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2.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
3.了解古代西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
4.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5.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2、体会两河流域在古代西亚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3、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2、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认识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方法;思想日渐成熟,有丰富的想象世界和探求欲,时常关注世界发生的重大事件。但世界史知识储备较少,基础薄弱,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关注的现实事件入手,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展示体验中了解历史认识世界升华情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大河流域在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大河流域在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2.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学时重点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
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影响,理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板书课题:《古代埃及》(0.5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第一框“古代埃及”。(板书课题并投影出示)
活动2【讲授】二、出示学习目标:(1.5分钟)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三个目标,请看大屏幕(投影出示,并请学生朗读):
通过阅读地图,分析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
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
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活动3【讲授】三、学生自学,教师指导:(投影出示自学指导内容)(30分钟)
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大家认真自学,下面看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1】
1、根据图1-1,描述古代埃及在世界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提示:埃及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大洲,濒临哪两个海洋,它的主要河流是哪条?)
2、古代埃及文明产生的时间?古埃及统一的时间,由谁统一的?
3、古埃及的国王被称为什么?他自诩为哪位神的儿子?这位神叫什么?他为统治埃及实行了哪种政治制度?他死后被埋葬什么地方?
【方法指导1】
要求学生独立看书(大字部分精读慢读,小字部分快读,知道说明的观点),自己逐个找到思考题的答案(指导学生学会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在答案下画线,重点词语圈起来,难点疑点打问号),可以向老师举手质疑问题,但不要边看书边讨论
【回答交流1】
过渡:(10分钟以后)时间到了,自学内容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法。
学生回答:1、古埃及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位于非洲东北部,北临地中海,东临红海,沙漠地带,气候干旱,终年雨量稀少。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贯穿全境,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土壤。
2、古埃及文明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3100年由美尼斯统一埃及。
3、古埃及的国王被称为法老,他自诩为太阳神的儿子,法老为统治埃及实行了君主专制制度,君权神授,死后被埋在金字塔里。
【自学指导2】
4、根据图1-2,描述古代埃及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金字塔的石料是用什么办法运到工地上的?为什么金字塔被称为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5、古代埃及的文字是哪一种?这种文字有什么特点?
6、古埃及的天文历法叫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制定的?除了金字塔、文字和历法以外,古埃及文明还有哪些成就?
7、尼罗河对古埃及的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方法指导2】
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默读课文,认真思考,在书上找答案,教师巡视督促,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回答交流2】
过渡:(5分钟以后)时间到了,自学内容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法。
学生:4、建造金字塔时,不用泥灰,只靠石块自身的压力叠砌起来,石块是由远方用滚石圆木运来的。金字塔被称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因为:
(1)金字塔的精密程度体现了古代埃及高超的科技水平;
(2)金字塔的高峻威严体现了古代埃及王权的神圣权威;
(3)金字塔作为法老的陵墓反映了古代埃及的宗教信仰;
(4)成功组织修建金字塔反映了古代埃及国家强大的动员能力和先进的组织水平。
5、古埃及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它是一种与事物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读音。
6、古埃及的天文历法叫太阳历,它是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制定的。除金字塔、文字和天文历法外,古埃及的医学:解剖学、分科治病、防腐技术也很发达。
7、尼罗河(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产生的影响
(1)尼罗河是古埃及唯一的水源,给埃及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古埃及农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其农业发达,是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的文明。
(2)尼罗河便于航行,为古埃及的统一提供有利的自然条件;
(3)古埃及人通过观察尼罗河的涨落,发展了天文学,如制定了太阳历。
活动4【作业】四、当堂作业,当堂批改,当堂校对(要求优生教差生,最后人人过关)(13分钟)
师:请同学们打开作业本1-2页,完成【基础巩固】第1、2、3、4、5、6题,时间是8分钟,先各自独立完成,8分钟以后看看谁做得最快谁能得满分。
操作要领:(请学生们先各自独立完成,看看谁做得最快最好,学生做好以后由老师当堂用红笔批改,当堂反馈,再让做好做正确的同学去教还不会不懂的同学从而形成“兵教兵”,最后人人过关。)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西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
过程与方法
体会两河流域在古代西亚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学时重点
大河流域在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学时难点
大河流域在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板书课题:《古代西亚国家》(0.5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第二框“古代西亚国家”。(板书课题并投影出示)
活动2【讲授】二、出示学习目标:(1.5分钟)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两个目标,请看大屏幕(投影出示,并请学生朗读):
了解古代西亚地区的自然环境,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脉络和方向。
体会大河流域在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活动3【活动】三、学生自学,教师指导:(投影出示自学指导内容)(30分钟)
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大家认真自学,下面看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1】
1、根据图1-5,说说西亚两河流域中的两河是指哪两条河?两河之间的平原叫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有什么美称?
2、古代西亚文明出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由谁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它的都城在哪座城市?
3、观察图1-6,思考国王为了治理统治,制定了一部什么法典?这部法典的地位如何?
4、查看第6页资料,看看法典中的某些条文规定,请说说这些条文体现了哪些原则,并简要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想一想,这些规定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
5、古巴比伦的文字叫什么?这种文字有什么特点?
