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教材分析
呈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情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诸侯国逐渐强盛,周天子威望大减,各路诸侯国为争霸称雄纷纷变法。教材选用了齐桓公称霸和商鞅变法两个典型,旨在说明变革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2整体思路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影像信息,不断为学生创设一段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注意。讨论的设计,有目的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 解决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3学情分析
对于课堂接触历史初始阶段的学生来说,这块内容还是有很大吸引力,尤其是诸如“卧薪尝胆”“立木取信”这些成语日常生活也在使用,但探究来源的却很少。同时学生对史料分析说明能力比较弱,应逐步加强。
4教学目标
了解东周与春秋战国的关系,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内容;
初步认识变革对社会的影响。
5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商鞅变法。
6教学难点
认识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兴起是多方面的作用。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教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过“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学生:周幽王十分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而这个妃子任凭他如何逗,就是不笑。有一次,他们外出游玩,在骊山烽火台停留。当时周幽王便向褒姒讲烽火条的作用,但褒姒不相信在烽火台点一把火就能召来千里之外的援兵。周幽王当时便下令点火,随着各个烽火台的传递,各地的诸侯都纷纷带着军队赶到到骊山,准备救援。但见到台上国君与妃子在饮酒方知受骗,愤然离去。而褒姒看到威武的诸侯被戏弄的样子,觉得好玩便笑了。这就是烽火戏诸侯为博美人一笑。之后周幽王又反复这么做,以致最后国都被攻破的时候也没有一个诸侯前去营救,因为他们都认为那烽火是周王为了讨好他的妃子才点的。
活动2【讲授】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
教师:西周也因为周幽王的这种荒谬行为而灭亡了。周朝的继承人周平王继位后就把国都从镐京迁到成周。成周也叫洛邑,它大致相当于今天河南洛阳一带。[GY1]历史上,把迁都这一年开始的周朝历史,即从公元前770年以后的周朝,称为东周。东周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先来了解“春秋”和“战国”名称的由来。
教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春秋”和“战国”的由来?
学生:“春秋”因孔子修订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它的时间跨度是770BC—476BC,“战国”因诸侯国连年征战而得名。它的时间跨度是475BC—221BC。[GY2]
教师:很好。正因为“春秋”、“战国”与东周存在的时间相当,也较好地体现了这段历史的特征,所以才有这样的称呼。
名称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名称背后的真实历史。
春秋五霸
教师:在“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里,诸侯因受天子戏弄而不再信任天子,而天子则因失信于诸侯而威信大降;平王迁都后,失去了很多土地,统治的范围只有六百平方里[GY3],大约比两个香港大一些;到后来,就更小了,只有一、二百平方里,周王的力量只相当于一个很小的诸侯而已。
所谓“天下乃能者居之”,诸侯眼见天子的势力一日不如一日,便萌生了取而代之的野心。有实力的诸侯纷纷挑起争睹,发起战争,吞并小国,扩大势力范围。因此,春秋初期的100多个诸侯国到了晚期的时候,就只剩几个了,还形成了强国更强,弱国更弱的局面。就在春秋这个时期,便先后产生了五个霸主,他们被称为“春秋五霸”。同学们知道是哪五霸吗?
学生: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GY4]
教师:同学们一共说了七个人,但是五霸是指五个人呀。
学生: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教师:对。关于五霸,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请同学们分辨一下,刚才提到的七人中,同属于一种说法的是哪几位,其中又有哪几位是两种说法都共有的?[GY5]
学生:宋襄公、秦穆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GY6]/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教师:各诸侯国都是在彼此征战中或者生存下来或者被消灭,那么这五霸能够存活下来还成为诸侯国中的佼佼者,他们有什么制胜之道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最先称霸的齐桓公为例子来春秋诸侯争霸的情形。
说了那么多次齐桓公的名字,那他是个怎样的诸侯呢,竟然有第一个称霸的能耐。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和他有关的故事。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4面,阅读米色框里的材料,并结合73面图4-4春秋形势,思考齐桓公能称霸的原因。
教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在你看来齐桓公有什么优点。
学生:为人:胸襟宽广,分轻重,虚心纳谏;谋略:审时度势,任用贤能,爱才。[GY7]
教师:再请一位同学,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和你对地图的观察,你对齐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看法?
