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时空观念]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2.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等重大历史事件,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2.了解二战后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概况,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国际格局演变的历程及影响因素。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原因(1)制度差异:美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2)同盟关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3)根本原因: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4.主要表现领域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 杜鲁门主义: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具有明显的反苏、反共色彩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经济 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地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军事 1949年4月,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标志两极格局的形成5.两极格局(1)正式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2)概括: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2)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3)表现: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2.多极力量的成长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1)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2)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1)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2)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 (1)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2)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 (1)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2)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中国不是其成员国台的重要标志。3.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关系时期 特征 苏联 美国70年代 日趋紧张 苏联入侵阿富汗 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 走向缓和 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③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2.两极格局的瓦解(1)原因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②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标志:苏联解体。(3)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阅读教材·想一想1.阅读教材P109“思考点”: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提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战时同盟关系失去存在基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是走向对立的根本原因;美苏争霸世界的国家利益相冲突是主要原因。2.阅读教材P110“历史纵横”: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二战后美苏从大国合作转向对抗的原因。提示:美国实力强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3.阅读教材P112“思考点”: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是如何出现的?提示:一方面,美苏长期争霸削弱了自身实力;另一方面,欧洲、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4.阅读教材P112“史料阅读”:20世纪七十年代后,世界局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变化: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的霸主地位发生动摇。根本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发掘教材·读一读1.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见教材P109)信息解读:“波兰问题”是二战中苏联与西方争夺激烈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大国欧洲争霸斗争的一个重要环节。英国认为捍卫波兰的独立和民主对英国是一个荣誉问题,而斯大林则宣称波兰问题对于苏联来说是一个安全问题。2.阅读“‘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见教材P111)信息解读:基于战时利益走到一起的反法西斯同盟,随着德意日法西斯的灭亡而迅速重新分化组合,很快形成了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同盟——北约与华约,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3.阅读图片“古巴导弹危机”(见教材P112)信息解读:漫画反映了美苏领导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的场景,战略优势倾向于美国。探究一 美苏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史论史识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联系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已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具体表现区别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实质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2.美苏冷战下国际关系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命题探究探究1 美苏冷战的起源史料 (亨廷顿)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①。……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②。——方永刚、唐复全《大国逐鹿·新地缘政治》读史:① 亨廷顿认为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是文明差异② 冷战的根源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国家利益设问:亨廷顿认为引发冷战的原因是什么?这一观点的实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你的观点。提示:原因:亨廷顿认为导致冷战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实质:掩盖美国争霸的目的。观点: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探究2 杜鲁门主义史料 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权强①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就危及世界和平——而且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②——杜鲁门1947年3月在国会的讲话读史:① 抵制苏联与社会主义② 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设问:杜鲁门讲话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提示:观点:抵制苏联与社会主义。原因:杜鲁门主义既是美国对苏冷战开始的标志,也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宣言书。探究二 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史论史识1.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原因、特点(1)原因①根本原因: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原因:二战使欧洲国家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③外部原因:美苏两极格局之下,要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④历史原因:欧洲统一思想源远流长,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2)特点①性质: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②内容:由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合作领域不断深入。③规模:参与国家不断增多,规模由小到大。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1)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具体表现为: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尤其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命题探究探究1 欧洲力量的崛起史料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①。