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 四下22《勇敢与逞强》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心理健康 四下22《勇敢与逞强》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勇敢与逞强》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勇敢和逞强的概念,能够清晰区分两者的差异。
2. 帮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案例分析,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勇敢,哪些是逞强。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选择勇敢的行为,避免盲目逞强。
4. 提升学生应对困难情境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决策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深入剖析勇敢与逞强的内涵与区别,让学生形成明确的认知。
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经历,准确判断勇敢与逞强的行为表现。
教授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做出勇敢且恰当的选择。
2. 难点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认知偏差,尤其是那些习惯逞强或过度胆小的学生。
使学生能够将对勇敢和逞强的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复杂多变的生活情境中始终坚守正确的行为准则。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体验法、小组合作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准备
1. 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用于展示勇敢与逞强的案例和概念解释。
2. 准备一些小卡片,用于课堂活动中的记录和分享。
3. 布置教室场景,以便进行情境模拟表演。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
1. 教师走进教室,脸上带着神秘的表情,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开启一段奇妙的探索之旅。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需要我们展现力量和勇气的时刻,但是你们知道吗?有一种力量叫勇敢,而有一种看似勇敢却可能暗藏危险的行为叫逞强。这两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呢?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它们的面纱吧!”
2.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勇敢与逞强”这一课题,然后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是一个小男孩在帮助一位老奶奶过马路,旁边另一个小男孩在试图独自搬动一个非常重的大石头,表情十分吃力。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们能猜猜哪个行为是勇敢,哪个是逞强吗?为什么?”
(二)勇敢与逞强的概念讲解
1.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现了一些勇敢的行为,如消防员冲进熊火中救人、运动员在赛场上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比赛、小朋友勇敢地向老师承认自己的错误等。播放完视频后,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些视频,你们能说一说在你们心中勇敢是什么吗?”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归纳,给出勇敢的定义:“勇敢就是在面对危险、困难、痛苦或压力时,能够不害怕、不退缩,并且有勇气去面对、去克服,同时这种行为是经过思考,是合理且负责任的。”然后,教师再展示一些逞强的案例图片,如有人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攀爬高楼外墙、学生为了在同学面前显示自己厉害而和比自己强壮很多的人打架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后提问:“那这些行为和我们刚刚说的勇敢有什么不一样呢?”
3. 教师讲解逞强的概念:“逞强是指明明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对某种情况,却为了面子、虚荣或者一时冲动而强行去做,这种行为往往缺乏思考,是不理智的,而且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三)小组讨论与分享
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5-6 人。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一些行为描述,如“小明在考试没考好后,主动向父母和老师分析原因,并制定学习计划努力提高成绩”“小红为了在跳绳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每天练习到很晚,即使身体很累也不休息”“小刚看到有人欺负弱小,虽然自己也很害怕,但还是鼓起勇气去制止”“小莉在学校组织的登山活动中,为了第一个到达山顶,不顾山路陡峭,脱离队伍独自前行”等。
2. 要求小组学生讨论这些行为哪些是勇敢,哪些是逞强,并在卡片上做好记录,同时写下判断的理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例如:“大家想一想,这个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考虑到可能的后果呢?”
(四)案例分析
1. 教师讲述一个案例:“有个叫小林的同学,他看到学校的篮球架上的篮球卡住了。他心想,如果自己能把篮球取下来,同学们肯定会佩服他。于是,他不顾自己个子矮小,也没有找老师或其他同学帮忙,就独自爬上篮球架。结果,一不小心摔了下来,扭伤了脚。同学们,你们觉得小林的行为是勇敢还是逞强呢?为什么?”
2.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思考,如“小林的出发点是什么?他有没有评估自己的能力?如果是你们,会怎么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小林的行为是逞强,他只是为了得到同学们的佩服,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高和攀爬篮球架的危险性,这种行为是不理智的,最终导致自己受伤。”
(五)课堂总结
1.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勇敢和逞强的概念、两者的区别以及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所得到的经验教训。
2. 教师强调:“同学们,勇敢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它能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但我们要记住,勇敢不是盲目地去做事情,而是要在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和后果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让逞强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伤害。”
3. 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勇敢或者逞强的经历,写一篇简短的日记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
第二课时
(一)作业分享与回顾
1. 教师请几位同学上台分享自己写的关于勇敢和逞强经历的日记。分享完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提问和引导,如“在这个经历中,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现在回头看,你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吗?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做?”
2.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和点评,再次强调勇敢和逞强的区别,同时表扬那些有勇敢行为的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然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勇敢和逞强的概念,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情境模拟
1. 教师设置几个不同的情境,写在纸条上,如“在马路上看到一个迷路的小弟弟在哭泣”“在教室里,发现有同学不小心打破了窗户玻璃,却不敢承认”“在公园游玩时,遇到一个很高的攀爬架,自己很想尝试但又有点害怕”“和朋友一起骑自行车出去玩,朋友提议在马路上比赛,看谁骑得快”等。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抽取一个情境进行模拟表演。每个小组有 10 分钟的准备时间,在准备过程中,小组成员要讨论在这个情境中应该如何表现出勇敢的行为,而不是逞强。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指出表演小组在情境中的行为哪些是勇敢的表现,哪些可能存在逞强的倾向,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3. 教师在每个小组表演和评价结束后,进行总结和指导,例如:“在第一个情境中,帮助迷路的小弟弟是勇敢的行为,但如果在马路上不注意车辆,盲目地带着小弟弟找路就是逞强了。我们要先确保自己和小弟弟的安全,可以找警察叔叔或者附近的商店工作人员帮忙。”通过情境模拟和评价,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区分勇敢与逞强,提高他们在实际情境中的应对能力。
(三)勇敢行为计划制定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勇敢和逞强的区别,也分析了很多案例,现在让我们来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勇敢行为计划吧。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你打算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勇敢的行为呢?”
2. 给学生发放纸张,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勇敢行为计划,例如“我要勇敢地在课堂上发言,即使可能会说错”“我要尝试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能,不怕困难和失败”“我要勇敢地和欺负同学的不良行为作斗争,但会先寻求老师或其他大人的帮助”等。学生写好计划后,教师鼓励他们互相分享和交流,互相监督和鼓励。
(四)课堂总结与拓展
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勇敢和逞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通过各种活动锻炼了自己区分和实践勇敢行为的能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始终保持勇敢的心,用勇敢的行动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同时也要避免逞强带来的不良后果。”
2. 拓展活动:“请同学们在课后观察身边的人,看看他们有没有勇敢或者逞强的行为,并记录下来。下一次心理健康课,我们将举办一个小小的分享会,大家一起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六、教学评估
1.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小组讨论的参与度以及对案例分析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对勇敢和逞强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情境模拟表演中的表现,包括行为决策、团队合作以及对勇敢与逞强的把握,评估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能力。
3. 查看学生的课后作业(日记和勇敢行为计划),了解学生对自身经历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勇敢行为的规划,评估教学对学生自我认知和行为引导的效果。
七、教学资源
1.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
2. 制作教学课件所需的图片、视频素材,如勇敢行为和逞强行为的相关视频片段、对比图片等。
3. 用于小组讨论记录的卡片、学生书写作业和计划的纸张。
4. 模拟情境表演所需的简单道具,如篮球、小玩具等(根据情境设置而定)。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在讲解勇敢和逞强的区别时,要多结合实际案例和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能够产生共鸣。情境模拟表演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表演和评价过程中积极性很高,但部分学生可能会过于注重表演的趣味性而忽略了对勇敢与逞强的深入思考,教师需要在活动中加强引导和把控。另外,在课后作业和拓展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以巩固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长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