的速度为:v2===3km/s,
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假设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s,
由题意可得:﹣=10s,即﹣=10s,
解得:s=75km。
故选:D。
14.物体的v﹣t图像若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运动;物体的s﹣t图像若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物体做匀速运动。
(1)由图可知,甲、乙两车都做匀速运动;
(2)由图甲可知甲车的速度;由乙图可知,5s内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乙的速度,并比较得出速度大小变化情况;
(3)不知道甲、乙两车的出发地点、运动方向,无法判断5s后是否相遇。
解:由图知,甲车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甲的路程逐渐的变大,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甲车做匀速运动;乙车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运动,速度为2m/s。
A、由图可知,甲、乙两车都做匀速运动,不是从静止开始运动,故A错误;
BD、由图甲可知,甲车的速度为v甲===2m/s;由乙图可知,v乙=2m/s;所以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故B正确、D错误;
C、不知道甲、乙两车的出发地点、运动方向,无法判断5s后是否相遇,故C错误。
故选:B。
15.已知甲乙的路程之比和速度之比,根据v=可求出甲、乙的时间之比。
解:已知甲、乙的路程之比:s1:s2=2:3,甲、乙的速度之比:v1:v2=5:6,
根据v=可知甲、乙的时间之比:t1:t2===4:5,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6.解答本题要看清图示的意义,中间的刻线相当于刻度尺或坐标系,显示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对比相同时间内的位移会发现物体的运动规律:下面的物体匀速运动,上面的物体匀加速运动。由于曝光时间是相同的,设刻度尺的每小格尺寸为s和曝光时间为t,依据匀速或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就可求出物体运动的速度关系。其中利用了匀变速运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
解:设刻度尺的每小格尺寸为s和曝光时间为t,下面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速度v=。
上面木块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是恒量,知上面木块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变速运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知t3时刻上面木块的速度v3=.t4时刻上面木块的速度v4=,则在时刻t3和时刻t4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7.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若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由左图可知:甲和乙同时同向运动,相同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乙的运动速度就大;我们可以在s﹣t图象中找出相同的时间,看谁运动的路程长,从而得出甲和乙的正确图象。
解:由左图分析可知:乙比甲运动的速度大。
①②两个图象表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运动的路程是不变的,表示甲乙是静止的,故①②错误;
③在横轴上找一点,表示时间相等,作纵轴的平行线,会发现甲运动的路程长,说明甲运动得快,故③错误;
④运用上面的方法,会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乙运动的路程长,说明乙运动得快,即乙的速度大,故④正确。
故选:D。
18.根据不同的能量形式进行分析和判断。
解:A、奔跑的猎豹具有机械能,故A正确;
B、人的食物具有化学能,故B正确;
C、雷达天线发射的信号具有电磁能,故C错误;
D、壮观的雷电爆发时具有光能,故D正确。
故选:C。
19.(1)分析前300m内甲车和乙车运动所用的时间即可得出结论;
(2)分析甲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乙车的运动状态,利用速度公式v=求出甲车的速度;
(3)分析乙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乙车的运动状态;
(4)根据甲、乙两车在20s内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v=比较平均速度。
解:A、由图可知,甲车到达300m处所用的时间为15s,乙车到达300m处所用的时间也等于15s,所以甲、乙两车前300m内所用时间相等,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通过400m所用的时间为20s,所以甲车的速度:v===20m/s,故B正确;
C、由图可知,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乙车在做变速运动,故C错误;
D、甲在20s内通过的路程s甲=400m,乙在20s内通过的路程s乙=450m,即甲、乙两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则根据v=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20.(1)根据小车在A、C两点的刻度得出小车经过AB段的路程;
(2)从图中得出小车在AC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得出平均速度;
(3)为了便于计时,斜面坡度应较小;
(4)如果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解:A、小车经过AB段的距离sAB=10.00dm﹣6.00dm=4.00dm,故A错误;
B、小车在BC段的距离sBC=6.00dm﹣1.00dm=5.00dm=50.0cm,所用时间tBC=15:35:23﹣15:35:22=1s,
平均速度vBC===50cm/s,故B错误;
C、为了便于计时,斜面坡度应较小,应将木块向远离斜面底端的方向移动,故C错误;
D、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会晚一些,测量的时间会偏小一些,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不变时,时间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7小题)
21.(1)先根据v﹣t图象直接读出甲、乙的速度,然后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乙相对于甲的运动方向;
(2)根据s=vt求出甲、乙的路程,然后求出它们间的距离。
解:
由图象可知,v甲=15m/s>v乙=10m/s,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甲、乙均向东运动,且v甲>v乙,则以乙为参照物,乙甲东做匀速直线运动;
经过9s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分别为:
s甲=v甲t=15m/s×9s=135m,s乙=v乙t=10m/s×9s=90m,
所以,经过9s甲、乙间的距离为:s=s甲﹣s乙=135m﹣90m=45m。
故答案为:东;45。
