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100例高频考点3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一)知识链接总特征 大变革、大转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经济 开始出现铁器牛耕,生产力飞跃;兴建水利工程;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广泛流通,出现富商和商业中心城市。(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根本原因);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出现并发展;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地位。政治 诸侯势力增强,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为求富国强兵,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思想 礼乐制度崩溃,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儒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2)道家:老子将天地万物的本原归结为道。 追求天人合一。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2)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3)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4)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科技 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战国时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算筹计算法。文学艺术 春秋时期的《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时期的《离骚》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级 奴隶主贵族衰落,地主阶级日益壮大,士阶层兴起; 民族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观念扩展至周边民族,华夏族发展壮大;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军事 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真题典例1.(2024·广东·高考真题)据研究,古代礼制记载的春秋时期酒器礼器,分为爵、觚、觯、角、散五种,称为“五爵”,其名来自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礼器。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为漆木酒器,其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庙祭祀,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 )A.五爵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 B.宗庙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观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显以人为本 D.五爵以小为贵维系等级秩序【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五爵与漆木酒器相联系,为饮酒礼器的爵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献数按不同等级有不同规定。如宗庙祭祀时,贵者用很小的爵,贱者却用很大的散,这就是以小为尊贵,故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以小为贵维系封建等级秩序,D项正确;礼崩乐坏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且材料未体现礼器形制趋同,排除A项;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融合,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人文关怀即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关心和教育,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2024·宁夏四川·高考真题)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 )A.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C.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 D.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弱,诸侯争当盟主。结合所学可知,各路盟主都是打着尊王旗号,号令天下的,D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式微,分封诸侯在当时理论上仍是周王室的特权,排除A项;根据宗法制的规定,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大宗,排除B项;秋时期,诸侯 不朝觐纳贡已成常态,这不是盟主独有的特权,排除C项。故选D项。3.(2024·重庆·高考真题)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秦国地域)墓多为北头向,是为华夏代表,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受中原华夏文化影响大,而春秋时期(东周)关中地区墓葬变成西向,说明这一时期关中地区已经有西戎文化的渗透,而且较为明显以至于墓朝向变化,B 项正确;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只强调了关中地区一个地方的变化,至于其他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变化没有提及,所以该选项判断为与材料无关,无中生有,排除C项;趋于稳固说法过于绝对,材料谈到关中地区的丧葬文化变化,变化与维持稳定说法 矛盾,而且材料没有谈到其他地区的文化传统变化与否,排除D项。故选B项。4.(2024·浙江·高考真题)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A.都江堰的修建 B.芍陂的兴建C.郑国渠的兴修 D.灵渠的开凿【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 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材料所述法国某考察团记载的成都平原的灌溉体系得益于都江堰的修建,A项正确;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排除B项;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兴建的一项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项;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排除D项。