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1.1《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课题 1.1《我与社会》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主备人
素养 目标 1.政治认同: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道德修养: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做社会的好公民; 3.法治观念: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4.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会在社会交注和实践中锻炼自己,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做准备; 5.责任意识:树立主人翁意识,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
核心 问题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如何呵护友谊?
教学 方法 故事情景教学+议题式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设计意图
时政评说 教师点评。 学生说评时政 培养核心素养
互动学习 导入新课:晒晒你快乐的暑假生活? 启智 导入新课。
议题:感受社会生活 (情景创设)学生故事分享:晒暑假生活 (互动设问)(1)反思:你们小组的同学走进社会、认识社会的方式有哪些? 感受社会生活有哪些意义 总结: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及其意义 2.议题: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情景创设)视频故事:山东野人 (互动设问) (1)一个人能脱离社会而生存和发展? (2)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3)图中反映了哪些社会关系? 总结: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关系的分类? 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假期生活的分享,让他们感受社会的丰富多彩,感知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意义。 通过视频故事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的,并过渡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和辨析。
教师寄语——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正确认识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认识了不同的社会关系。为此我们要积极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参与能力,不断在社会大课堂中提升自己,成就自我。 总结提升
自主学习 随堂练习 1.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 方式:旅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观看新闻节目;与他人交流,参观博物馆;观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开展社会调查;到农村去体验生活等等。 2.参与社会生活有什么意义? ①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②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③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立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4. 社会关系分类 ①血缘关系:以血亲或生理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②地缘关系:直接建立在人们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基础上的关系,如同乡、邻居等。 ③业缘关系: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学生自主 课堂整理 学习内化
1.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 B.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C.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D.个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生存和发展 2.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下列不能体现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扬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不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②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③个人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 ④要主动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努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产生各种社会关系。下列社会关系与其建立的基础对应正确的是( ) ①妈妈和李阿姨是同事——业缘关系 ②爸爸和姑姑——血缘关系 ③张叔和小白是同乡——业缘关系 ④我和小花是邻居——地缘关系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学生自我检测 学习迁移 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