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比想象中的自己强大》的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你比想象中的自己强大》的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你比想象中的自己强大》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每个人都拥有潜在的能力,这种潜在能力可能在特定情境下被激发,使自己表现出比平时更强大的一面。
2. 学会通过回顾过往经历,识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超出预期的能力表现,至少能列举出三件具体事例。
3. 掌握两种及以上激发自身潜在能力的方法,如积极的自我暗示、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逐步突破舒适区等,并能在模拟情境或实际生活中尝试运用这些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故事分享、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践体验等多样化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深入思考、踊跃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思考力、表达力和实践能力。
2.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挑战活动和自我探索实践,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自身能力的可挖掘性,提升学生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发学生对自身潜能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学生相信自己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
2. 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在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而是尝试挖掘自身潜在能力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的健全。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生动故事、真实案例、直观对比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比想象中更强大的潜在能力,帮助学生打破对自身能力的固有局限认知。
2.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激发自身潜在能力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主动尝试挖掘自身潜能。
(二)教学难点
1.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准确识别自己在过往经历中那些被忽视的潜在能力表现,尤其是在一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小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智慧等特质。
2. 帮助学生在面对实际困难时,能够真正克服内心的恐惧和犹豫,持之以恒地运用所学方法去激发自身潜能,而不是在遇到挫折后就轻易放弃尝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实践法、体验式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 收集与挖掘自身潜能相关的故事、案例、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如海伦·凯勒的故事、运动员在赛场上突破极限的视频等。
2. 准备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如代表不同困难情境的场景卡片、象征不同角色身份的头饰等。
3. 设计一份简单的“我的潜能发现之旅”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记录自己在课堂活动中对潜在能力的发现和思考。
4. 准备一些小奖品,如卡通贴纸、小书签等,用于奖励在课堂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
(二)学生准备
1. 提前回忆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并成功克服的经历,准备在课堂上分享。
2. 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上的重要知识点、个人思考感悟、小组讨论结果以及课后作业等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故事引入
教师讲述故事:有一只小蜗牛,它一直觉得自己爬得很慢,很弱小,什么大事都做不了。一天,它看到其他小动物们都在森林里快乐地奔跑、跳跃,心里非常羡慕。它想,我要是能像它们一样该多好啊,可是我这么慢,肯定不行。有一次,森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小动物们都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小蜗牛也很害怕,但它发现自己壳里有一些湿润的泥土,它突然想到,如果把这些泥土铺在前面的路上,也许能阻止火势蔓延。于是,小蜗牛鼓起勇气,一点一点地把泥土铺在路上。虽然它爬得很慢,但它一直坚持着。最后,火势真的因为它铺的泥土而减缓了蔓延速度,许多小动物因此得救了。小蜗牛这才发现,自己原来比想象中的更强大。
提问引导:“同学们,听了小蜗牛的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你们觉得小蜗牛为什么一开始会觉得自己很弱小呢?后来它又是怎么发现自己比想象中的更强大的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
(二)认识自身潜能
1. 概念讲解
教师结合故事,讲解潜在能力的概念:“同学们,就像小蜗牛一样,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一些隐藏在身体里的能力,这些能力平时可能不太容易被我们发现,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就会被激发出来,让我们表现得比平时更强大。这种隐藏的能力,我们就叫做潜在能力。”
举例说明潜在能力在生活中的表现,如有的同学平时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但在一次小组讨论中,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得不鼓起勇气发言,结果发现自己说得还不错,这就是潜在能力被激发的表现;再如,有的同学在做数学题时,遇到一道很难的题目,原本以为自己做不出来,但经过努力思考,最终找到了答案,这也是潜在能力的体现。
2. 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三个不同类型的案例:
案例一:小明在体育课上进行长跑测试,一开始他觉得自己肯定跑不完全程,因为他平时不太喜欢运动,体能也不是很好。但是当他看到同学们都在努力奔跑,而且老师也在旁边为他加油鼓励时,他突然有了一股动力,咬紧牙关坚持跑下去,最后竟然顺利跑完了全程。(分析小明在面对困难时,外部环境的激励激发了他的潜在能力。)
案例二:小红在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时,一开始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信心,觉得自己画得不如其他同学好。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她不断地回忆自己曾经看到过的美丽风景和有趣的事物,并且努力把这些回忆融入到作品中,结果她的作品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分析小红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挖掘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情感,激发了自己的潜在能力。)
案例三:小刚在帮妈妈做家务时,遇到了一个很难清理的污渍,他尝试了各种方法都不管用。本来他想放弃了,但他突然想到可以用家里的一些特殊物品来试试,于是他经过一番尝试,最终成功清理了污渍。(分析小刚在面对困难时,通过积极思考和尝试新方法,激发了自己的潜在能力。)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个案例,分析其中人物是如何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的,每组4-5人,讨论时间为5分钟。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三)挖掘我的潜能之旅
1. 回忆过往经历
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静下心来,回忆一下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过的困难,然后想一想,在克服那些困难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自己有一些表现是超出自己原本预期的呢?比如,原本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结果却做到了。”