故选A项。5.(2024·山东·高考真题)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 )A.重构统治秩序 B.限制贵族特权C.以德行教化民众 D.打破宗法血缘关系【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和春秋战国(中国)。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社会秩序相对稳定,诸侯国在遵循周礼的同时尊重当地风俗。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各国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需要重构统治秩序以增强自身实力,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就是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统治的秩序,A项正确;限制贵族特权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构建有利于自身的统治秩序,排除B项;以德行教化民众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主要出发点,排除C项;宗法血缘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变革礼制,移风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6.(2024·北京·高考真题)古代玉器为礼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坚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刿(割),义也;垂之如队(坠),礼也。这一比喻寄托了( )A.隆礼重法的精神 B.无为而治的理想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选贤任能的理念【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用玉的温润、坚硬、有棱角而不伤人、下垂等特质来比喻理想人格中的仁、智、义、礼等品质。这反映了孔子希望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培养和具备这些美好的品德,以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C项正确;“隆礼重法”是荀子观点,且材料也未涉及“法”,排除A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观点,与儒家孔子思想不符,排除B项; 材料并未涉及选拔人才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7.(2024·浙江·高考真题)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老子提出,意思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体现了朴素唯物观,D项正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该主张由荀子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8.(2023·江苏·高考真题)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分封制逐渐体现代远情疏的弊端,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均争霸称王,即题目中“同楚国争霸”,D项正确;根据题目“也与无终我等北方诸戎和好”可知,题目仅仅指晋国与其交好而非诸戎全部融入中原华夏,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而非卿大夫的权力,排除B项;根据题目可知,晋国为避免腹背受敌而与诸戎和好,此举是为与楚国争霸做准备,并未体现此时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排除C项。故选D项。9.(2023·海南·高考真题)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3·重庆·高考真题)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孔子的弟子中有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两者的教育主张都使得社会下层群体有机会接受教育,推动了平民阶层的发展,D项正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但并不能体现“人人平等”的思想,排除A项;孔子和墨子都接纳社会下层者为教育对象,并不意味着推行劳动教育,排除B项;墨子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这是墨家教学的基本条件,并不能体现墨家重视生产技艺,排除C项。故选D项。(三)模拟演练1.[安徽临泉田家炳实验中学2025期中]春秋时期,“闻言”进谏较为流行。贤臣大夫往往通过“臣闻(之)”规劝君主。“闻言”主要涉及德、礼、历史经验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劝谏君主率先垂范、以德抚民、恪守礼制。但是,最终结果多为“王不听”。“闻言”进谏的遗憾( )A.反映了以德治民的正统思想 B.折射了诸子争鸣的思想潮流C.昭示了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 D.体现了贵族政治的日趋没落【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春秋时期的君主多不接受臣子关于德、礼、历史经验方面的进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激烈,而德、礼、历史经验等内容无助于对外争霸,所以君主多不接受这些进谏。因此“闻言”进谏的遗憾昭示了礼崩乐坏的时代特征,C项正确;诸侯国的君主多不接受德、礼方面的进谏,所以不能反映以德治民的正统思想,排除A项;这些进谏多局限于德、礼和历史经验,因此不能折射诸子争鸣,排除B项;材料内容昭示的是传统秩序的崩溃,并不是贵族政治的没落,排除D项。故选C项。2.[山东潍坊2025调研]“出奔”在《春秋事例》中解释为“奔者,迫窘而去,逃死四邻,不以礼出也”。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接受贵族出奔者次数为:鲁国37人次,楚国33人次,晋国38人次,宋国20人次,郑国19人次,齐国36人次,卫国18人次。这反映出当时( )A.统治秩序的变动 B.华夏认同的增强C.宗法观念的淡化 D.新兴阶层的壮大【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中春秋时期主要诸侯国接受贵族出奔者次数较多,说明当时原有的统治秩序受到冲击发生变动。贵族被迫出奔,各国接受出奔者,反映了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原有的等级秩序被打破,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贵族出奔及各国接受出奔者的情况,华夏认同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意识,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贵族出奔不能直接说明宗法观念的淡化,宗法观念的淡化通常表现为血缘继承制等核心内容被破坏等方面,排除C项;材料中未体现新兴阶层的壮大,强调贵族被迫出奔,各国接受出奔者,排除D项。