22.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解:该段古语的意思是舟已经向前行驶了,但剑没有行进,即剑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是静止的,由此可判断出所选的参照物是江岸,若以舟为参照物,剑相对于舟的位置发生了变换,剑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江岸;运动。
23.(1)在时间相同时,根据路程判定速度的大小变化;
(2)根据图示读出路程的大小,然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的大小。
解:(1)相邻的两个位置之间的时间相等,由图可知,从A到D纸锥下落的过程中,相邻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变大,根据v=可知,速度逐渐变大,是加速运动;
(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E到F的路程为80.0cm﹣60.0cm=20.0cm=0.200m,
照相机每秒拍照2次,则EF之间的时间为t=0.5s,则纸锥下落的速度是v===0.4m/s。
故答案为:(1)加速;(2)0.4。
24.(1)已知甲的速度为1米/秒,即甲物体的路程、时间之比为1米/秒;
(2)甲、乙同时相向而行,则相遇时甲、乙所用的时间相同,甲、乙通过的总路程等于10m。
解:图线A中,当路程为4米时,A图线对应的时间为4秒,B图线对应的时间为8秒;
由v=可知,A图线对应的物体速度为1m/s,B图线对应的额物体速度为0.5m/s,则甲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图像为图中的A图线;
由图可知,8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8m;
已知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m的两地,甲、乙两物体沿直线分别从P、Q同时相向而行,则8s内乙通过的路程为:
s乙=s﹣s甲=10m﹣8m=2m;
由v=可知,乙的速度为:
v乙===0.25m/s<0.5m/s,
故乙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图像在图中的Ⅲ区域。
故答案为:A,Ⅲ。
25.(1)根据题意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健走者的速度,再根据图中信息利用速度公式计算该健走者通过的距离;
(2)首先要明确题中的参照物,然后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若没有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1)由题意可知,配速8′20″是指每千米平均用时8分20秒,
即行走的路程:s0=1km=1000m,所用时间t0=8min20s=500s,
则健走者的速度:
v===2m/s;
由图甲可知,健走的总时间:t=29min10s=1750s,
由速度公式可得,该健走者通过的距离:s=vt=2m/s×1750s=3500m;
(2)由乙图可知,手机固定在右臂上,若以右手为参照物,则手机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手机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1)3500;(2)静止。
26.(1)根据图象分析开始刹车后第0.5s时汽车的速度;
(2)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路程,据此求出从灯变红开始到汽车完全静止时车子前进的距离;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求出从灯变红开始到车停下来为止这段时间内车的平均速度
解:(1)由图象知,开始刹车后第0.5s时,汽车速度为5m/s;
(2)由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路程可知,
从灯变红开始到汽车完全静止时车子前进的距离s总=×(0.5+1.5)×10m=10m;
从灯变红开始到车停下来为止,这段时间内车的平均速度v′==≈6.67m/s。
故答案为:5;6.67。
27.(1)在s﹣t图像中,过原点的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v=公式的变形,即可分析阴影部分的面积。
(3)根据图丙中AB两车在20秒末时的速度进行判定两者速度的关系。
解:(1)在s﹣t图像中,过原点的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图甲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v=公式知路程s=vt,则图乙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科学量是路程。
(3)由图丙知20秒时,A的速度为20m/s,B的速度为10m/s,故此时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故答案为:(1)匀速直线;(2)路程;(3)大于。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8.(1)实验需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据此确定测量的器材;从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倾角的变化关系分析需要的测量器材;
(2)从表格中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气泡运动的快慢随倾角变化的规律;
(3)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解:(1)实验需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故要用到秒表,所以实验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为秒表;
(2)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气泡长度相同时,当倾角变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时间先变短再变长,根据v=知速度先变大后变小,当夹角为45度时,气泡运动的速度最大;
(3)本实验应该重复进行测量,取几次的平均值,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
故答案为:(1)秒表;(2)当气泡长度相同时,倾角越大,气泡运动速度先变大后变小;(3)减少实验误差。
29.(1)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2)根据表格数据和图中的平均值算出C组第二次测量数据;
(3)根据表格数据得出结论;
(4)根据(3)的结论来改进实验。
解:(1)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测量并记录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这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于收集事实证据,故C正确;
(2)由图知C组的平均值是51,所以表中C组第二次测量数据为:51×3﹣48.7﹣51.3=53,所以表中的①是53;
(3)实验结果表明: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大,人的反应速度越慢;
(4)实验中只对爸爸一人进行了测量,实验误差太大,具有偶然性。测量数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以通过增加实验人数、增大饮酒量和测量次数来改进实验,增强可信度,让更多的人认识。
故答案为:(1)C;(2)53;(3)大;慢;(4)增加实验人数、增大饮酒量和测量次数。
四.计算题(共6小题)
