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线快递 | 亲子三角关系理论在心理高危学生家校沟通中的运用例谈摘要在家庭系统中,个体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以亲子三角关系的形式出现,即子女在父母发生冲突时介入其中,以缓和父母之间的紧张状态,使家庭系统恢复平衡。随着子女卷入程度的加深以及三角关系的固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学校在与心理高危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时有必要将此考虑进去。借助三个真实案例,分析不良亲子三角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示范亲子三角关系理论在家校沟通中的运用,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启示。一、引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多重因素影响,和学校、社会相比,家庭的影响更加深远。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家庭 - 学校 - 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逐渐完善,家庭的育人功能不断得到重视。而强大的家庭功能需要强大的家庭系统做支撑。家庭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系统,任何亚系统(父母亚系统、亲子亚系统、兄妹亚系统等)受到破坏,都会干扰其他系统的正常运行,也会影响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亲子三角关系作为维持家庭情感系统稳定性的最小单位,是家庭治疗中的基本概念。当父母不能直面相互间的冲突或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会和子女结盟,并孤立和打击对方;或者一起关注子女身上出现的真实或假想出来的问题,使其婚姻关系看似团结一致;又或者是子女自己主动参与到父母间的冲突关系中。这时子女常以厌学或装病等富有破坏力的方式转移父母的注意力。这确实能够暂时缓解父母间的紧张关系,但如果长此以往,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不仅不利于父母间冲突的解决,还会严重影响到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做心理高危学生的家校沟通时,心理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学生放到他所在的家庭中去,与家长共同探讨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本文通过三个案例,具体阐述了亲子三角关系理论在家校沟通中的运用及效果,并据此提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想。二、亲子三角关系的概念本文讨论的是父母与青少年子女间的三角关系, 因此, 在下文的叙述中均采用“ 亲子三角关系”这一概念。心理学家穆雷·鲍文在家庭系统理论中提出,亲子三角关系是家庭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核心概念,被用来理解子女为了稳定父母情绪性的紧张与束缚性的焦虑,子女又是如何涉入父母次系统的,以及对个体行为适应不良进行解释。亲子三角关系被细分为亲职化、替罪羊和跨代同盟三种类型。其中亲职化是指当父母间发生冲突时,子女代替父母承担照顾家庭的责任;替罪羊是指父母将冲突关注点转移到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从而逃避冲突;跨代同盟是指子女与父母中的一方形成联盟,以对抗另一方。三、基于亲子三角关系理论进行家校沟通的案例分析案例一:亲职化1. 案例简介小诺(化名),初二女生,父母在同一个公司上班,父亲是出色的销售,经常出差;母亲做文案工作。母亲对父亲十分依赖但又不完全信任,尤其是当父亲出差时,母亲会不停地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在哪里等问题。但母亲又担心这样做会被嫌弃,所以总是派小诺打听丈夫的行踪,小诺因此备受困扰,她觉得自己是母亲用来监视父亲的工具,时常有种负罪感。母亲在生完二孩之后患上了产后抑郁症,情绪波动很大,对小诺忽冷忽热,经常冷嘲热讽,曾经甚至有把小诺赶出家门以及把脸打出血的行为。小诺认为这是母亲对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虐待,但是当时小诺尚在读小学,并不理解母亲的行为,因此产生了认知失调,情绪和睡眠也受到了影响。尽管如此,家里人还是教育小诺要对妈妈好一点,要听话,要有一个姐姐的样子,照顾好妈妈和妹妹。听话的小诺为了帮父亲分担压力便承担起了“临时家长”的职责,在父亲出差不在家的时候承担家务并照顾妹妹,与此同时还要照顾母亲的情绪。即使是在自己已经被诊断出抑郁状态的情况下,父亲仍然告诉她要坚强,不可以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得太消极。最终小诺因为不堪重负,抑郁症状愈发严重。在这个案例中,小诺父母的夫妻关系很明显出现了问题。小诺父亲工作繁忙,长期远离家庭,加上销售的工作性质,给小诺母亲带来深深的不安全感,甚至使她患上了产后抑郁症。于是小诺被迫扮演起了父母的角色,即亲职化。虽然这在短期内可以缓解父母之间的矛盾,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但是长期在超出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环境中承载过多情绪压力,让小诺开始自我否定并出现情绪问题,在此基础上,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和同伴的缺失又进一步加重了小诺的症状。