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大概念一 改革创新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大概念一 改革创新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综合提升课
大概念一 改革创新
主题线索
主题一制度创新
制度 时间 内容 相关人物 意义
禅让制 原始社会末期 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尧、舜、禹 —
世袭制 夏朝 按照宗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禹→启 —
分封制 西周 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 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萌芽:战国 法家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 —
确立:秦朝 皇帝制、郡县制 秦始皇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巩固:西汉 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 汉武帝 巩固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情境创设】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天子,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主题训练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并列存在的,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在经历过战争重重洗礼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的飞跃。
——黄朴民《从分裂到统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容变化。
材料二 史料说史
内蒙古赤峰、陕西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陕西西安、咸阳、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二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 它们分别见证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两项措施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
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材料四 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
疆域的形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在统一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依据材料四,归纳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主题二 重要改革
类别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 同 点 时期 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人物 商鞅、秦孝公(支持者) 孝文帝
背景 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民族交融的趋势出现
目的 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北魏统治
措施 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迁都洛阳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经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
作用 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交融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增强了国力;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最终都取得了成功
认识 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改革要有创新精神;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需要勇气和魄力;成功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等
【情境创设】
2025年是改革开放47周年,习近平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要继续做好自身改革这篇大文章,既扩大开放之门,又将改革之路走稳。
主题训练
材料一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剧烈的兼并战争中原有的国家制度遭到了不断破坏,私人开垦荒地即归私人占有,地主数量不断增加……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材料二 北方的鲜卑北魏政权为确立其政治上的合法地位,也强调对汉文化的认同,北魏实行改制时,在都城建制方面除依循古礼外,还参照并仿效了南朝的做法。
——钟晓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城与建筑》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都城建制体现的时代特征,再列举一项符合该时代特征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 迁都建议在北魏朝廷引起巨大震动,遭到许多鲜卑贵族大臣的反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为元宏)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还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以“毅力勇气 破旧立新”为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50字左右)综合提升课
大概念一 改革创新
主题线索
主题一制度创新
制度 时间 内容 相关人物 意义
禅让制 原始社会末期 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尧、舜、禹 —
世袭制 夏朝 按照宗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禹→启 —
分封制 西周 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 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萌芽:战国 法家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 —
确立:秦朝 皇帝制、郡县制 秦始皇 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
巩固:西汉 颁布“推恩令”,设立刺史制度 汉武帝 巩固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情境创设】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天子,后世因此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主题训练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并列存在的,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在经历过战争重重洗礼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的飞跃。
——黄朴民《从分裂到统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容变化。
答:变化:大一统内涵从土地、民心层面转变为制度层面;制度层面从统一礼仪向建立中央集权飞跃。
材料二 史料说史
内蒙古赤峰、陕西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陕西西安、咸阳、临潼等地均有出土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材料二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 它们分别见证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两项措施
答:类型:实物史料。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持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  
——张践《儒家“大一统”思想是
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材料四 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
疆域的形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在统一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同。依据材料四,归纳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答:不同: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尊崇儒术”。
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凝聚核心;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为一体的中华民族。
主题二 重要改革
类别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不 同 点 时期 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人物 商鞅、秦孝公(支持者) 孝文帝
背景 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民族交融的趋势出现
目的 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北魏统治
措施 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迁都洛阳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经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
作用 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交融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都增强了国力;为后世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最终都取得了成功
认识 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改革要有创新精神;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需要勇气和魄力;成功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等
【情境创设】
2025年是改革开放47周年,习近平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要继续做好自身改革这篇大文章,既扩大开放之门,又将改革之路走稳。
主题训练
材料一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剧烈的兼并战争中原有的国家制度遭到了不断破坏,私人开垦荒地即归私人占有,地主数量不断增加……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答:措施:废除旧的土地制度;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成效: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北方的鲜卑北魏政权为确立其政治上的合法地位,也强调对汉文化的认同,北魏实行改制时,在都城建制方面除依循古礼外,还参照并仿效了南朝的做法。
——钟晓青《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城与建筑》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都城建制体现的时代特征,再列举一项符合该时代特征的具体表现。
答:时代特征:民族交融。表现:北魏孝文帝改革。
材料三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一开始就遭到贵族强烈抵制。在变法进行过程中,贵族继续抵制,还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律。商鞅毫不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气焰。
材料四 迁都建议在北魏朝廷引起巨大震动,遭到许多鲜卑贵族大臣的反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为元宏)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还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以“毅力勇气 破旧立新”为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答:题目:毅力勇气 破旧立新。
论述:任何改革都会触动守旧势力的利益,这就需要改革者必须拥有强大的毅力和魄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商鞅变法措施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措施——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这侵犯了贵族的固有利益,从“开始就遭到贵族强烈抵制。在变法进行过程中,贵族继续抵制,还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律”,乃至最终商鞅被车裂,都反映出贵族的强势阻碍与抵制。孝文帝改革同样如此,鲜卑贵族反对,甚至他的儿子也极力反对。但是,商鞅和孝文帝力排众议,勇于和反对者作斗争,破旧立新,使改革得以进行,并取得成功。可见,改革者必须勇敢地与顽固派作斗争,才能使社会顺应潮流,发展前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