30.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根据s=vt得出等式,然后减去司机第一次鸣笛后到第二次鸣笛前行驶的距离,进一步得出客车到悬崖的距离,再根据司机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的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得出等式,然后联立等式即可求出客车行驶的速度,然后与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为120千米/小时比较即可。
解:(1)设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L,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v。根据题意可知,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客车行驶距离之和,即:
vt1+v声t1=2L①
听到回声后客车继续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此时客车距离悬崖的距离为:L﹣vt1﹣vt2,
根据题意可知,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客车行驶距离之和,即:
vt3+v声t3=2×(L﹣vt1﹣vt2)②
①式﹣②式则有:
v=×v声=×340m/s=34m/s=34×3.6km/h=122.4km/h;
因为122.4km/h>120km/h。所以客车是超速行驶;
(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
L===1122m。
答:(1)客车是超速行驶;
(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1122m。
31.(1)先由图甲得出电动玩具车在0~4s的速度是2m/s,然后算出电动玩具车4s内通过的路程,这样在图乙上作出这个点,最后将这个点和坐标原点用线连起来;在4~12s的速度是1m/s,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小车在4~12s运动的路程,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s﹣t图像中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据此作图;
(2)根据v=求出平均速度。
解:(1)由图可知,小车在0~4s的速度v1=2m/s,
小车在0~4s运动的路程:s1=v1t1=2m/s×4s=8m;
由图可知小车在4~12s的速度为v2=1m/s,
小车在4~12s运动的路程:s2=v2t2=1m/s×8s=8m,
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s﹣t图像中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则它在0~12s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2)通过的总路程为:s=8m+8m=16m;
平均速度为:v==≈1.33m/s;
答:(1)见解析;
(2)小车在0~12s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33m/s。
32.(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2)根据图示求出轿车的行驶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轿车的平均速度,然后根据该速度判断轿车是否超速。
解:(1)驾驶员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意思是说监控装置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轿车(驾驶员);
(2)由图可知,轿车的行驶时间:
t=10:43﹣10:31=12min=0.2h,
则轿车的平均速度:
v===150km/h>120km/h,该轿车超速。
故答案为:(1)轿车(驾驶员);(2)该轿车超速。
33.(1)100表示限速标志;
(2)求出汽车从图甲路标处到达图乙路标处所用的时间,根据图甲和图乙可知行驶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汽车的行驶速度,汽车行驶的速度与限速标志进行比较可知是否超速。
解:(1)交通标志牌中的“100”表示汽车在此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为100km/h;
(2)汽车从图甲路标处到达图乙路标处所用的时间:t=10:00﹣9:30=30min=0.5h,
汽车从图甲路标处到达图乙路标处行驶的路程:s=140km﹣80km=60km,
汽车的行驶速度:v==120km/h>100km/h,所用小明一家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超速。
答:(1)汽车在此路段的最大行驶速度为100km/h;
(2)小明一家从甲地到乙地已经超速。
34.(1)知道汽车的速度和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司机的反应时间;
(2)求出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的总时间,又知道汽车在两个过程通过的总距离,利用速度公式求出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1)汽车的速度v1=108km/s=30m/s,以原来的速度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1=15m,
由v=可知,司机的反应时间:t1===0.5s;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的总时间:t=t1+t2=0.5s+2.5s=3s,
汽车在两个过程通过的总距离为s=30m,
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v===10m/s。
答:(1)司机的反应时间是0.5s;
(2)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10m/s。
35.(1)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小刚骑车所经过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可求小刚骑车的速度;
(2)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小刚去新世纪广场的路程和总时间,根据公式v=可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3)从图象上可以看出小刚步行所经过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公式v=可求小刚步行的速度;最后利用公式v=可求出在步行期间10s内通过的路程。
解:(1)小刚骑车的速度是vAB===6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v===2m/s;
(3)步行速度vOA===1.2m/s;
小刚步行10s通过的路程s1=vOAt1=1.2m/s×10s=12m。
答:(1)小刚骑车的速度是6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m/s;
(3)小刚步行10s通过的路程为12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上册4.1机械运动 培优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列有关物理现象的描述,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花园里鲜花怒放 B.奔驰的猎豹
C.公路上滚滚车流 D.草原上奔驰的骏马
2.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频闪相机拍摄所得的小球的运动情形,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其中表示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 B. C. D.
