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立和“文景之治”
1.了解“楚汉之争”以及西汉的建立,研读史料,分析西汉初期的形势(时空观念)
2.阅读教材,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与评价(历史解释)
3.认识到休养生息政策适应了汉初社会发展的要求,理解“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家国情怀)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
(1)双方:西楚霸王 和汉王 。
(2)目的:争夺 。
(3)结果:刘邦与项羽在 进行决战,项羽兵败自刎, 取得最终胜利。
(4)原因: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 ;刘邦注重收揽 ,善用人才。
2.右侧人物是西汉的建立者,他是谁 他在何时建立了西汉 定都在哪里
(1)人物: ,即汉高祖。
(2)时间:公元前 年。
(3)都城: 。
史料实证
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研读史料,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处于怎样的状况 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可知,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1)状况: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到处是 的景象。
(2)原因:秦朝的 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3)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 ,巩固新的王朝。
2.研读右栏史料,分析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结合教材回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措施和作用。
(1)原因:汉初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
(2)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 。
(3)措施和作用:
措施 作用
增加农业劳动力 让部分 还乡务农,并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西汉经济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稳定民心 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实施 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稳定边疆 对匈奴采取 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思维指引 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
史料实证
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汉高祖认为言之有理,让陆贾专门著书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
——摘自《中国历史》
七上·P66相关史事
历史解释
休养生息
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生息:人口繁殖。
三、“文景之治”
研读史料,分析汉文帝与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与他们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例举这一盛世局面的表现。
1.局面: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 ”。
2.措施: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2)把田租降到 ,有的年份还下令免去田租。灾荒之年,积极赈济灾民,保障民众温饱。
(3)提倡 ,反对奢侈浮华。
3.表现:
手工业 纺织技术水平高超,种类繁多。 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商业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 、冶铁等,获利颇丰
城市 布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
史料实证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2023年2月13日,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任务驱动 1】——农具革新
材料一
(1)说出图一工具的制作方法。材料一表明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任务驱动 2】——农业工程
材料二
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将水输送到低处。 利用水位差,通过鱼嘴实现“四六分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实现“水旱从人”。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材料中“中分天下”的是 ( )
A.炎帝与黄帝
B.商纣王与周武王
C.秦二世与陈胜
D.项羽与刘邦
2.“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朝代的建立过程。这个朝代的都城位于 ( )
A.咸阳 B.洛阳
C.长安 D.阳城
3.[跨学科·语文](2023秋 天津期中)《三字经》中写道:“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材料中的“高祖”是 ( )
A.张良 B.萧何
C.刘邦 D.项羽
4.《汉书》记载: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物资匮乏),自天子不能具(选不出)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针对这一现象,汉朝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 )
A.保障民生积极赈济灾民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征伐匈奴维护边境安宁
D.向全国军民征集马匹
5.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记载,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时期,“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这主要得益于汉初的统治者 ( )
A.重视稳定民心
B.加紧对农民的控制
C.提倡勤俭治国
D.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6.[史料实证](汉高祖)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名数指户籍)。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 )
A.提高军队战斗力
B.增加农业劳动力
C.把平民变成奴婢
D.增加政府的收入
7.(2023 长春模拟)汉文帝先后两次将田赋减半,同时不轻易对周边敌对国家用兵,以免耗损国家财力。材料反映了汉初 ( )
A.强化君权,维护统一
B.民族团结,安定边疆
C.以人为本,以德化民
D.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8.(2023秋 杭州期中)《史记》记载,汉文帝在位23年没有再建宫殿、园林;他还撤销了警卫部队,削减了宫廷所用的马匹。材料反映出汉文帝 ( )
A.鼓励开荒
B.减轻刑罚
C.减免税赋
D.提倡节俭
9.考古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面部表情很严肃,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表情比较柔和、安详。陶俑的面部表情变化可以从侧面印证 ( )
A.汉高祖“无为而治”
B.西汉王朝社会的鼎盛
C.“文景之治”的情形
D.汉朝阶级矛盾的消除
【B 思维进阶】
10.[家国情怀]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D.统治者要适时调整政策以推动生产力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摘编自《中国全史》
材料二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 景帝纪》
材料三 《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60多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除了像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在60多年中竟不寻常地没有遭受重大动乱。人民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的仓廪充实。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串钱的缗断散,粮仓的粮食溢出,在风雨中任其霉烂。……在这种丰饶稳定的总形势下,促使犯罪的因素很少。
——摘编自《剑桥中国史》
(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是什么。(1分)文帝、景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不能照抄原文,2分)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建立60多年会如此繁荣和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1分)这一繁荣局面后世称为什么 (1分)
(3)上述材料对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2分)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了解“楚汉之争”以及西汉的建立,研读史料,分析西汉初期的形势(时空观念)
2.阅读教材,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与评价(历史解释)
3.认识到休养生息政策适应了汉初社会发展的要求,理解“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家国情怀)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1.楚汉之争
(1)双方: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2)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3)结果:刘邦与项羽在垓下进行决战,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4)原因: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2.右侧人物是西汉的建立者,他是谁 他在何时建立了西汉 定都在哪里