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②读史:① 西欧实力崛起,地位上升② 西欧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设问:从史料来看,欧共体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提示:变化:欧共体国家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原因: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强,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竞争。探究2 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史料 当今国际政治力量制衡图示读史:① 当今世界既有主张单极化的势力,也有主张多极化的势力② 各种力量仍在不断变化设问:结合图示,当今世界中的“单极化”和“多极化”势力分别指什么?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单极化势力指美国,多极化势力指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实质: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与制衡。【典例1】 以中国、巴西、印度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普遍要求增加国际规则的知情权、话语权和制定权并且加强合作,力争通过整体突破,实现自身利益。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为提高国际地位结成了同盟 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B.美欧主导世界的国际经济格局彻底改变 “彻底改变”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C.新兴国家成为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 体现在群体性崛起并普遍要求国际权力D.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新秩序还未曾建立明立意 以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为切入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抓关键 根据材料“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通过整体突破,实现自身利益”可以看出其国际地位的提高。排干扰 “美欧主导世界的国际经济格局彻底改变”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都不符合史实。 C【典例2】 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对峙、新兴力量兴起到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并出现多极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苏联渗透是美国采取冷战的主要原因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材料二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交替使用外交和武力威胁的心理战达到了 说明美苏争霸优势在美国一方顶点,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在于欧洲局势渐趋正常,军备控制谈判取得显著进展……70年代后期开始,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其原因主要在于苏联在亚非两洲进行频繁的直接、间接地军事干涉,连同美国在越南战争失败后扩展海外军事、政治义务的倾向重新显著抬头。——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材料三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以朝鲜、德国、越南最为明显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可见苏联在二战中崛起后没有延续反法西斯同盟的惯性进入既有的世界体系,而是另组一个针对西方的社会主义阵营。——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的发展》(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派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2)据材料二,概括美苏冷战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时期制约世界战争爆发的主要因素。(3)材料三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例说明。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引导词 第(1)问和第(2)问中,“据材料”说明答案来自材料;第(2)问中,“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源于教材基础知识。提示词 第(1)问和第(2)问中,概括——归纳,总括;第(2)问,指出——扼要列举;第(3)问,举例说明——举出实例,证明观点。限制词 第(1)问,时空限定——《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内容限定——冷战起源。第(2)问,时空限定——“1962年”“70年代后期”;内容限定——美苏冷战。第(3)问,时空限定——“美苏40余年冷战”;内容限定——亚洲地区。核心词 第(1)问,“冷战起源”的观点;第(2)问,主要特征和主要因素;第(3)问,冷战影响发展道路。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第(1)问,依据材料中“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等信息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随后双方关系进入了持续10余年的相对缓和状态。这一缓和的主要特征”“两国关系再度重新紧张”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美苏势均力敌以及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影响等角度概括作答。第(3)问,从朝鲜半岛分裂、中国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等角度综合分析作答。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1)观点:苏联扩张引发冷战。(2)特征:外交和武力相威胁(或缓和与紧张相交替)。因素:美苏力量均势;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3)理由:朝鲜半岛分裂;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能力,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基础过关1.冷战格局是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材料认为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 B.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C.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 D.美国百姓对苏联敌视解析 材料认为冷战是“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所导致的制度性裂变”,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导致冷战局面的形成,故A正确。答案 A2.某西方学者说:“直到美国觉察欧洲普遍不满与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的危险同时出现时,它才被迫制定了‘马歇尔计划’,答应为大规模恢复‘自由世界’的工业提供巨额资金。”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是( )A.履行“北约”成员的义务 B.缓和两大阵营的紧张局势C.对抗“华约”集团的冲击 D.扶持西欧国家和遏制苏联解析 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直到美国觉察欧洲普遍不满与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的危险同时出现时”,这体现了“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是扶持西欧国家和遏制苏联,故D符合题意。答案 D3.二战后某组织成立时强调:坚持“集体防御”,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该组织是( )A.联合国 B.北约 C.华约 D.欧共体解析 根据材料“集体防御”“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并结合所学不难得知,题干中采纳这种成立宣言的战后国际组织是北约,故B项正确。答案 B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学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新兴力量的崛起C.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解析 据图示中“美国”“苏联”“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和“华约”等信息可知,本题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答案 A5.肯尼迪曾对某一事件这样评价:“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地方的猫。”这一事件是( )A.柏林事件 B.朝鲜战争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解析 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美国、苏联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而事件的结局是苏联被迫从古巴撤走导弹,从而说明当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答案 C6.