3.你有过登高远眺的体验吗?在高山顶上眺望远处时会看到四周有一圈“天地分界线”,这就是在高处看到的地平线,乘坐飞机时通过舷窗也可以看到这条“天地分界线”。如果飞机起飞不久还在继续爬升阶段,你通过左边的舷窗看到的应是下图中的哪一幅(  )
A.A B.B C.C D.D
4.宁波市机场高架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小轩驾驶一辆汽车在高架桥上由南向北行驶,则(  )
A.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
B.以高架桥参照物,该汽车是静止的
C.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南运动
D.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
5.公路边有一农舍,它的烟囱正冒着烟,插有旗帜的a、b两车在农舍旁的公路上。观察图中旗与烟的情况,判断以下关于a、b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a、b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a车可能运动,b车向右运动
D.a车可能静止,b车向左运动
6.如图是模拟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拍摄装置,该装置主要由“孙悟空”模型和“蓝天白云”背景板组成。为了让孙悟空从背景板的甲处移到乙处,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背景板相对于地面静止,移动孙悟空;第二种方式是孙悟空相对于地面静止,移动背景板。如果采用第二种方式,背景板按下列方向移动可以实现的是(  )
A. B. C. D.
7.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他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3s时乙在甲的前方
8.甲、乙两辆汽车沿平直公路从某地同时驶向同一目标,甲车在前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时间里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乙车在前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1做匀速直线运动,后一半路程中以速度v2做匀速直线运动(v1≠v2).则(  )
A.甲车先到达 B.乙车先到达
C.甲、乙同时到达 D.不能确定
9.下列各种运动中,速度最大的是(  )
A.奔跑着的猎豹的速度可达40m/s
B.在水中游动的旗鱼的速度可达108km/h
C.飞行的褐海燕1分钟能前进5km
D.百米赛跑某一著名运动员的成绩是9.96s
10.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的速度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
A.28.33m/s B.13.60m/s C.14.78m/s D.14.17m/s
11.现有甲、乙、丙三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在相等的恒力F作用下,分别在水平方向、沿斜面向上、竖直方向由静止开始通过了相等的距离s,如图所示。地面和斜面都光滑,则最后甲、乙、丙速度大小的关系是(  )
A.v甲>v乙>v丙 B.v甲<v乙<v丙
C.v甲=v乙=v丙 D.V甲=V乙<V丙
12.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同地同时出发,并排同向行驶,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在两辆汽车运动过程中,说法正确的是(  )
A.0~t1时间内乙车做减速运动
B.0~t1时间内甲车做减速运动
C.0~t1时间内甲车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D.0~t1时间内甲车始终在乙车前方
13.利用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监测震源的位置。图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这两种波从震源开始传播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若测得这两种波先后到达某监测站的时间间隔为10s,则震源到该监测站的距离为(  )
A.10km B.25km C.50km D.75km
14.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15.甲车行驶的路程和乙车行驶路程之比是2:3,甲车和乙车的速度之比是5:6,则甲、乙两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A.5:9 B.5:4 C.4:5 D.9:5
16.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v﹣t图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17.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象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关系的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④ C.只有③ D.只有④
18.物体的运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跟物体的运动一样,能量也有多种形式。如图,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奔跑的猎豹具有机械能
B.人的食物具有化学能
C.雷达天线发射的信号具有核能
D.壮观的雷电爆发时具有光能
19.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前300米内甲车运动的时间大于乙车运动的时间
B.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0米每秒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20秒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20.如图所示,小蛟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把小车放在斜面A点,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段距离为4.0dm
B.BC段平均速度为6cm/s
C.为了便于计时,应将木块向斜面底端移动
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AC段平均速度将偏大
二.填空题(共7小题)
21.甲、乙两个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向东做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以乙为参照物,甲以5米/秒的速度向    运动,经过9s,甲、乙两物体相距    m。
22.许多古代经典著作都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在《吕氏春秋 蔡今》中记载了大家熟悉的刻舟求剑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请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剑不行”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选填“岸”或“水流”),若选择舟为参照物,则剑是    的(选填“静止”或“运动”)。
23.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他用每隔相等时间拍照一次的相机(相机说明书上的相关描述如下:“每秒拍照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拍下如图所示的照片,请回答:
