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课标解读
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2-2-3 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趋势。
解读:从课标中的几个行为动词可以看出本课不光要让学生知道历史,更重要的是能讲历史,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2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承接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的内容,描述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局面。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赤壁之战则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课文勾勒了东汉的结束,三国的相继建立与灭亡,以及西晋的建立与灭亡的历史发展线索。
3教材结构分析
(1)三国鼎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西晋的统一:西晋建立、西晋灭亡。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出现的背景、形成过程及结果;掌握历史事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西晋建立与灭亡;历史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司马懿、司马炎;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客观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对自己人生的启迪。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初步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评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6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导入新课:(问题导入)
播放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教师提问:“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该名著是否真实还原了历史呢?”
设计意图:学生大都对这部作品比较熟悉,让他们讲讲自己的阅读所得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认识历史小说并不代表真正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也做好了铺垫。
活动2【讲授】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新课教授:
一、军阀割据
幻灯片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
(1)东汉末年的形势如何?
(2)在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实力最强?分别盘踞在哪里?
设计意图:利用地图让学生进行分析,认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这样一番乱象,并由此看到曹操和袁绍两大军事力量之间必然要进行一场改变各自命运的战争。
二、官渡之战
1、展示官渡之战形势图,辅以表格,指导学生结合书本内容讲出此次战争的概况。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经过(经过可让学生凭借自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在课堂上跟大家分享)
结果
战争特点
作用
2、结合书本可用资料,让学生分析曹操为什么能打败实力较自己强大的袁绍?
(学生也可自己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体现历史教学“以史导论”“论从史出”,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展示他们的风采。
三、赤壁之战
1、展示曹操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向学生提出问题:“官渡之战后,曹操有什么抱负?”
设计意图:在官渡之战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了此战的作用,对曹操之后意图统一全国就理所当然。
2、展示《官渡之战后形势图》,教师对形势图进行简单的介绍。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接下来曹操要面对的敌人大致有个了解,关于孙权、刘备在这里可有学生介绍)
3、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辅以表格,指导学生结合书本内容讲出此次战争的概况。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经过(经过可让学生凭借自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在课堂上跟大家分享)
结果
战争特点
作用
4、经历官渡之战大胜之后,曹操为何会在赤壁之战中大败?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场战役的了解尝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曹操这位历史人物说说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结合两场重要的战役,曹操这个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一些特点学生也已大致了解,评价历史人物时能注意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培养他们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三国鼎立
1、先让学生说说赤壁之战后的形势如何?尤其是曹操、孙权和刘备的实力状况,为之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做好铺垫。
2、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教师讲述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情况。并让学生结合书本讲讲鼎立时期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基本情况即可。(指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和外国势力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的探究,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的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五、西晋兴亡
1、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三国的了解,说说“三国末期各国的状况?”过渡到西晋的统一。
2、结合书本,教师介绍西晋统一的背景、过程、时间及灭亡。‘
六、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
1、归纳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采用歌谣小结。
20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208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末年司马继专权,短暂西晋终一统。
(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短暂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利用课件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形成系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本课内容,便于记忆基础知识;启发学生探索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紧扣目标,落实基础,形成能力。
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见课件)
活动3【练习】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课堂练习】
(2014)1.把下列重要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官渡之战 ②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③司马炎建立西晋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2014)2.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曹操能取胜的原因有( )
①曹操善于用人 ②曹操兵多将广 ③曹操奇袭袁绍,火烧粮草 ④袁军不习水战
A.②③ B .①④ C.①② D.①③
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对哪一历史时期时代特征的简要概括 ( )
A.夏商 B .两汉 C.三国两晋南北朝 D.隋唐
4.下列事件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 )
①官渡之战 ②卫温到达夷洲 ③赤壁之战 ④刘备称帝
A.②③ B .② C.②③④ D.①③
5.下列关于三国时期发展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②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③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④七擒孟获是蜀国注重民族的关系的表现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为“鼎”,一般来说,“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请完成下列有关“三国鼎立”的几个问题。
(1)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哪次战役?请你说出此次战役的交战双方和结果。
(2)请结合书本图4-3 三国鼎立形势图,用简单的图表归纳三国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活动4【作业】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巩固练习】
(2014)1.某同学在学《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时做了如下笔记。有误的是 ( )
A.东汉末年,起义不断,豪强割据 B.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C.三国的统治者都十分注意发展生产 D.西晋最后消灭蜀国,统一全国
2.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3.“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是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中的一段话,文中“江东”指的是 ( )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晋国
4.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①③
5.官渡之战是三国历史上一场重要战役,官渡之战的性质是 ( )
A.军事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 B .农民起义军反抗封建王朝的战争 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6.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下列哪个王朝与西晋的“骤起骤灭”最为相似 ( )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秦朝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