从下列图片中提炼一个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A.美苏冷战加剧 B.局部热战升温C.多极趋势出现 D.冷战热战交织解析 图1柏林墙体现的是德国分裂,是冷战的表现,图2是美国阻止越南建立社会主义政权而发动侵越战争,属于局部热战,两幅图片反映了冷战热战交织,D项符合题意。美苏冷战加剧体现不出图2的内容,故A项错误;局部热战升温体现不出图1的冷战加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多极化的趋势,故C项错误。答案 D7.20世纪60年代,某次国际会议通过宣言,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一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C.不结盟运动会议 D.朝核六方会谈解析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会上确立了不结盟运动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答案 C8.欧债危机和英国脱欧依然是2019年世界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话题。欧洲起初实现经济联合的主要目的是( )A.抵制苏联的经济渗透 B.摆脱美国的控制C.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D.缓解法德矛盾解析 D项是联合的条件,A、B两项是联合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发展,C项符合题意。答案 C9.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 )A.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C.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丧失D.日本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解析 日本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说不,就是因为日本在80年代崛起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在二战结束后长时期依附于美国,现在“日本可以说不”,表明日本希望取得与经济强国相对应的政治地位,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答案 D10.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解析 “杜鲁门主义”是两极格局的表现,“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属于新兴力量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答案 D能力提升11.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从欧洲中心格局向美苏两极格局的演变。促成上述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A.美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 B.第一次世界大战C.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D.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析 上述演变出现在二战以后。美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是在19世纪末,与上述演变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1918年,与上述演变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终结,故C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欧美国家以及苏联的力量对比,推动了上述演变出现,故D项正确。答案 D12.有学者认为用“冷战”来描述战后世界本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在作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是西方人提出的概念B.欧洲人将“冷战”政策道德化C.欧洲“冷战”掩盖了亚洲热战D.战后欧洲衰落已非世界中心解析 “冷战”是西方人提出的概念只是客观性描述,不能从本质上反映“欧洲中心主义”的这一具有价值评判的描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冷战”在本质上是“欧洲中心主义”,强调关注点在欧洲,不涉及道德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了欧洲的“冷战”,掩盖了世界其他地方如在亚洲的热战,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冷战”是站在欧洲中心论的立场上描述,不涉及战后欧洲衰落,故D项错误。答案 C13.南斯拉夫前领导人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条“道路”( )A.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B.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C.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D.使世界多极化格局快速形成解析 根据材料这条道路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到目前为止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故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与结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无关,故C项错误;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答案 B14.近年来,西方媒体纷纷指责中国“黑客”攻击美、德、英等国的政府或军方网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这些言论是冷战思维的表现。“冷战思维”的核心内容是( )A.打击 B.遏制 C.合作 D.共存解析 冷战的最初含义是指美国采取一切非武力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仍旧用这一观念处理事务,被称为“冷战思维”。答案 B15.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定型B.已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它是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C.由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最终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D.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构筑了单极世界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尚未形成多极化格局,美国并没有放弃称霸世界的幻想,A、C两项说法错误,排除。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并没有构筑单极世界,D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答案 B16.二战后世界风起云涌,各种力量交互作用,对世界发展起到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到1951年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但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美援必须用以购买美国物品和技术;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摘编自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材料二 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格局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布热津斯基《大棋局》材料三 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想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对记者的谈话(1)据材料一,概括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2)你如何理解“新力量的萌动”促使“两极格局开始消失”?(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建立单极世界“不现实”的理由。解析 第(1)问,美国的“援助”可以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但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实际上使欧洲经济政治上受制于美国,“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说明马歇尔计划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发展,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第(2)问,需要抓住三个要素:二战后仅25年、两极格局开始消失、新的力量在萌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二战后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中国等,冲击了两极格局。第(3)问,单极世界“不现实”主要与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发展趋势和现实问题有关。答案 (1)影响: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经济政治上受制于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发展,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2)理解: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了两极格局。(3)理由: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性问题需多国合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