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了解从十六国建立到前秦统一北方的史实,掌握北朝的政权更替,知道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的过程、结果(时空观念)
3.分析图文史料,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史料实证)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淝水之战
1.十六国:历史上把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2.研读《淝水之战示意图》,指出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分别是谁。有何特点 结果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1)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
(2)特点:以少胜多。
(3)结果:东晋胜利。
(4)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思维导引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时空观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完善其“汉化措施”,并指出这次改革的意义。
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措施
迁都 494年,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
史料实证
三、北朝政权更替
依据右侧示意图叙述北朝政权更替的概况,分析北周采取了哪些措施逐渐强大起来,并统一北方。
1.政权更替:北魏后期,在北方设立的六个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定都邺城,后被北齐取代。西魏定都长安,后被北周取代。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2.发展措施:北周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国力逐渐强大。
时空观念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研读教材,分析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史料概括其意义。
1.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思想文化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民族心理 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
2.意义: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刘玉才等
《中国古代文化史》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任务驱动 1】——史料分类
① 刻石文字共二百零一字,刻在洞内西侧石壁经过修整的平面上,书体为汉字隶书,记载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祖。
②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1)按照表现类型,对以上史料进行分类。尝试提取三组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
答:分类:①实物史料  ②文献史料 ③图像史料
信息:①鲜卑族使用汉字隶书;北魏统治者模仿中原汉族的官制。
②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各民族相互影响。
【任务驱动2】——史料研读
材料一 (鲜卑族)每以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张泽咸等《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2)北魏作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其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回答北魏统治者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答:问题:民族矛盾尖锐;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解决: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进行政治、经济改革,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答:推行汉化措施;仿照汉族创建新制;改革具有全面性。
【任务驱动 3】——史学评论
这一民族大交融,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中华文明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荦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魏晋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答: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2023秋·泰安月考)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它却非常短命,迅速地走向败亡,国家四分五裂,进入十六国时期。到4世纪后期才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材料中实现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C)
A.东晋  B.梁  C.前秦  D.魏
2.[跨学科·语文]成语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语的来源与我国古代著名战争有密切的关系。下列成语与相关战争的搭配正确的是 (D)
A.临阵倒戈——长平之战
B.退避三舍——赤壁之战
C.破釜沉舟——官渡之战
D.草木皆兵——淝水之战
3.(2023 临沂模拟)《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C)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4.[史料实证]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措施后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如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它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北魏贵族的日常生活。该壁画可以用来印证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C)
A.改汉姓 B.说汉语
C.穿汉服 D.联汉姻
5.[历史解释](2023 鹤壁模拟)“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这说明 (C)
A.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B.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
C.汉化措施促进民族交融
D.改革冲破了层层阻力
6.[时空观念]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位于北方,历史上称之为北朝。在北朝的五个政权中,大约同时并存的政权是 (D)
A.北魏和东魏 B.东魏和北周
C.西魏和北齐 D.北齐和北周
7.将煮熟的鹿肉切块,蘸着调料浓汁吃,原本是西北少数民族羌族的吃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在北方汉人地区流行开来。该现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 (C)
A.商业贸易繁荣
B.区域经济开发
C.民族交融加强
D.统一国家巩固
【B 思维进阶】
8.(2023秋·唐山期末)孝文帝实行了大规模的汉化政策,包括推广汉语、禁用鲜卑语、推行汉服、改用汉字等。这些政策使得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与交流。以上内容可以充分说明孝文帝改革 (C)
A.通过推行汉化措施进行军队建设
B.利用汉族优秀文化实现北方统一
C.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中华民族发展
D.增进了北方各民族的民族独特性
9.[史料实证](2023 北京模拟)如图为山西大同博物馆馆藏品:北魏彩绘陶牛车。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这说明 (C)
A.北魏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犁牛耕
B.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
C.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D.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对北魏后期洛阳的追述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分)
答:现象:洛阳的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繁华的景象。
原因: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等。
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史学界有不同的评价。
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缺乏民族自豪感,抛弃了本民族的长处,而热衷于学习汉文化的糟粕。他的文治路线,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
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客观上加速了拓跋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汉族、鲜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民族交融,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
教学用书》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4分)