(1)人物:刘邦,即汉高祖。
(2)时间:公元前202年。
(3)都城:长安。
史料实证
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研读史料,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处于怎样的状况 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由此可知,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1)状况:百姓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2)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3)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2.研读右栏史料,分析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结合教材回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措施和作用。
(1)原因:汉初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
(2)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3)措施和作用:
措施 作用
增加农业劳动力 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 西汉经济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稳定民心 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稳定边疆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思维指引 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
史料实证
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汉高祖认为言之有理,让陆贾专门著书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
——摘自《中国历史》
七上·P66相关史事
历史解释
休养生息
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生息:人口繁殖。
三、“文景之治”
研读史料,分析汉文帝与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与他们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例举这一盛世局面的表现。
1.局面: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2.措施: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2)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还下令免去田租。灾荒之年,积极赈济灾民,保障民众温饱。
(3)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3.表现:
手工业 纺织技术水平高超,种类繁多。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商业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
城市 长安城布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
史料实证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2023年2月13日,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任务驱动 1】——农具革新
材料一
(1)说出图一工具的制作方法。材料一表明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方法:打制。原因:生产工具进步。
【任务驱动 2】——农业工程
材料二
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将水输送到低处。 利用水位差,通过鱼嘴实现“四六分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实现“水旱从人”。
(2)根据材料二,归纳都江堰的修建特点并说明都江堰被称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的原因。
答:特点:利用地形因地制宜,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各功能相互依存。原因:都江堰2200多年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在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
【任务驱动 3】——农业政策
材料三 儒家强调民心向背在治国平天下中的重要。这种思想出发点是为了求得统治地位的稳固,但“得民心者得天下”确是古今中外屡试不爽的真理。
——摘编自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四 汉初与民休息之时,为汉文帝所重用的贾谊,提出民为一切之本,为政以此为要为大,应当厚民安民,切戒薄民、害民。
——摘编自施丁《贾谊的“民本”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学派在“民心”问题上的主要主张。
答:主张:以德治国;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文帝是如何实践贾谊的主张。
答:实践:提倡以农为本;减轻赋税和徭役;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材料中“中分天下”的是 (D)
A.炎帝与黄帝
B.商纣王与周武王
C.秦二世与陈胜
D.项羽与刘邦
2.“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写了一个朝代的建立过程。这个朝代的都城位于 (C)
A.咸阳 B.洛阳
C.长安 D.阳城
3.[跨学科·语文](2023秋 天津期中)《三字经》中写道:“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材料中的“高祖”是 (C)
A.张良 B.萧何
C.刘邦 D.项羽
4.《汉书》记载: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臧(物资匮乏),自天子不能具(选不出)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针对这一现象,汉朝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B)
A.保障民生积极赈济灾民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征伐匈奴维护边境安宁
D.向全国军民征集马匹
5.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记载,西汉初年,“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时期,“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这主要得益于汉初的统治者 (D)
A.重视稳定民心
B.加紧对农民的控制
C.提倡勤俭治国
D.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6.[史料实证](汉高祖)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名数指户籍)。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这一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B)
A.提高军队战斗力
B.增加农业劳动力
C.把平民变成奴婢
D.增加政府的收入
7.(2023 长春模拟)汉文帝先后两次将田赋减半,同时不轻易对周边敌对国家用兵,以免耗损国家财力。材料反映了汉初 (D)
A.强化君权,维护统一
B.民族团结,安定边疆
C.以人为本,以德化民
D.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8.(2023秋 杭州期中)《史记》记载,汉文帝在位23年没有再建宫殿、园林;他还撤销了警卫部队,削减了宫廷所用的马匹。材料反映出汉文帝 (D)
A.鼓励开荒
B.减轻刑罚
C.减免税赋
D.提倡节俭
9.考古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面部表情很严肃,汉景帝阳陵中的陶俑表情比较柔和、安详。陶俑的面部表情变化可以从侧面印证 (C)
A.汉高祖“无为而治”
B.西汉王朝社会的鼎盛
C.“文景之治”的情形
D.汉朝阶级矛盾的消除
【B 思维进阶】
10.[家国情怀]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D)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D.统治者要适时调整政策以推动生产力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二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十三年还下诏全免田租。
——摘编自《中国全史》
材料二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 景帝纪》
材料三 《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60多年间,当时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除了像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在60多年中竟不寻常地没有遭受重大动乱。人民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的仓廪充实。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串钱的缗断散,粮仓的粮食溢出,在风雨中任其霉烂。……在这种丰饶稳定的总形势下,促使犯罪的因素很少。
——摘编自《剑桥中国史》
(1)阅读材料一、二,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共同看法是什么。(1分)文帝、景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不能照抄原文,2分)
答:看法:以农为本。措施:文帝:减免田租;景帝:劝课农桑,鼓励人民多种树。(意思相近即可)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建立60多年会如此繁荣和政府实行的哪一政策有关。(1分)这一繁荣局面后世称为什么 (1分)
答: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局面:文景之治。
(3)上述材料对当今社会有何启示 (2分)
答:保持社会稳定;重视发展经济;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等。(答出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