故选A项。3.[陕西安康2025模拟]如表为战国后期《吕氏春秋》的言论观点。由此可知,《吕氏春秋》( )篇章 观点《有始览》 乱莫大于无天子《孟秋纪》 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仲春纪》 兼容华夷,“殊俗异习皆服之”A.主张和平解决诸侯国间纠纷 B.表达了创建大一统政权的呼声C.强调尊重华夷间的文化差异 D.提出了加强君主专制的诉求【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吕氏春秋》提及“乱莫大于无天子”“胜者为长,长则犹不足治之,故立君,君又不足以治之,故立天子”“兼容华夷”等,这些观点契合了战国后期国家走向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民族交融的要求,表达了创建大一统政权的呼声,B项正确;《吕氏春秋》表达了创建大一统政权的呼声,材料并未涉及对诸侯国间的争端解决,排除A项;材料强调“殊俗异习皆服之”,而非尊重华夷间的文化差异,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加强天子权力和兼容华夷,D项概括不全,排除D项。故选B项。4.[河北邢台2025一模]《史记》载,“(前705年)山戎越燕而伐齐”;《春秋》载,“(前664年)齐人伐山戎”。据现有研究成果,分布于燕北辽西一带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即为山戎遗存。目前,在天津、北京及河北唐山等地均有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出土,很多青铜是仿照中原青铜礼器而铸造的。据材料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区域文化交融根源于民族征伐 B.山戎长期直接统治京津冀地区C.考古发现比文献记载更加可信 D.华夷一体的文化格局初显雏形【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很多青铜是仿照中原青铜礼器而铸造的”可知,这体现了山戎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说明华夷一体的文化格局出现雏形,D项正确;民族征伐是区域文化交融的影响因素,但不能说是根源,排除A项;山戎位于燕北辽西一带,而不是直接统治京津冀地区,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是比较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的价值,无法说明考古发现比文献记载更加可信,排除C项。故选D项。5.[齐鲁名校联盟2025联考]春秋前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旗号征伐楚国。后楚国不断北上争霸中原,楚共王(公元前600年—公元前560年)时已“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A.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B.楚国取代齐国成为了霸主C.周天子仍有一定权威 D.争霸战争推动了华夏认同【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春秋前期,楚国还被作为蛮夷遭到齐桓公的征伐。到楚共王时期,楚国已经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由此可说明争霸战争推动了华夏认同,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华夏认同的发展,而不是礼崩乐坏的现实,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楚国成为霸主,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周天子,无法说明周天子权威的大小,排除C项。故选D项。【核心概念】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民族交流交融更加密切,蛮夷逐渐认同自身是华夏,甚至将先祖追溯至黄帝、炎帝,从而证明血统是华夏。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认同发展的时期,华夏认同贯穿中国古代,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民族融合。6.[福建泉州2025一模]春秋中期以后,各国间的战争逐渐由“以礼为固”向“兵以诈立”过渡,即由重“偏战”(各占一面相对)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演变为“出奇设伏、兵不厌诈”;由“点到即止”向“夺地灭国”过渡。这(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弱化 B.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现实需要C.表明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壮大 D.反映出传统宗法体系开始解体【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战争,由“以礼为固”向“兵以诈立”过渡,由“点到即止”向“夺地灭国”过渡,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获得霸主地位,这一变化适应了春秋大变革时期的争霸需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华夏认同,且春秋时期华夏认同不断强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诸侯争霸战争,并非是地方割据势力,并且没有体现其力量发展情况,排除C项;春秋时期统宗法体系确实开始解体,但材料不涉及宗法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7.[甘肃2025联考]商周时期的服饰装饰纹样造型,强调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作中轴对称,将图案严紧地适合在几何框架之内。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纹样的造型由变形走向写实,艺术格调由静止向活泼发生转变,服饰纹样不受几何骨骼的约束,图案纹样可以超越几何框架的边界灵活处理。服饰的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思想趋于统一 B.官僚政治特点日渐显现C.传统礼乐秩序受到冲击 D.服饰呈现出平民化趋向【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造型由变形走向写实,艺术格调由静止向活泼发生转变,服饰纹样不受几何骨骼的约束”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更加灵活多变,与西周的宗法礼仪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冲击有关,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是百家争鸣的局面,而非趋于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主要标志是秦朝推广郡县制,排除B项;材料所述有装饰纹样的服装主要是社会上层穿用,并非代表平民服饰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8.[江西抚州2025联考]春秋时期,诸侯大国新辟的疆土,不是全部封给功臣,大多由国君自行拥有,设置为“县”。