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100例高频考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知识链接时间 距今约1万年以前 约7000—5000年前 距今约5000年人类文化遗存 元谋人、北京人等 早期以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彩陶,粟)、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水稻蚕丝)为代表 晚期以龙山文化(黑陶)、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玉器祭坛神庙)为代表生产力 生产工具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打磨结合制作石器(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 采集渔猎 原始农业、畜牧业产生并发展生产关系 生活方式 穴(巢)居;迁徙 筑屋;定居,村落形成社会关系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生产力水平低;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公有制 父系氏族公社: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分化;部落联盟向国家过渡;国家国家产生 原因: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贫富分化产生阶级对立统治阶级为了镇压被统治阶级,国家就诞生了。发展:氏族 部落联盟(炎黄) 邦国(龙山) 国家(夏)出现标志:王、宫殿、天文建筑、各种礼器(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①源远流长;②多源性、本土性;③生产力发展是根本推动力;④分布广泛,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⑤呈现出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发展方向。(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秦汉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发展为大一统政治格局)(二)真题典例1.(2024·湖北·高考真题)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可推断( ) 正视图 俯视图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 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 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蛋壳陶杯”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但是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了“蛋壳陶杯”,说明两个地区有了一定的联系,C项正确;新石器时期,国家尚未出现,排除A项;受生产力水平影响,新石器时代南北地区不可能贸易往来较为频繁,排除B项;据材料主要可以推知湖北襄阳凤凰咀和龙山文化之间存在交流,无法得出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排除D项。故选C项。2.(2024·辽宁·高考真题)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骨制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残片【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根据所学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项正确;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明确的燧石取火遗迹,排除B项;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3.(2024·全国·高考真题)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故选D项。4.(2024·甘肃·高考真题)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多数聚落出现结构复杂的“大房子”,与众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显对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或部落首领住宅兼公共事务场所。“大房子”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A.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B.部落组织日益复杂C.劳动分工更加明确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部落内部的活动和事务逐渐增多,需要一个专门的场所来进行公共活动、处理公共事务以及作为部落首领的居所。这表明部落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分工在不断发展和细化,不再是简单的群居状态,反映了这一时期部落组织日益复杂,B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矛盾逐渐加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接提及劳动分工更加明确的内容,排除C项;此时国家形态尚未初步具备,国家的形成通常需要更高级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等条件,仅“大房子”的出现不足以表明国家形态的初步具备,排除D项。故选B项。5.(2024·浙江·高考真题)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D.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时期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A项正确;夏、商、 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尚未出现铁器,排除C项;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河北·高考真题)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文化遗存分为五组。第一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组发现了炭化的粟与黍,第一至四组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五个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兴隆洼遗址 D.二里头遗址【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据材料“张家口尚义”“打制、磨制石器”“炭化的粟与黍”“半地穴式房址”“陶器”等信息可知,此遗址应为新石器时代北方文化遗存。结合所学,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170余座半地穴式房址,也发现了粟和黍,与材料所反映的文化特征最为相近,C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使用打制石器,从事采集和渔猎,排除A项;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居民种植水稻,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和青铜器,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排除D项。故选C项。7.(2023·浙江·高考真题)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其精美的磨光黑陶为代表器物,A项正确;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大汶口等文化中,代表器物是彩绘花纹的陶器,排除B项;红山文化玉器依据造型和题材可以分为动物形玉类和几何形饰玉类,良渚玉器的造型、装饰技艺都有一定的创新,但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排除D项。故选A项。8.(2023·天津·高考真题)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 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 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早期国家时期(中国);“月明星稀”是指进入王国时代,中原地区出现了广域王权国家,周边的区域文明相继退场或翳淡下去,与之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基本形态,C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形容的是不同文明如星斗散布于中国大地,星汉灿烂,与之相类似的是原始部落联盟或邦国林立,排除 A、B两项;“皓月凌空是指进入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类似的是大一统典型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9.(2022·北京·高考真题)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三)模拟演练[北京昌平2024期末]距今约5000年的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如表为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内发现的部分文物遗存。从这些遗存可以推断出南佐地区( )动物遗存 猪骨、鹿角植物遗存 碳化的稻、粟、黍骨器 笄、锥、针、镞陶器 红陶、白陶、黑陶、灰陶石器 锛、铲、刀、凿、石球、刮削器建筑材料 土坯、陶砖A.