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 道路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它课□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突出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等历史事件对革命的意义,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发展。从单元主题来看,前一课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后两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开全新的局面,本课处于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发展阶段;从单课来看,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是探索新道路的时代环境,工农武装割据和长征反映了经过探索、调整,中国共产党找到正确的民主革命的新道路。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四到第七单元的学习,对国民党的统治、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工农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史实和突出历史意义有所了解。能力层面识记和感悟为主,包括一些简单地理解。对时空范围内史实的了解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准备了一定基础,时空跨度较大,从1927年到1936年,大事件较多,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土地改革、长征等,还涉及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教师合理利用教材和补充专家学者观点,让学生通过史料研读理清逻辑联系。历史概念多,如:宁汉合流、工农武装割据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教师讲解、学生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基于内容标准要求,有重点地突破。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预习教材和做导学案,梳理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性质,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相关史实,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与意义。 (2)通过勾画时间轴及图文史料分析,说出国民党叛变革命、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重大史实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发展。 (3)通过图文材料分析,分析中国共产党探索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原因、内涵、意义。 (4)通过分析毛泽东诗文材料及观看视频资料,深刻认识到革命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来之不易,引导学生从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中感悟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厚植家国情怀。重难点 (1)通过自主预习教材和做导学案,梳理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性质,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相关史实,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与意义。 (2)通过勾画时间轴及图文史料分析,说出国民党叛变革命、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重大史实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性发展。评价任务 1)通过导学案填写与展示及试题检测,检测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检测目标1。 (2)通过口头梳理时间轴及试题检测,展示对国民党叛变革命、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重大史实重大史实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的掌握情况,检测目标2。 (3)通过史料分析及试题检测,调动学科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探索新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原因、内涵、意义,检测目标3。 (4)通过课后问题探究,解读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等伟大精神,说出其内涵及意义,检测目标4。教学评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背景:大革命失败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教师活动 根据教材、年表、北伐形势图,梳理南京国民政府由成立到统一的时空次序,并在地图中相应的地点标出重大史实。 根据图文材料,理解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的内涵。学生活动 勾画时间轴,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时空次序,并在地图上说出重大史实,展示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结合年表、地图、图片和文字等多元材料,获取信息,增进学习兴趣。环节二:新路的探索:工农武装割据与新道路的开辟教师活动 1.根据导学案及教材地图梳理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相关史实,并说出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根据材料分析,思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建立的必要性。 2.呈现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在教材中寻找具体表现。学生活动 1.回答早期探索的代表事件: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与秋收起义,说出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并根据材料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原因。 2.学生回答工农武装割据的具体表现。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和史实论证,引导学生理解早期革命道路的不足以及实事求是、追求创新的重要。环节三:新路的调整:红军长征与革命中心的转移教师活动 1.根据教材、导学案梳理红军长征的原因。 2.结合地图、毛泽东诗词和视频材料,结合时间轴梳理长征的基本历程,理解遵义会议的转折意义,分析长征途中的层层考验。 学生活动 1.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 2.结合地图、毛泽东诗词和课文内容,填充时间轴,概述长征的基本历程,说出遵义会议的转折意义,感受长征途中的层层考验,提炼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时空定位获得对长征的直观认识,通过诗史互证,了解历史研究中多元史料的应用。通过分析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体验革命的艰苦卓绝与成功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从长征的曲折历程中感悟长征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板书设计 一、背景:大革命失败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新路的探索 二、新路的探索:工农武装割据与新道路的开辟 三、新路的调整:红军长征与革命中心的转移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完成配套习题(分层设计为:基础过关、能力提升、综合拔高) (2)学习拓展:搜集资料,论证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诗史互证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华悠久文化的厚重土壤,孕育于跌宕起伏的革命征途,形象反映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艰辛历程,……也是解读筚路蓝缕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鲜活教材。(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与中共党史》)鉴于此在红军长征环节,借用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来体现长征的艰辛历程,感悟长征精神。 2.图片影视资料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图片、影视资料,提高学习兴趣,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历程,体验革命的艰苦卓绝与成功的来之不易。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阶段的重要表现,即国共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革命道路的艰辛历程,在本单元中地位重要,涉及概念众多,时间跨度大,因此利用时间轴梳理重大史实,强化时空观念,理清事件间的逻辑关系,效果较好。但基础知识处理方面,学生自主预习,课堂上通过导学案回答进行检测,花费大量时间且大多数是初中学过的知识,此环节略显多余,因此,可提前将导学案收上来进行批阅,查看学生薄弱环节,课堂上有针对性的提问,也可通过合作探究等环节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测,这样能节省大量时间,进行其他更有效的活动。— 4 —— 5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