学生:靠海靠河,有渔盐之利,十分富庶;离其余诸侯国较远,有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GY8]
教师:很好。从刚才同学对齐桓公的评价看,他也算是一个贤君了。不过有贤君也必有能臣,那么齐桓公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学生:是。他用了管仲[GY9]。
教师:对,用了管仲。齐桓公确实是慧眼识人啊。且说管仲做了丞相后,提了很多建议并被采纳。这使得齐国国力大增,成为一方霸主。那么,管仲究竟给齐桓公提了什么建议让齐国变得强大起来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找看。
学生:1.改革;2. 尊王攘夷[GY10]
教师:很好!找得十分准确。那能说说“尊王攘夷”里的“尊王”和“攘夷”分别指什么吗?
学生:“尊王”是尊重周王室的名义,“攘夷”是抗击威胁中原的少数民族,北上阻挡楚国的进攻。
教师:齐国通过了改革和尊王攘夷的行动强大了,那齐国又是通过什么形式来确立它在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的呢?
学生:葵丘会盟[GY11]
教师:齐桓公虽然创立了霸业,但是他晚年昏庸,信用小人,最终在内乱中饿死,“身死不葬,虫流出户”,实在可悲啊。不过也证明了一句话:“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这是外话。其他的霸主在争霸过程中也演绎出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课下自己去查找资料了解。
战国七雄
教师:学习了齐桓公称霸的全程,同学们认不认为做了霸主,便意味着强大了就永远强大,而弱小的就永远是弱小呢?为什么?
学生:不是。强大会因骄傲而不思进取变得不如他人,弱小会因励精图治而变强。
教师:对,这位同学说得不错。强大和弱小的改变人的作用的确很大,不过还有很多因素的作用才造成最后的结果的。希望大家以后考虑问题的时候也多加留心。所以到战国时期出现的战国七雄里有的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也有新兴起的诸侯。那么七雄里是春秋时期的霸主的是那几个呢?
学生:秦、齐。
教师:剩下的五雄是——
学生:楚、燕、赵、魏和韩。
教师:对。现在请同学们看地图,与同桌交流一下:你认为战国七雄在地域上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除了楚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外,其余的都分布在黄河流域;另外,燕、齐两国还处于沿海区域。
教师:观察得很仔细。知道了七雄的在战国时期的地理位置,现在我们就前往其中一个诸侯国,秦。了解它的发家史,也就是它是如何奋斗变成战国七雄的一员的的历史。
教师:话说春秋到了晚期,战国即将开始的时候,人们发现了用铁制作的农具十分耐用,让牛帮忙翻松泥土可以更胜体力,便纷纷使用起来了。这样,以前很多荒着的土地都被开垦出来种植,还被占为己有。这些把土地占为己有的人就是新兴的地主。他们为了保住占有的土地和别人承认他们的身份,使已得到的利益不受损害,纷纷打起“富国强兵”的旗号,要求改革、变法。于是,秦的国君顺应时势,征求变法的措施。最后秦的国君任命了一个名叫鞅的人来主持变法。现在我们来认识认识这个叫鞅的人。
(幻灯片:商鞅简介[GY12])
教师: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商鞅在推行变法前做了件让百姓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有没有同学知道呢?
学生:商鞅在城门重赏搬木杆。
(幻灯片:商鞅立木为信[GY13])
教师:对。你认为他的做法是不是多此一举呢?为什么?
学生:不是。为人处事要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教师:的确如此。就算是现在也一样,时至今天,我们的社会仍旧倡导诚信,可见取信于人十分重要。话说回来,商鞅的变法都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使得推行之后的秦国的短短的时间里就跻身群雄的行列?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15页,同桌相互讨论,找出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1.土地;2.农业;3.军事;4.行政管理。[GY14]
教师:变法通过实施几年,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使得秦国国力不断上升,最后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虽然别的诸侯国也有进行变法,但最后都没有取得像秦那么显著的效果。
而秦变强大之后,就开始不安分了。它想把其他诸侯国都吞并了像周王一样做天子。于是,它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发动了战争,六国虽各有抵抗,但终究还是给秦国打败了。秦国也成为了一个领土辽阔的国家,它就是秦朝的开始。秦朝的历史我们将在后面来讲授。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