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雪节气教学设计——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课程背景与目标在大雪纷飞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大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深入,天气更加寒冷,降雪也更加频繁。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是一个观察自然、了解传统文化、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环保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的绝佳时机。本节课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大雪节气的由来、气候特点、传统习俗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大雪节气的含义、气候特征、传统习俗及科学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动手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尊重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课程准备教学材料:大雪节气PPT、视频资料、图片素材、手工制作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科普读物片段、小实验器材(如冰块、食盐、温度计)。场地布置:教室中央放置一张大雪节气主题海报,四周悬挂相关图片和手工装饰,营造节日氛围。分组安排:根据学生人数,分为4-6人一组,确保每组能力均衡,便于合作。课程流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活动一:节气歌引入教师开场:“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气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索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首先,让我们一起唱响节气歌,感受节气的韵律之美。”播放节气歌视频或教师带领唱,通过歌曲激发学生对节气的兴趣。二、大雪节气知识讲解(10分钟)活动二:PPT讲解+互动问答PPT展示:介绍大雪节气的含义(每年公历12月6-8日交节,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降雪增多)、气候特点(气温骤降,北方多地出现积雪)、传统习俗(如堆雪人、打雪仗、腌制腊肉、喝羊肉汤等)。互动问答:每讲解完一个知识点,穿插简单问题,如“大雪节气后,天气会有什么变化?”“大雪时节,人们通常会做些什么活动?”鼓励学生举手回答,增加课堂互动性。三、科学实验:冰雪奇缘(10分钟)活动三:制作简易冰晶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低温下水的凝固现象,理解大雪节气中降雪的科学原理。材料准备:小碗、水、冰块、食盐、温度计。步骤:1. 在每个小碗中倒入适量清水。2. 将冰块放入碗中,并撒上少量食盐(食盐可降低水的冰点,加速结冰过程)。3. 放置温度计观察温度变化。4. 观察并记录水开始结冰的过程。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加了食盐的水会更快结冰,与大雪节气中雪花形成的原理有何相似之处。四、传统习俗体验:手工雪花(10分钟)活动四:制作手工雪花目的:通过动手制作,加深学生对大雪节气传统习俗的理解,同时锻炼动手能力。材料准备:彩纸、剪刀、胶水、细绳或牙签。步骤:1. 分发材料,讲解雪花的基本形状和对称美。2. 学生分组设计并制作自己的雪花,鼓励创新。3. 使用细绳或牙签将雪花挂起来,装饰教室。展示与分享: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的雪花设计理念,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事。五、文化故事分享:大雪的传说(5分钟)活动五:讲述大雪节气相关的传说或故事目的:通过故事,加深学生对大雪节气文化内涵的理解,激发想象力。内容:选择一到两个与大雪节气相关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如“雪女的传说”、“雪夜访戴”等,教师生动讲述或播放视频。互动:故事结束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听过或想象的大雪故事,鼓励创意表达。六、总结与作业布置(2分钟)活动六:总结回顾+作业布置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雪节气的特点、传统习俗、科学实验和手工制作的意义。作业:1.观察日记:要求学生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每天记录天气变化,特别是降雪情况,并用简短的话语描述自己的感受。2.创意写作:以“我心中的大雪”为题,写一篇短文或小诗,表达自己对大雪节气的理解和想象。结束语:“同学们,大雪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自然赋予我们的一份礼物。希望通过今天的班会,你们能更加热爱自然,珍惜每一次与雪花的邂逅。下次班会,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的观察日记和创意作品吧!”课程评估与反馈即时反馈: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互动情况,以及作品展示时的积极性和创意,即时给予正面鼓励和建议。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观察日记和创意写作,评估他们对大雪节气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家长反馈:通过家校联系册或班级微信群,邀请家长分享孩子在家中对大雪节气的兴趣变化和行为表现,作为课程效果的间接评估。结语本次大雪节气主题班会,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大雪节气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了尊重自然、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一抹亮色,让传统文化之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