手工业领先于世界 B.人们的定居生活逐渐形成C.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D.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植物遗存”“陶器”等可知,南佐遗址已经产生农耕,且陶器、石器等的出现表明这一地区农耕生活出现,而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B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对比信息,得不出“世界领先”,排除A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出现,家庭才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知识拓展】农业革命:发生于约1万年前,农业畜牧业发明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2.[华大新高考联盟2025质评]据考古发掘,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磁山、裴李岗等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农业遗迹、遗物,碳14测定数据表明这些遗址的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前5000年前期。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耐旱的粟类作物已被栽培 B.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C.社会不平等现象开始出现 D.龙山文化占主导地位【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些遗址的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前5000年前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黄河流域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时期,这一时期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A项正确;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于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材料“这些遗址的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前5000年前期”不符,排除B项;社会不平等现象出现于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排除D项。故选A项。3.[贵州部分学校2025联考]元谋大墩子遗址(距今4000—3500年)是云南境内的一处重要遗址。通过四次发掘,在该遗址共清理出房屋基址46座、灰坑21个、墓葬61座、祭祀坑2个,并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谷物和动物骨骼等大量种类繁多的遗物。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该地( )A.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B.家庭生活相对独立C.国家雏形初现端倪 D.先民生活趋向稳定【答案】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元谋大墩子遗址的考古发现包括房屋基址、墓葬、祭祀坑以及大量的生活用具和动植物遗存,这些遗物反映出当时原始农业的发展,说明该地先民的生活趋于稳定,D项正确;阶级分化在考古中,主要体现在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的多少上,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定居生活,但家庭生活是否独立,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定居生活不意味着国家雏形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4.[江苏淮安车桥中学2025调研]原始公社生产发展缓慢,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共同劳动,公社内自然按照年龄和性别进行分工,但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这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由此可见,农业的发展( )A.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 B.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标志着人类文明出现 D.导致部落联盟走向覆灭【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说明农业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A项正确;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农业革命对于社会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并无有关文明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强调农业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化,部落联盟并未走向覆灭,部落联合的方式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易错易混】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原始公有制来讲,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促进了生产发展,还导致了父权制确立和氏族制度瓦解,加速了阶级分化,为文明的到来开拓了道路。同时,也为剥削制度的产生奠定了早期的基础。5.[浙江绍兴2025诊断]考古学家认为,上溯至距今5000年以前,中国文明就呈现出“逐鹿中原”的态势。距今约4500年到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代,“逐鹿”态势进入白热化阶段,泛西北文化系统、泛东方文化系统及南方文化系统分别从不同方向向中原地带渗透,但最终渐落下风并相互吸收交融,共同催生出更高层次的超大型聚落文明和早期广域王权国家。最能见证该超大型聚落文明成果的是( )A.陶寺遗址 B.良渚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该文明存在时间不早于距今4500年到4000年。据材料“泛西北文化系统、泛东方文化系统及南方文化系统分别从不同方向向中原地带渗透,但最终渐落下风并相互吸收交融”可知该文明位于中原地区,影响范围相对广阔。据材料“催生出……早期广域王权国家”可知该文明发展形成了早期王权国家。结合所学,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处于中原地区。年代约为距今 3800至3500年 。遗址发现了宫殿建筑群,表明当时王权已经产生。二里头是一座都城遗址,其国家区域比较广,与“广域”相符。因此有观点认为,二里头国家是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因此推断最能见证该超大型聚落文明成果的是二里头遗址,C项正确;陶寺遗址时期的文明高度发达但却“不称霸”,因而没有形成“广域王权国家”,排除A项;良渚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排除B项;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原本是商王盘庚迁徙后的都城。当时奴隶制国家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并非早期广域王权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6.[山东淄博临淄中学2025质检]如图,郑州大河村遗址曾发现一批仰韶文化晚期的分间式房屋。有些房屋是由较大的房屋修建隔墙后形成的若干套间,房屋周边还存在有客穴以及专供仓储的库房,这表明当时该地( )A.出现相对独立的家庭生活 B.社会分工趋势已日益明显C.呈现出较明显的贫富分化 D.私有制成为社会主流趋势【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分间式房屋和套间的存在表明家庭单位的独立性增强,房屋的分隔和专用仓储库房的设置反映了家庭生活的相对独立性,反映出现相对独立的家庭生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的论述,涉及的是房间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房间有豪华和狭小之分,不能得出呈现出较明显的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仓储的库房的所有权问题,不能得出私有制成为社会主流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7.[重庆2025调研]盉(hé),古代酒器,用陶或青铜制成,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右图为不同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盉,这一系列考古发现可以用于印证)( )A.社会等级分明有序的国家出现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C.农业大发展进步推动社会分工 D.中国古代制陶业发达技术先进【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不同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盉表明这些器物在不同地区的广泛使用,反映了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统一。