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秦国的疆域四至
2.过程方法目标:阅读课本、图册和史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秦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分析其原因及影响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国家统一的意义;能根据史料,用一分为二的认识观,辩证的评析秦始皇功与过。
2学情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秦国的商鞅变法,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课讲述了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它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一系列措施,开辟了历史发展的新方向。本课的学习为学好以后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主流趋势以及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打下基础。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秦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难点:评价秦始皇,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秦始皇开创统一大业
情境导入
伴随电视剧《秦始皇》主题曲的音乐,展示一组画卷和歌词,由歌词“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引出秦始皇,本节课的主角
(学 生活 动: 学生认真听歌,找歌词中的关键词)
(设计意图:利用画卷、音乐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感,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28-51内容,完成并识记以下内容:
1.秦王 统治期间,历经十年,先后灭掉东方----- ,在公元前221年 了全国,结束了诸侯国上期------ 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 的----- 的大帝国,定都咸阳。
2.梳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最高统治者称---: ,总览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 --------、----- 、------ ,在地方,废除了分封制,推行----- 。
经济: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为----- 。同时,统一了--- -、---- 、---- 。
交通:大修------ ,拆除所有路障,统一------
法律:颁布大量的---- ,并在全国执行
文化:秦朝把------- 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思想: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李斯的建议,实施了“------- ”
3.在自主学习习中,提出你疑惑的问题。(至少1个)
(学生活动: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填空内容 ; 2、学生质疑,先有学生回答质疑问题,解决不了,探究分析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1、熟悉课文,适应闭卷考试的形式 ;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师生合作,共同研究
(一)、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
问题:
1、秦王扫六合指的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秦国能够如此强大,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最终统一
3、 图中展示秦灭六国过程,指出远交近攻策略
4、展示秦朝的疆域图:请同学说说秦的疆域四至并简单概括秦统一的意义
(学生活动:1、学生回答问题并订正自主学习第一题,后齐读自主学习的第一题。 2、学生分析归纳秦统一原因(不拘于统一答案) 3、请学生上讲台,在图中点一点秦朝的疆域四至点,概括统一的意义 ) (设计意图:每一个问题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考问 题,解决问题)
(二)、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 面对建国后面临诸多问题,秦始皇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
材料:
1.各个地方秩序不稳
2.文字不同,难以交流
3.当地百姓不识圆形方孔钱,他们用的是铲形钱币
4.这里的“三斤”分量与咸阳城内相差甚远
5.一路上堡垒、路障极多,车子走走停停
6.儒家弟子在大肆批判嬴政的统治
合作探究:
秦朝在统一之初,会碰到哪些困难,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用知识结构图来展示) (老师在分析措施和影响时恰当在课件中展示:A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图表示意图;B战国时七国的文字“马”字的不同写法;C焚书坑儒的图片;D战国时七国的货币形状图等材料,加强理解)
材料分析:
《史记》中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的文字描述,请你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1、它指的是发生在什么时代的历史事件
2、这对国家的发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合作探究,归纳知识结构图并把用投影展示一个学生的结果,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建议(政治、法律、文化经济、交通、思想以及各自的影响)
(设计意图:以小组探究的方式突出本课重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千秋功过,谁人评说
材料:
毛泽东:……惜秦王汉武,略输文采……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司马迁: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探讨:
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没有比秦始皇更富有争议性的皇帝了。有些学者视其为一个英雄,而另一些学者则视其为一个罪人。那么你认为呢?(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全面地评价。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推动历史的进步)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发言,没有定势的答案,但要说明理由,找出依据)
(设计意图:既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反馈,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以此突破难点)
三、诗歌朗读总结
诗歌展示: 公元前二二一 , 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 建立中央集权制。 中央丞相和太尉, 御史大夫辅皇帝; 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 统一货币度量衡, 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搞专制, 古代文化受损失。 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大修驰道统车轨. 全国车辆可来回。 西起临洮至辽东,万里长城称奇迹。 秦朝疆域广又大,东到东海西陇西,北从长城到南海,疆域四至勿忘记。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诗歌,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学习巩固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各国“车涂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
A.“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
C.各地官员均用小篆写告示 D.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2.易中天在《帝国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二、非选择题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郭沫若——“书籍被烧残,其实还是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1)李白与郭沫若分别评价了秦始皇的哪一作为?
(2)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学生活动:学生做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学过的知识)
板书设计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1、开拓疆土
2、巩固江山
政治: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
交通:大修驰道,统一车轨
思想: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教后反思
1、 能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大胆的整合,突出重点,有些内容一带而过,或者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 在设计中始终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整个设计中我非常强调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但基于学情,学生能动性不是很强.
3、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任务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能动性,但另一方面还要落实知识点,掌握学习方法。所以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师生合作,共同研究两个环节帮助学生明确本课重点,掌握学习方法,做到学以致用。
4、恰当“留白”加深学生理解。我用课堂练习让学生回顾学习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