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100例高频考点4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知识链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①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④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4)民族关系:设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武帝在稳定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北击匈奴,西域设河西四郡;在新疆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5)对外关系:张骞出使西域(大大促进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丝绸之路畅通,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真题典例1.(2024·北京·高考真题)西汉官员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存问耆老孤寡”“所部吏民爱敬焉”,后“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上述材料可以印证西汉时期( )①社会基层组织开始建立 ②中正官负责官员的考核③政府通过察举选拔人才 ④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举贤良为大司农丞……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可知,朱邑因贤良而被察举为官,这表明西汉政府通过察举制度选拔人才,③正确;朱邑在担任舒桐乡啬夫时“存问耆老孤寡”,体现了官吏为政注重优抚老弱,④正确;③④正确,B项正确;社会基层组织在西汉之前早已存在,并非此时开始建立,①错误; 中正官负责官员考核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而非西汉,②错误;①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2.(2024·河北·高考真题)西汉时,“刺史举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据此可知,这一选官途径重在( )A.依据政绩实效 B.参考资品等次C.关注家世道德 D.考察为官能力【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选博士等,取明经;选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选三辅令等,取治剧(剧:繁重)。”可知,这一选官都是通过考察知识、能力和实际表现来选官的,重在选拔有实际行政能力的人才,D项正确;这一选官途径主要是考察为官能力,依据政绩实效不是其目的,排除A项;参考资品等次也非其选官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这一选官制度并非关注家世道德,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 )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 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 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五曹分别主公卿、主郡国二千石、主凡吏民上书、主外国夷狄、主断狱,分别负责具体政务,反映了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C项正确;汉成帝时期的尚书台属于秘书机构,还未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但未体现对皇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4.(2024·浙江1月·高考真题)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汉至唐朝(中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表明西汉末年至唐朝初年人口增长缓慢,甚至经历了人口明显减少的时期。结合所学,西汉末年爆发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东汉末年,爆发黄巾起义,州牧割据。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部分时期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政局长期动荡,北方战乱不断,导致人口减少或增长缓慢,B项正确;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工具、技术继续发展,而非停滞不前,排除A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国家疆域基本稳定,北方人口因战乱南迁而非外迁,排除C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继续发展,“南北经济衰退”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B项。模拟演练1.[吉林松原2025联考]下面是楚汉战争时的军事核心集团和汉朝始建时的统治核心集团的构成情况。据此可推知,这一变化( )A.建立在军功爵制的基础之上 B.为后来王国叛乱埋下了隐患C.是当时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 D.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之途【答案】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图示可知,汉初地方政府首席官员和基层军功集团构成郡县一级的官员,他们来自于楚汉战争中刘邦的追随者和汉中国的官司属,而楚汉战争中的投诚者和合作者,多数演化为分封的诸侯王,这一变化导致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失衡,为后来王国的叛乱埋下了隐患,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汉初的政治结构,没有反映汉初实行军功爵制,另外,分封诸侯王也与军功关系不大,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在汉初确实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排除C项;汉武帝尊崇儒学,实行察举制后,宗族豪强势力逐渐崛起,排除D项。故选B项。2.[江西多校联考2025月考]西汉地方一级行政单位有郡、国两种。