这些考古发现展示了各地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盉的功能,未涉及盉的使用者,不能得出社会等级分明,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的发展,而非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外制陶技术的比较,不能得出中国古代制陶业发达技术先进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易混辨析】多元一体与华夏认同(1)多元一体:中国境内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有独立性,同时又有相似性,汇集成一个主体。考查方向:①新石器时期的多种文化遗迹,彼此之间交流频繁,带有对方的文化因素。②中国境内各个少数民族各有特色,互相交流,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注:世界古代史不同文明只能用“多元”,不能用“一体”。美国也具有多元一体的特色。文化遗址 时间 活动区域 基本特征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黄河中下游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红山文化 北方辽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2)华夏认同:①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封国、民族共同向华夏族靠拢,承认炎黄为共同始祖,认可华夏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北魏皇室追溯黄帝为始祖。辽夏金学习中华制度、文化,将自己视为华夏的一员。②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和文化交流融合。8.[湖北襄阳第五中学2025质检]李家沟遗址出土了印纹的粗夹砂陶及石磨盘以及典型的裴李岗文化陶片,并且还发现局部磨制石器与陶片以及数量较多的人工搬运石块。这说明李家沟遗址( )A.社会的先进性 B.部落的持续性 C.活动的广泛性 D.生产的稳定性【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远古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李家沟遗址出土了磨制的石器,结合所学可知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了裴李岗文化陶片,说明两个遗址的文化有所关联,B符合材料,B项正确;当时是远古时期,社会是落后的,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一地的文化遗址,体现不出来活动的广泛性,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远古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与生产问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核心概念】部落联盟:原始社会后期,若干亲近部落结合而成的部落联合组织。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但不同的血统有了高贵低贱之分,从社会结构方面看,已发展成阶层社会。酋长和少数人拥有特权来控制资源分配,私有财产出现,权力、地位和财富世袭,贵族阶层成型。9.[甘肃青海宁夏2025联考]研究表明,良渚聚落的汇观山观象台、莫角山宫殿台基、水坝、城墙、钟家港河道等工程都围绕古城而建。城内近似“井”字形的路网,把宫殿区与墓葬区围合在中间。荀山村落社区的瑶山墓地与庙前墓地,在埋葬方式及葬俗方面基本相同。姜家山墓地大多属于贵族阶层,桑树头墓地大多属于平民阶层。据此可知,良渚时期( )A.礼制观念成熟 B.手工业技术高超 C.国家形态初显 D.血缘关系被打破【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聚落的汇观山观象台等工程都围绕古城而建,这些大型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这表明当时良渚聚落具备了国家形态中对社会资源进行集中调配的特征;城内近似“井”字形路网,把宫殿区与墓葬区围合在中间,这种城市规划体现了明显的功能分区,这种等级秩序和职能分工是国家形态的重要标志之一;荀山村落社区的瑶山墓地与庙前墓地,在埋葬方式及葬俗方面基本相同,各自体现出社区内部人群集团之间的血缘关系。墓地的差异表明良渚社会存在明显的阶层分化,这种阶层分化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C项正确;新石器时代晚期属于礼制观念的萌发时期,而礼制是西周时期形成的制度,排除A项;手工业技术高超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良渚文化的墓葬中,同一氏族的成员往往集中埋葬,而且不同等级的墓葬在位置、规模和随葬品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显示出血缘关系与社会等级紧密相连,排除D项。故选C项。【图解历史】 国家的产生10.[海南部分学校2025模拟]良渚古城底部铺有40~60米宽的多层石块,为上方草包泥式的高台奠定了坚固的基础,高台之上有宫殿遗址。古城外约8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多座人工堆筑的高地,其上均是聚落遗址,但没有发现类似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大量干栏式建筑遗存。这集中反映了( )A.南方巢居建筑文化的演进 B.城市营建遵循儒家礼制C.民居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 D.良渚文化阶级分化明显【答案】D【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得出结论:良渚古城内有宫殿遗址,这通常与高级统治阶层或贵族阶层相关,而古城外则是聚落遗址,表明存在不同的居住区域和可能的阶级差异。此外,宫殿遗址和高台建筑的存在也暗示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阶级分化的存在,D项最佳;从题中所涉及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干栏式建筑,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南方巢居建筑文化的演进,A项有一定道理;从材料中涉及的石块、草包泥、干栏式建筑等,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民居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C项有一定的道理;题目中并未提及儒家礼制或相关思想对城市营建的影响,因此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B项;故答案为D项。【知识拓展】生产力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11.[云南保山2025摸底模拟]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晚期的甘肃南佐遗址存有多重环壕,外环壕面积在600万平方米以上,遗址中部是由两重内环壕和九座大夯土台围成的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核心区,再中间为有围墙的大型建筑区和宫城,中央夯土墙主殿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由此可见,当时该地( )A.深受良渚文化影响 B.城市经济较为繁荣C.具备早期文明特征 D.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从材料看到,南佐遗址存有多重环壕和大型宫殿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是早期文明的特征,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已经具备早期文明特征,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遗址特点,没有涉及其与良渚文化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能够体现出现了城址及宫城,不能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的贫富分化主要体现在考古发现中,墓葬的大小、随葬品的种类的方面,与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2.[百师联盟2025联考]据考证,在距今6000年到4000年的洛阳苏羊遗址中,前半段的陶器风格以仰韶彩陶为主,而后半段带有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风格的陶器则明显增多;同时,还出土了一枚与红山文化特征高度相似的兽首石雕。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A.处于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带 B.具备早期国家的主要特点C.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D.具有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仰韶彩陶”“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风格”“红山文化特征”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该地区存在诸多文化因素的碰撞、交流、融合,这反映了其兼收并蓄的文化特征,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该地区的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对比,体现不出核心地带的问题,排除A项;早期国家的主要特点包括家国同构、神权色彩浓厚等,材料主旨与此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历史现象为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体现不出其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