学生闭上眼睛回忆,教师在教室里巡视,适时给予轻声的提醒和引导,如“想一想上次考试时遇到难题的情况”“回忆一下在操场上摔倒后又站起来继续跑的经历”等。
2. 分享交流
学生回忆结束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经历。每个学生向小组成员介绍自己遇到的困难、原本的预期以及最终的实际表现,重点分享自己在克服困难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超出预期的能力表现。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倾听、提问和交流,共同探讨这些经历中所蕴含的潜在能力。
邀请部分小组代表上台分享小组讨论的总结内容,教师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教师可以从学生分享的经历是否具体、对潜在能力的挖掘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3. 记录发现
学生在分享交流的同时,使用教师发放的“我的潜能发现之旅”记录表格,将自己的经历、原本预期、实际表现以及所挖掘出的潜在能力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回顾和进一步思考。
(四)激发潜能有方法
1. 方法介绍
积极的自我暗示
教师讲解:“同学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对自己说‘我可以的’‘我比想象中的更强大’等。这些话就像魔法咒语一样,能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力量,帮助我们更有信心去面对困难。”示范给学生看如何闭上眼睛,深呼吸,然后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这些积极的话语。
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教师举例说明:“假如你现在的跳绳成绩是每分钟100下,你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比如下周要达到每分钟120下。当你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会不断地被挖掘出来,因为你在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的某个方面,然后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写在笔记本上。
逐步突破舒适区
教师解释:“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舒适区,比如总是坐在教室的同一个位置、总是和熟悉的同学一起玩等。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我们就需要走出舒适区,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比如,你可以主动去和不熟悉的同学一起做项目,或者尝试参加一个你以前从来没有参加过的活动。这样,在不断地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中,我们的潜在能力就会被激发出来。”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目前的舒适区,然后计划一个走出舒适区的行动,并记录下来。
2. 角色扮演
教师创设情境:学校要举办一场科技小制作比赛,小张很想参加,但又担心自己的制作水平不够,不敢报名。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组学生扮演小张,一组学生扮演小张的朋友,一组学生扮演老师。扮演小张的学生要表现出内心的矛盾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扮演朋友和老师的学生要运用所学的激发潜能的方法鼓励小张报名参加比赛,并帮助他制定参赛计划。
角色扮演结束后,进行角色互换,再次表演,让学生充分体验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方法激发他人的潜在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的方法。
(五)挑战自我实践活动
1. 活动介绍
教师说:“同学们,现在我们要进行一个挑战自我的实践活动。这里有几个不同的挑战任务,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个来完成。任务包括:一分钟跳绳挑战(在一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跳绳)、背诵一首古诗挑战(在规定时间内准确无误地背诵一首古诗)、手工制作挑战(用给定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手工艺品)等。”
教师介绍每个任务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如跳绳要注意姿势正确、背诵古诗要注意发音准确等。
2. 学生实践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开始进行挑战任务,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实践过程,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如跳绳时体力不支、背诵古诗时记不住词句等,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激发潜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调整呼吸重新尝试等。
(六)总结与拓展
1. 课堂总结
教师亲切地回顾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你比想象中的自己强大》这一课,通过有趣的故事、真实的案例、自我探索的活动和挑战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了每个人都有比想象中更强大的潜在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激发自身潜在能力的方法。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相信自己,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在遇到困难时积极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成长,如是否对自身潜能有了新的认识、是否掌握了一些激发潜能的方法、在挑战实践活动中有哪些体验等。
2. 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同学们,回家后请你们选择一件自己平时觉得有困难但又想尝试的事情,比如学习一种新的乐器、尝试做一道新的菜肴等,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去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完成这件事情。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分享大家的实践成果和体验。”通过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持续培养学生挖掘自身潜能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反思和成长。
六、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自身潜在能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 然而,在挖掘自身潜能之旅环节,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回忆困难或对自身经历分析不够深入,在分享交流时未能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潜在能力表现。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提前引导学生对过往经历进行梳理,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引导问题,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挖掘自身潜能。
3. 在激发潜能有方法环节,虽然介绍了多种方法,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如积极的自我暗示难以持续、设定目标过高难以实现等。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跟踪指导,定期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和方法应用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真正发挥出所学方法的作用。
4. 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长期培养,通过定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展示学生在挖掘潜能方面的优秀案例等方式,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保持对自身能力的相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