答:认识: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也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贡献。但是,他的改革过于追求汉化,使鲜卑族逐渐失去了本身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导致了民族文化的缺失。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了解从十六国建立到前秦统一北方的史实,掌握北朝的政权更替,知道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2.识读《淝水之战示意图》,了解淝水之战的过程、结果(时空观念)
3.分析图文史料,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史料实证)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淝水之战
1.十六国:历史上把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 ,总称为“十六国”。氐族苻氏建立的 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2.研读《淝水之战示意图》,指出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分别是谁。有何特点 结果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1)交战双方: 和东晋。
(2)特点:以少胜多。
(3)结果:东晋胜利。
(4)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思维导引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时空观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完善其“汉化措施”,并指出这次改革的意义。
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措施
迁都 494年,迁都
推行汉化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
以 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 等
3.意义:促进了 。
史料实证
三、北朝政权更替
依据右侧示意图叙述北朝政权更替的概况,分析北周采取了哪些措施逐渐强大起来,并统一北方。
1.政权更替:北魏后期,在北方设立的六个 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 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定都邺城,后被北齐取代。西魏定都长安,后被北周取代。577年, 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2.发展措施:北周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 人与汉人的交融,国力逐渐强大。
时空观念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研读教材,分析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史料概括其意义。
1.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 沿袭 原有的统治方式
思想文化 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民族心理 日益加强,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
2.意义: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文化和 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刘玉才等
《中国古代文化史》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任务驱动 1】——史料分类
① 刻石文字共二百零一字,刻在洞内西侧石壁经过修整的平面上,书体为汉字隶书,记载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祖。
②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1)按照表现类型,对以上史料进行分类。尝试提取三组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
【任务驱动2】——史料研读
材料一 (鲜卑族)每以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唐]杜佑《通典》
材料二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张泽咸等《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2)北魏作为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其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回答北魏统治者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任务驱动 3】——史学评论
这一民族大交融,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中华文明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荦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魏晋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A 达标自测】
1.(2023秋·泰安月考)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它却非常短命,迅速地走向败亡,国家四分五裂,进入十六国时期。到4世纪后期才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材料中实现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
A.东晋  B.梁  C.前秦  D.魏
2.[跨学科·语文]成语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语的来源与我国古代著名战争有密切的关系。下列成语与相关战争的搭配正确的是 ( )
A.临阵倒戈——长平之战
B.退避三舍——赤壁之战
C.破釜沉舟——官渡之战
D.草木皆兵——淝水之战
3.(2023 临沂模拟)《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程
4.[史料实证]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措施后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如图是敦煌莫高窟壁画,它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北魏贵族的日常生活。该壁画可以用来印证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
A.改汉姓 B.说汉语
C.穿汉服 D.联汉姻
5.[历史解释](2023 鹤壁模拟)“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这说明 ( )
A.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B.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
C.汉化措施促进民族交融
D.改革冲破了层层阻力
6.[时空观念]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位于北方,历史上称之为北朝。在北朝的五个政权中,大约同时并存的政权是 ( )
A.北魏和东魏 B.东魏和北周
C.西魏和北齐 D.北齐和北周
7.将煮熟的鹿肉切块,蘸着调料浓汁吃,原本是西北少数民族羌族的吃法。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在北方汉人地区流行开来。该现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是 ( )
A.商业贸易繁荣
B.区域经济开发
C.民族交融加强
D.统一国家巩固
【B 思维进阶】
8.(2023秋·唐山期末)孝文帝实行了大规模的汉化政策,包括推广汉语、禁用鲜卑语、推行汉服、改用汉字等。这些政策使得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促进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与交流。以上内容可以充分说明孝文帝改革 ( )
A.通过推行汉化措施进行军队建设
B.利用汉族优秀文化实现北方统一
C.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中华民族发展
D.增进了北方各民族的民族独特性
9.[史料实证](2023 北京模拟)如图为山西大同博物馆馆藏品:北魏彩绘陶牛车。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这说明 ( )
A.北魏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犁牛耕
B.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
C.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D.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对北魏后期洛阳的追述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2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分)
材料二 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史学界有不同的评价。
一种观点认为,孝文帝缺乏民族自豪感,抛弃了本民族的长处,而热衷于学习汉文化的糟粕。他的文治路线,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衰亡。
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客观上加速了拓跋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体系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汉族、鲜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民族交融,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
教学用书》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