其中“国”多是刘姓诸王的封地,其属下的官员,多数是由国王自行任命的,但王国的国相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县同级的侯国(多为功臣食邑所在)在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突出。由此可见,西汉地方政区中的“国”( )A.带有一定过渡性色彩 B.兼具行政和监察属性C.随着“推恩令”而消亡 D.为割据势力提供庇护【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西汉时期的“国”是由刘姓诸王控制的政区,一方面有诸王自行任官的分权特征,另一方面国相仍由中央任命,从而保留了对其的控制,这显示出国家在地方管理上正在由分封制向更集中的郡县制过渡,因此带有过渡性色彩,A项正确;西汉地方政区的国不具备监察属性,排除B项;推恩令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并没有消灭王国,排除C项;西汉郡国并行制度下,王国有很大的自主权,威胁中央集权,但其并非割据势力,排除D项。故选A项。【知识拓展】汉承秦制是西汉统治者在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控制,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3.[江西多校联考2025期中]贾谊(公元前201年——公元前168年)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学说,主张“以礼为治”。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和“以德化民”的政治理论。他们的主张( )A.推动了儒学的复兴与崛起 B.有助于汉初的休养生息C.标志着儒学统治地位确立 D.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复兴【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继承和发展了荀子学说”、“以德化民”可知贾谊与董仲舒都发展了儒学的思想,并且努力影响统治者采纳,促进了儒学的地位提升,A项正确;董仲舒是西汉儒家学者,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儒学统治地位确立,排除C项;“百家争鸣的复兴”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易错辨析】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其他学派的思想并未消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是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立统治地位的标志。但是,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并不意味着其他学派的思想就此消亡。新儒学中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某些思想,例如,汉代新儒学中的“君道无为”是对道家学说的借鉴;“德主刑辅”是对法家学说的借鉴:“天谴灾异”是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借鉴,等。有人说汉代统治思想是“外儒内法、剂之以道”也表达了这个意思。4.[河北保定2025摸底]汉初一直强调“夷夏之防”。汉武帝时期则多次问“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中大夫严助驳斥太尉田蚧反对救助东瓯时指出,“特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上述变化( )A.受综合国力变化的影响 B.表明解决边疆问题的条件成熟C.得益于军政机构的设立 D.推动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汉初时期,由于综合国力较弱以及对外部力量的戒备,实行“夷夏之防”的政策,以确保自身安全,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信心,因此更强调“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观念,以展示其对外文化和德治的自信,严助的发言反映的是国家有能力进行对外援助和施加影响,表明这种变化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对外和德治的自信,不能判断此时期汉武帝是否解决了边疆问题,排除B项;材料现象主要得益于综合国力的上升,而非军政机构,排除C项;汉朝时期,边疆地区没有和内地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5.[江西南昌外国语学校2025月考]东汉后期,儒家学派公羊学大师何休提倡“弱臣势”,“一法度,尊天子”,“重本尊统”。他提倡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是( )A.豪强地主力量崛起 B.政治统一局面瓦解C.王国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东汉中国。东汉后期,儒家学派公羊学大师何休提倡“弱臣势”,“一法度,尊天子”,“重本尊统”,也即主张维护中央权威,摆正君臣关系。结合所学,东汉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的情况,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受到冲击,何休主张建立以天子为中心的政治上的“大一统”,以稳定政治和社会,B项正确;豪强地主力量崛起只是东汉末年政治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能完整说明时代背景,排除A项;王国势力日益膨胀是西汉初年的问题,排除C项;儒学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就已经获得独尊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知识拓展】豪强地主:盛于东汉,多聚族而居,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是其基础,政治上把持着中央和地方政权,军事上掌握着私人武装。东汉刘秀本为南阳大地主,追随刘秀一统天下的大将,成为新贵,权倾朝野,累世公卿,从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豪强地主把持大权的特点,最终导致东汉后期皇权削弱,外戚专权。6.[河南多校(九师联盟)2025月考]汉武帝临终前,以侍中、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匈奴休屠王之子)、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田千秋共受遗照辅政;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时年八岁,“政事一决于(霍)光”。这反映出当时( )A.君权强化冲击传统权力体系 B.汉匈民族矛盾日渐缓和C.军功集团长期把持朝政权力 D.