【方法指导1】
要求学生独立看书(大字部分精读慢读,小字部分快读,知道说明的观点),自己逐个找到思考题的答案(指导学生学会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在答案下画线,重点词语圈起来,难点疑点打问号),可以向老师举手质疑问题,但不要边看书边讨论
【回答交流1】
过渡:(10分钟以后)时间到了,自学内容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法。
学生回答:1、两河流域中的两河是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土壤肥沃,有“新月沃地”的美称。
2、古代西亚文明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3500年,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18世纪由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在巴比伦。
3、《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4、法典采取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和实行阶级歧视的原则。《汉谟拉比法典》的法律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法律精神是不同的,它所体现的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
5、楔形文字,外形像个楔子。
【自学指导2】
6、看“阅读卡”,了解犹太人的历史,他们的祖先叫什么人,住在什么地方?
7、除了古巴比伦人和犹太人,西亚地区还存在腓尼基人,他们创造了什么文字?这种文字和现在的英文字母是什么关系?
8、看图1-8,思考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了哪些古老文字,它们对世界语言文化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9、除了以上这些,古代西亚还有哪些文明成就?
【方法指导2】
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默读课文,认真思考,在书上找答案,教师巡视督促,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回答交流2】
过渡:(5分钟以后)时间到了,自学内容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法。
学生回答:6、希伯来人是犹太人的祖先。
7、腓尼基的字母文字,是现代英文字母的祖先。
8、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等。文字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出现,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9、七天一星期制度,空中花园
活动4【作业】四、当堂作业,当堂批改,当堂校对(要求优生教差生,最后人人过关)(13分钟)
师:请同学们打开作业本2-3页,完成【基础巩固】第1、2、3、4、5题,时间是8分钟,先各自独立完成,8分钟以后看看谁做得最快谁能得满分。
操作要领:(请学生们先各自独立完成,看看谁做得最快最好,学生做好以后由老师当堂用红笔批改,当堂反馈,再让做好做正确的同学去教还不会不懂的同学从而形成“兵教兵”,最后人人过关。)
4.3 第三学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学时重点
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学时难点
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板书课题:《古代印度》(0.5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第三框“古代印度”。(板书课题并投影出示)
活动2【讲授】二、出示学习目标:(1.5分钟)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三个目标,请看大屏幕(投影出示,并请学生朗读):
了解印度文明古国出现的条件及发展过程
知道印度的种姓制度及目的
知道佛教的创立、教义及传播
活动3【讲授】三、学生自学,教师指导:(投影出示自学指导内容)(30分钟)
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大家认真自学,下面看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1】
1、根据图1-9,说说古印度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印度位于哪个大洲,濒临哪个大洋,主要的河流是哪两条,什么气候,水文、土壤、农业状况如何?)
2、古印度文明出现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3、雅利安人征服印度以后,建立了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把人分为哪几个等级?
四个等级是如何产生的?
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
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4、看书本第8页资料1和2,回答书上的三个问题。
【方法指导1】
要求学生独立看书(大字部分精读慢读,小字部分快读,知道说明的观点),自己逐个找到思考题的答案(指导学生学会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在答案下画线,重点词语圈起来,难点疑点打问号),可以向老师举手质疑问题,但不要边看书边讨论
【回答交流1】
过渡:(10分钟以后)时间到了,自学内容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法。
学生回答:1、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濒临印度洋,北回归线横穿印度北部。印度极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恒河、印度河,土壤肥沃,河水丰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农业发达。
2、古印度出现文明的时间是:公元前2500年。
3、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权利和义务如下: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刹帝利
国王、官吏、武士
把持国家军政大权。
吠 舍
农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 供养第一、二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
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4、婆罗门贵族宣扬造物主创造等级说的目的是维护高种姓的统治。
理发师儿子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不同种姓之间壁垒分明、等级森严的社会状况。
随着印度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前进的障碍,激化了社会矛盾。种姓制度虽已废除,在当今印度社会仍有影响
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是贵族统治的工具。
【自学指导2】
5、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了社会大众的不满,于是佛教应运而生。
请问:佛教是什么时候,由谁创立的?
佛教创立的目的是什么?
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佛教的政治动机是什么?
6、佛教在什么时候,哪位国王统治时期开始成为印度的国教,并开始向外传播。
根据图1-12,归纳佛教向外传播的两条路线?
【方法指导2】
学生带着思考题看书默读课文,认真思考,在书上找答案,教师巡视督促,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回答交流2】
过渡:(5分钟以后)时间到了,自学内容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看法。
学生:
5、佛教创立的时间是在公元前6世纪,由乔达摩悉达多创立---“释迦牟尼”。
佛教创立的目的是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
佛教的主要教义是“众生平等”“消灭欲望,到达极乐世界”
佛教的政治动机: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
6、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被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立为国教,并开始向外传播:
第一条路线:印度(天竺)----中亚---敦煌---中国---朝鲜—日本 大乘佛教
第二条路线:印度(天竺)----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 小乘佛教
活动4【作业】四、当堂作业,当堂批改,当堂校对(要求优生教差生,最后人人过关)(13分钟)
师:请同学们打开作业本第4页,完成【基础巩固】第1、2、3、4、5题,时间是8分钟,先各自独立完成,8分钟以后看看谁做得最快谁能得满分。
操作要领:(请学生们先各自独立完成,看看谁做得最快最好,学生做好以后由老师当堂用红笔批改,当堂反馈,再让做好做正确的同学去教还不会不懂的同学从而形成“兵教兵”,最后人人过关。)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