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教学设计 (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教学设计 (2)

资源简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本和分析史料,了解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及其影响。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体会汉武帝是我国古代以为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学会评价汉武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的多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事物有较强烈的好奇心,喜欢直观有趣的知识和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初步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尚不健全,又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部分学生对特定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理解不足,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部分学生漠视普通人的生活,认为创造人类历史的只是少数重要历史人物。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历史功绩进行评价。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猜一猜
展示历史连续剧《汉武大帝》的开头片段中的三句话: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问题:请问这个皇帝是谁?(汉武帝)
教师:刘彻,汉朝第七位皇帝。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后人把他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汉武帝,一起来学习新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回到汉朝体会汉武帝的雄才伟略。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简单的文字让学生认识汉武帝,激发学生兴趣,形成感性认识。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完成年代尺:让学生结合课文,在年代尺上相应位置填上相应的人物和事件。
【设计意图】此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汉朝的大致时间和经历的重大事件,有利于对史实的梳理。
活动3【讲授】走进历史——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教师:根据材料和课文内容,思考:武帝即位时,面临哪些问题?
资料一: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故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汉书·诸侯王表》
资料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资料三:在汉文帝时期,国家把“造钱、冶炼、煮盐”等暴利事物下放于民,吴王刘濞因其领地有铜山,可以铸币,又可用海水煮盐,后招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在一起,最终叛乱,国名为“吴”。吴王起兵叛乱时说:“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诸王日夜用之不能尽。”——《汉书》卷三五《荆燕吴传》
资料四: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一、政治:诸侯王势力大,朝廷对各类官员监督不力;
二、经济:币制混乱,民间私铸货币泛滥,盐铁私营;
三、思想:无为而治,百家争鸣,政治思想不统一,法制混乱,百姓无所适从。
【设计意图】论从史出,通过史料还原汉朝当时社会现状,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活动4【活动】探究历史——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和影响
环节一: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历史作用?
要求:5分钟
1.在小组内将各自独立思考的观点进行讨论,并将集中起来的共同观点,集体智慧的结晶交由推荐出来的小组代表。
2.其他小组针对发言可以自由提问。环节二:教师讲授
『政治篇』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请学生阅读材料和书本上内容,思考:
1、汉朝初期实行什么制度?
2、主父偃认为这种制度有什么消极影响?
3、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什么建议?有什么作用?
4、除此之外,汉武帝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大一统?『经济篇』
资料一:在汉文帝时期,国家把“造钱、冶炼、煮盐”等暴利事物下放于民,吴王刘濞因其领地有铜山,可以铸币,又可用海水煮盐,后招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在一起,最终叛乱,国名为“吴”。吴王起兵叛乱时说:“寡人金钱在天下者往往而有,……诸王日夜用之不能尽。”
——《汉书》卷三五《荆燕吴传》
材料说明地方可以“造钱、冶铁、煮盐”的经济政策和地方叛乱之间有什么关系?
资料二:贾谊谏曰:…这样就会导致市场混乱,货币大乱。人民日后不务农、织布,而去采铜造钱,放弃粮食、衣物而去冶炼,就会导致假币、烂币暴增,而五谷杂粮且减少。
贾谊认为货币私铸的危害是什么?『思想篇』
一、“罢黜百家”,思想上实行大一统。
活动:你来做决策:
问题1:假如你是当时的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你会采取什么措施?
问题2: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学者,对此你有何良策?
资料:
儒家: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道家: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百姓无拘无束,可以对皇帝说三道四。
法家: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法家、道家、儒家等的政治主张,导出其中一位叫董仲舒的学者提出的“罢黜百家”。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也。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1.董仲舒认为“处于上位的国君不能持统一的标准,法律制度多次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他的主张是什么?
3.这一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问题1:为了推行儒学思想,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1)在长安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太学,优秀的学生经考核后可以直接做官。
(2)在地方设立官学,以培养后备官员。
资料:“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问题2:鼓励和传播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会产生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汉朝兴,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关隘开,富商巨贾,纵横天下。
——《史记》
教师总结:经过汉武帝一系列的措施,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权力集中,思想文化趋于一统,疆域空前辽阔。(出示“西汉疆域图”)【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运用大量史料,论从史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活动5【活动】品味历史——评价汉武帝
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 ---《汉书》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 ---司马光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 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司马光
探究:我们该如何评价汉武帝?
教师点拨: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遵循基于史实,实事求是。要多个角度,全面分析;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要顺应潮流,立足发展的方法。
学生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对比认识汉武帝,论从史出客观的评价汉武帝。
活动6【活动】以史为鉴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汉朝的统一使我们感悟到:
汉朝的强盛启迪使我们要:
汉朝的灭亡告诉我们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