外戚干政现象开始显现【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作为内侍官职的“侍中”“尚书”等职位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而丞相在权力中枢中的地位日益旁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施中外朝制度,任用内侍官员参与决策,丞相及其官僚集团成为执行机构;汉昭帝时期,霍光大权独揽正是君权不断强化下,以丞相为核心的传统权力体系边缘化的表现,A项正确;此事件主要围绕汉武帝临终的权力安排以及新君即位后霍光专权等问题展开,重点在于汉朝内部的政治权力分配和运作,并没有涉及与匈奴关系及民族矛盾的具体内容,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和田千秋是否因军功而任职,排除C项;汉朝的外戚干政现象开端于吕后之乱,故外戚霍光专政现象不属于外戚干政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7.[山东中学联盟2025质评]《史记》记载,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往往影响力很大。在汉武帝直接干预下,大批关东游侠被迁人关中,著名游侠郭解虽“无罪”而被诛。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国家强化中央集权C.法律正义受到抑制 D.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游侠的行为“不轨”,但“影响力很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期将大量“关东游侠”“迁人关中”加强对他们的控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而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加强对游侠的控制,主要是因为其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因为其不符合儒家思想的要求,排除A项;游侠行为多有“不轨”,对游侠控制,并非法律正义受到控制,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社会矛盾与文景时期并没有日益尖锐,且仅通过对游侠的控制也不能得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8.[天域全国名校协作体联考2025月考]汉朝《刺史六条》是刺史“察州”的重要依据。《刺史六条》将“强宗豪右”和“二千石官员”作为主要监察对象,主要监察“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及“二千石”官员“不奉诏书”“不恤疑狱”“选署不平”“子弟恃怙荣势”“违公下比”等行为。同时,规定“非条所问,即不省”。据此可知( )A.权力监督成为国家立法和制度建设重要内容B.《刺史六条》主要为防止刺史越权行使他职C.任用刺史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不法行为D.汉朝已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刺史六条》规定了刺史的监察对象和监察内容,同时规定“非条所问, 即不省",这说明权力监督成为国家立法和制度建设重要内容,A项正确;《刺史六条》主要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汉代刺史的主要职能是监察 地方官员的行为,确保他们遵守 国家法律和 皇帝的命令,而不是治理地方,排除C项;“汉朝已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的说法与材料强调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河北定州中学2025开学考]汉代河内郡南倚黄河,北缘太行山。《史记》记载,河内郡民风彪悍、豪侠横行,武力强宗势力发达。但自西汉中后期以降,河内郡社会风气发生了“由武入文”的明显转变,一些累世通经的家族开始出现,并在仕途上取得了成功,《后汉书》中关于河内籍士人的记载颇多。河内郡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 )A.庄园经济的发展 B.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动C.政治中心的变动 D.中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河内郡由民风彪悍、豪侠横行,武力强宗势力发达,到西汉中后期河内郡开始出现一些累世通经的家族,东汉时期出现很多儒士,主要得益于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的政策,使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推动了河内郡民风及价值取向的变化,B项正确;庄园经济的发展、两汉政治中心的变动对河内郡社会风气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项;中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可以解释打击地方豪强、武力强宗,但无法说明“由武入文”的转向,排除D项。故选B项。10.[安徽金榜教育大联考2025开学考]下表所列内容皆涉及汉武帝即位之初的部分社会现状。这说明当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平准书》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史记·匈奴列传》A.国家治理方略亟待调整 B.无为而治的方针成效不大C.君主专制政体面临危机 D.解决王国问题已迫在眉睫【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面临地方王国与豪强势力、统治思想的危机和边境匈奴的威胁等诸多社会问题,这一切说明必须改革汉初以来的国家治理方略,才能解决这些问题,A项正确;汉初的无为而治推动了“文景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并为汉武帝的强盛局面奠定基础,排除B项;君主专制政体面临危机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明确了汉武帝即位之初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而非单一的王国问题,排除D 项。故选A项。【知识拓展】西汉初期用道家思想治国 (1)西汉初期,国力衰弱,经济凋敝;(2)刘邦认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采用了法家思想,因而吸取教训,采用道家“无为”的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期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1)政治上的统一,迫切要求一种为其做出理论解释的学术思想,儒家思想恰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2)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