2. 家校沟通实录(片段)心理教师:小诺爸爸您好,小诺似乎很排斥她的母亲,这个情况您知道吗?小诺父亲:知道,她妈妈有时候确实不太会教育孩子。心理教师:根据小诺的描述,她妈妈总是对她进行情感虐待。小诺父亲:小孩子说话夸张了,还没到虐待的程度。不过不怕老师您笑话,我也对我老婆感到很头疼。心理教师:方便具体说说吗?小诺父亲:她做什么都依赖我,把我看得死死的。我们在一个单位,每次我有事出去时,刚启动车子,她在楼上听到声音就会立刻打电话,问我去哪里,去几天,跟谁去等等,真的就这么夸张。心理教师:她很不信任您?小诺父亲:是啊,可是我真的没有做任何对不起她的事。心理教师:您想过你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对小诺产生负面影响了吗?她作为家里的老大,在您出差不在家的时候,为了照顾妈妈的情绪,总是自己担负起“家长”的职责,既要照顾妈妈,又要照顾妹妹。小诺父亲:可能吧,她总说她很累,我也没当回事儿,直到她这次情绪崩溃。心理教师:小诺承受了很多她不该承受的压力,这原本是您和妻子需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小诺父亲:(叹气)是啊,是啊。3. 干预效果干预前:尽管小诺已经出现很明显的抑郁症状,但是小诺父亲依然执意错误认为这是小诺为了逃避学习在故意装病,并且擅自给小诺停药,拒绝复诊。小诺母亲也不承认自身存在的情绪问题已经对小诺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全家人都认为小诺作为姐姐应该听话懂事,不应该有他们以为如此糟糕的表现。家长对学校的转介建议和心理辅导非常抵触。干预后:小诺父亲意识到自己和妻子之间长期积累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女儿的心理健康,他重新审视了之前认为小诺为了不学习故意装病的想法,尝试跟妻子沟通,试图缓解夫妻矛盾,并同意给小诺办理休学,全身心接受治疗。小诺母亲也愿意去心理门诊接受评估和治疗。案例二:替罪羊1. 案例简介小乔(化名),初二女生,父亲来自偏远山村,凭借自身努力考上大学并在城市成家立业,平时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性格强势粗暴,对小乔的学习要求很高。母亲来自城市,全职主妇,没有经济收入,性格软弱。小乔从小性格活泼、思维活跃,在学校无法集中注意力,喜欢动来动去,与母亲经常产生冲突,同伴关系很差。小乔描述父母平时虽然总是吵架,但是在训斥她时态度却高度一致。对此小乔表示无法理解,她很爱父母但与此同时又很恨他们,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突,非常痛苦。面对父母的共同否定和打击,小乔的多动行为愈发不受控,伴随而来的情绪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经心理教师建议,父母带小乔就医并最终确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合并情绪障碍。在这个案例中,小乔的父母因双方家庭条件悬殊,婚姻并不幸福。小乔父亲想要通过努力工作证明自己的价值,对家庭疏于关心;小乔母亲一个人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责任,长期积压负面情绪。小乔多动的行为正好成为父母用来寻找话题、修复感情的借口,但是他们却对婚姻本身存在的问题闭口不谈,认为是小乔不听话、不好好学习才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小乔在这段三角关系里很无奈地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替父母承担了本不属于她的错误。2. 家校沟通实录(片段)小乔父亲:老师,我女儿的情况我都了解,我们性格很像,但是她没有我坚强。心理教师:您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吗?小乔父亲:我们不沟通,她很讨厌我,所以我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但我是职业经理,我能管理好员工,也能管理好我的孩子。心理教师:您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您把她当员工一样管理,所以她才讨厌您?小乔父亲:可是我不能放弃我的工作,这个家需要我挣钱。(看向妻子)她妈妈太软弱了,被小乔牵着鼻子走,所以才会这样。心理教师:您觉得小乔妈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那您们交流过吗?小乔母亲:(苦笑)他从来不管的,他没时间管的。小乔父亲:我们是传统家庭,我赚钱养家,她妈妈专心教育孩子,本来应该很幸福的,都是因为小乔, 她从小就没有弟弟听话,现在还闹到这里来,都是因为她,这个家才会变得鸡犬不宁。心理教师:一个家庭需要所有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才能正常运转,也许小乔并不是讨厌您,而是不了解您,她想要一个爸爸,而不是一个老板。妻子也需要您参与孩子的家庭教育。小乔很爱您们,也很爱这个家,她不会故意为难您们的。小乔母亲:(流泪)是的,我女儿其实很善良的……3. 干预效果干预前:小乔和母亲的冲突非常激烈,小乔母亲担心丈夫责备自己,所以每天都很焦虑,对于小乔的多动行为和情绪问题,她无法独自面对,但是小乔父亲完全不参与孩子的家庭教育,他认为小乔变成这样都是因为妻子过于软弱,并且一直拒绝和学校沟通。干预后:小乔的父母开始正视夫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小乔父亲每天都会跟小乔通电话表达关心,虽然工作依然很忙,但是对家庭的关心明显增加了,也尽量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小乔的母亲每周末也会带小乔去进行心理治疗。小乔的情绪逐渐稳定,社会功能渐渐恢复,亲子矛盾也得到了缓解。