(1)从A到D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运动(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
(2)右侧为纸锥从E到F过程放大图,EF段纸锥下落的速度是    m/s。
24.P、Q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0米的两地,甲、乙两物体沿直线分别从P、Q同时相向而行。已知甲的速度为1米/秒,则甲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图像为图中的    线,若8秒时甲乙相遇,则乙通过的路程s与所用时间t的关系图像在图中的    区域。
25.健走是介于散步和竞走之间的一种运动方式,不仅不受年龄、性别、体力等方面的限制,还便于用智能手环记录,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最好的运动。
(1)如图甲是健走者手环记录的信息,配速是指每千米平均用时8′20″(8分20秒),则该健走者通过的距离是    米。
(2)人在健走时,以手为参照物,手环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26.汽车在公路上以1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司机发现前方路口信号灯变为红灯,经过0.5s的反应时间后开始刹车,汽车速度v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开始刹车后第0.5s时,汽车速度为    m/s。从信号灯变红到汽车完全停止,这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27.如图所示是小丁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作出的几个图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物体做    运动。
(2)图乙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科学量是    。
(3)图丙中A、B两车从同一地点同向行驶,20秒末,VA   VB。(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8.小宁想研究气泡运动的规律,气泡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做出猜想】
猜想一:跟气泡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跟玻璃管与水平面间的倾角大小有关。
【实验过程】
在细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个气泡,让玻璃管与水平面间保持不同的倾角,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为了便于研究,她在玻璃管上做出记号A、B,测出气泡经过AB段所需时间。
【实验数据】
气泡长度约2cm
实验序号 倾角/° 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s
1 15 22.5
2 30 14.9
3 45 12.2
4 60 13.8
5 90 19.9
(1)实验中,除刻度尺、量角器外,还需要的测量仪器为    。
(2)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气泡的运动快慢随倾角大小的变化规律为:   。
(3)老师建议小宁每一个倾角都做3次实验,测出气泡3次经过AB段的时间,再取其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
29.近年以来,整治酒后驾车行为在全国进行。林子的爸爸对此却不以为然,为了说服爸爸,林子和爸爸一起做了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实验操作如图,实验结果如表:
A不饮酒 B饮一杯啤酒 C饮两瓶啤酒
第一次 24.4 32.2 48.7
第二次 25.5 34.2 ①
第三次 25.1 35.0 51.3
说明:表中测量值为林子松开直尺后,爸爸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时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值,单位为厘米(cm)。请分析回答:
(1)测量并记录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这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于    。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 D.表达与交流
(2)请帮林子将表中C组第二次测量数据填上,①   。
(3)实验结果表明: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    ,人的反应速度越    。
(4)小林还可以通过增加    方法来改进实验,增强实验的说服力。
四.计算题(共6小题)
30.一辆客车在高速公路上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1)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并判断客车是否超速行驶。(已知此高速路段最高限速为120千米/小时)
(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
31.一辆电动玩具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一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
(1)请在图乙中画出它的路程一时间图像。
(2)求出小车0~12s的平均速度。(保留两位小数)
32.“区间测速”目前在全国大部分高速公路实行。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1)某驾驶员坐在这辆行驶的轿车中,他看到远处的监控装置正在向他靠近,这是以    为参照物得出的结果;
(2)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从监测点A运动到监测点B是否超速。
33.五一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去杭州游玩。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上午9:30,汽车到达图甲路标处;上午10:00,汽车到达图乙路标处。(假定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是匀速行驶的)
(1)交通标志牌中,“100”的含义是    。
(2)小明一家从甲地到乙地有没有超速?请计算说明。
34.如图所示,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反应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若汽车以108km/h的速度在平直高速公路上行驶,问:
(1)汽车遇到意外情况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以原来的速度汽车行驶了15m,求司机的反应时间是多少秒?
(2)若制动过程中所用时间为2.5s,汽车在两个过程通过的总距离为30m,求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35.小刚从家中出发到新世纪广场,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像如图所示。求:
(1)小刚骑车的速度;
(2)小刚从家到新世纪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
(3)小刚步行10s通过的路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