“县”的管理者不是封建世袭“土官”,而是委任的“流官”。这说明当时( )A.等级制度开始解体 B.地方割据的态势停滞C.贵族政治趋于式微 D.周天子地位得到巩固【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大国在新开辟的疆土推行县制,官员由国君任免,冲击了当时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贵族政治,C项正确;材料与等级制度瓦解无关,且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排除A项;春秋时期,地方割据态势越演越烈,排除B项;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9.[广东佛山2025二模]某战国竹简有如下记载:“虽贫以贱,而信有道,可以驭众、治政、临事、长官……故兴善人,必熟问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既闻其辞,焉少小穀(官职)其事,以程其功。”这一记载( )A.表明宗法分封制度崩溃 B.渗透儒道思想理念C.反映私学兴起解放思想 D.体现官僚政治特征【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虽贫以贱,而信有道,可以驭众、治政、临事、长官……故兴善人,必熟问其行,焉观其貌,焉听其辞。”可知其主张,举贤否认血缘与出身的因素,提倡不偏富贵与不避贫贱的公平原则,有能则举之,善用人才,这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宗法分封制度崩溃的相关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墨家的“尚贤”思想相符,未涉及儒道思想理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私学兴起对解放思想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易混辨析】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权力运作 自主性,具有决定领地事务的权力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权力机构 机构设置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政府机关庞大收入来源 主要来源于领地 主要来源于俸禄选拨官吏 由世卿世禄制产生 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由察举、科举考试等产生10.[河南平许济洛2025一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图探索自然、社会、历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质。如孔子的富而教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王道与仁政,荀子的人定胜天,韩非子的法、术、势等。这些思想( )A.有助于文化认同 B.体现社会转型特征 C.加剧了诸侯割据 D.受变法运动的影响【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还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图探索自然、社会、历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质。”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使原有的分封等级秩序遭到破坏,加速了奴隶制社会的衰亡步伐。诸子百家针对社会动荡的状况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适应了社会转型时期的要求,B项正确;这些思想对人性以及道德的认识具有不同性,不利于文化的认同,排除A项;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及分封制的破坏,加剧了诸侯割据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变法运动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11.[重庆第八中学校2025月考]据学者考证,“治”的本义是一条河的名称,“理”的本义是沿着玉石纹路切割。至战国晚期,“治”与“理”二字合并,形成了“治理”一词,指国家管理应按照某种规律、规则行事。这反映了战国晚期( )A.变法思潮推动社会转型 B.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国家机构C.亟需建立新的政治秩序 D.士阶层提出新的国家管理主张【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至战国晚期,‘治’与‘理’二字合并,形成了‘治理’一词,指国家管理应按照某种规律、规则行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晚期,人们已将治与理二字的引申义合并为“治理”一词,指国家管理应按照某种规律、规则行事之义,“治理”一词的出现是战国国家形态转型的反映,也是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战国列国在治国思想、政治制度、管理方向上都较之前的西周春秋国家有了重大区别,“治理”一词的演变与发展正体现了这时期的社会亟需建立新的秩序,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动荡中的社会亟需建立新的秩序,没有强调变法思潮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表述了“治理”一词的演变与发展,没有体现系统的国家机构相关的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当时士阶层的主张,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2.[湖南永州2025一模]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纳了大臣郭隗礼遇贤士的建议,为其“筑台而师之”。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 乐毅闻之,从赵归燕; 屈景闻之,从楚归燕。”燕昭王此举( )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 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保障了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 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 乐毅闻之,从赵归燕; 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可知,燕昭王筑招贤台广纳贤士,吸引了大批天下士人前来投奔,这冲击了当时以血缘为标准的世官制,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礼遇贤士的做法,与诸侯争夺春秋霸主无关,且时间不符,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是指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民族文化的认可,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招贤纳士的做法并不能完全保障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