案例三:跨代同盟1. 案例简介小爱(化名),初三女生,家庭条件一般,有一个哥哥。父亲性格暴躁,有家暴行为。母亲忍辱负重,起早贪黑,拉扯子女长大。小爱跟母亲关系亲密,对父亲充满仇恨,几乎零沟通。母亲经常对小爱说她是自己活着的唯一希望。背负着母亲沉重的期望,小爱努力学习,只要成绩退步就会觉得对不起母亲,内心充满愧疚感。自卑的性格导致小爱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讨好型人格,总是压抑自己的需求。与母亲过于亲密的关系也使得小爱产生了性别认知失调,开始对母亲产生变态的依恋,并做出如“舔母亲的脸”这样异常的行为。经心理教师建议,小爱母亲带小爱就医并诊断其为双相情感障碍,因无法正常上学而申请休学。在这个案例中,小爱父母之间的冲突强度大、频率高,因此小爱卷入亲子三角关系的程度也更高。小爱母亲面对丈夫强势的暴力行为无法反击,所以寻求女儿的支持,母女结成联盟,也就形成了固定的跨代同盟关系。处于同盟关系中的小爱即使到了青春期也无法与母亲完成情感上的分离,自我分化水平低,自我意识被弱化,完全变成了母亲的“傀儡”,进而产生了严重的情绪问题。2. 家校沟通实录(片段)心理教师:小爱妈妈,对您的遭遇我表示同情,您想过什么解决办法吗?小爱母亲:我早就想离婚,可是她爸爸不肯啊,说离婚就杀了我和孩子。我真是没有办法。心理教师:您很痛苦,小爱为了让您高兴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她好像在为您活着。小爱母亲:(哭泣)是啊,我以前跟她说“如果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去死了”,那时候我太痛苦、太绝望了。心理教师:可以理解,您很不容易。小爱母亲:我女儿很乖的,都是我害了她。心理教师:小爱肯定会受到影响,但这不是不能改变的。您也不要太自责,您对小爱很重要,如果您能做一些改变,也许小爱就可以慢慢变好。小爱母亲:我能怎么做?心理教师:您需要有经济来源,然后才能有底气去和她爸爸谈判,即使这条路走不通,也可以借助社会力量。但一定要记住,这是您和您丈夫之间的事情,小爱不应该参与,她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同伴。小爱母亲:嗯嗯,我正在找工作,我也跟小爱说不用总陪着我的。心理教师:慢慢来,这对您和小爱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你们的关系如此紧密,分开需要时间。小爱母亲:我知道,谢谢老师。3. 干预效果干预前:小爱母亲对自身的遭遇和小爱的病情深感绝望,无力自救,甚至产生过带着小爱一起去死的想法。小爱父亲更是拒绝和学校沟通。干预后:小爱母亲意识到自己将太多的个人情感和情绪都投射到了小爱的身上,两个人产生了紧密的联结,这种联结让小爱逐渐失去自我,无法融入同龄人的生活。不久,在学校的帮助下,小爱母亲在学校食堂找到了一份工作,人也变得更加积极。通过沟通,小爱父亲也意识到自己的言行给女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行为有所收敛。小爱由于在生病期间耽误了太多功课,所以选择办理休学,居家治疗休养。四、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一)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家庭是一个特定的系统,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人出现问题,系统中的其他人都有责任。所以我们在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将学生放在他的家庭背景中去了解,学生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许就是家庭的问题。脱离整体去谈个体只会让学生的问题浮于表面,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也无法更好地开展家校沟通工作。(二)家庭教育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在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时候,要引起家长对良好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的重视,使其认识到健康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学校也可以通过家庭工作坊等形式,帮助家庭成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发展。(三)要把每个家庭当成独立的系统看待家校沟通没有固定模板,因为每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不同家庭,三角关系的呈现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也许同时经历了三种角色,有的孩子也许在不同时期扮演了不同角色,这需要我们在进行家校沟通前有足够的耐心去收集信息和聆听沟通,只有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去沟通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四)家校沟通需要学校德育安全团队的共同参与虽然本文主体部分呈现的都是心理教师的访谈记录,但是在访谈工作的背后有学校德育安全团队的参与。家庭访谈只是家校沟通中重要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内容,比如社区资源整合等。所以学校心理工作一定不能脱离学校其他力量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否则家校沟通就难以产生实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