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教学目标(一)学教目标:课程标准2-3-8例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朝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学习目标根据八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知识和对中国近代史较浓厚的兴趣学情,本课依据课标制定以下学习目标。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理解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测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清朝前期与历代盛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运用各种手段,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从马戛尔尼的角度,运用多种资料,分析清朝前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尝试比较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客观评价由此带来的影响。本课制定学习目标,力图使本课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和课堂的活动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兴趣和层层的悬念把本课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本课是以“综合性学习”主动问答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师提供情景和史料,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资料的前提下提出疑问,并在老师提供新的史料的辅助下来探究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这是引导学生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2重点难点学教重点与难点重点:盛世下隐藏的危机难点:盛世下隐藏的危机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综合探究五 探讨乾隆盛世为危机(一)课题导入,引发质疑关注社会,探索历史。今天我们如何认识历史,借助哪些资料来认识历史。学生回答:图片、视频、历史文献……下面请同学针对本节课的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思考并进行同桌交流。学生提出问题:乾隆盛世是一个怎么样的盛世?乾隆盛世有着哪些方面的危机?危机对清朝产生怎么样的影响?为什么会潜藏着这样的危机?马戛尔尼为什么使华,2个国家距离太远了?。。。。。。评价:你们的问题很深刻,颇为政治家的风范。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思维很活跃。我们一节课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老师把问题归纳如下:盛世表现,盛世危机,危机原因。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去解决这些疑问。设疑为标,分层探究,逐层解决首先请大家看一段历史文献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烂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么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都完了。船将不会立刻沉没,但它将永远不能修复。这几句话是谁说的?他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预言?下面请同学针对这一张历史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马戛尔尼图,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思考并进行同桌交流。学生提出问题:①为什么英国会选择中国?(访华的目的又是什么?)②此时的英国强大吗?....针对这些问题,其他同学能不能给出答案?学生1回答: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名,实际上想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以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你看书很认真,很快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学生2回答:一个是第一次爆发工业革命的国家,一个是最杰出的文明古国。...《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的影响。...英国想会会中国人评价:这几位同学回答的真好,他们能将不同历史事件之间联系起来并加以分析。从课本上,我们了解到马戛尔尼时带着一些礼物过来的。请大家看一组图片。请从中找出“马戛尔尼使华时带来的礼物”学生回答:地球仪,战舰模型,越野炮.....请同学们再观察,他带的礼物和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丝绸,玉器,瓷器等)有何不同之处?学生回答:他的礼物都要用机器生产,而中国的东西却要手工制作。由此,你有何感想?学生回答:英国在工业化方面已经超过了中国!那他带这些礼物有什么用意呢?学生回答:向中国显示西方文明的先进,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以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为什么是封闭的大门?学生回答: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从访华的目的中我们看出了英国经济的经济很开放,商品紧急也很发达(设计意图:讲述马戛尔尼使华过程中借中英两国之间的礼品等细节上的对比凸显两者的差异,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知一味守护农耕文明的清帝国如何与西方列强在力量对比上发生逆转,最终深陷危机)展示“两个世界的撞击”(学生阅读2个人的话对)乾隆: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马戛尔尼: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英国人造成巨大损失的,那么只需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岸战队。然而令马戛尔尼失望的是他见到我们的乾隆皇帝后,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为什么?学生回答:乾隆皇帝拒绝了他的一切要求为什么?他拒绝的对吗?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得出以下结论:拒绝英使的领土要求,在抵制西方殖民侵略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拒绝改善贸易的要求,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扩大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前进的历史机遇。(设计意图:在组织学生探讨英国使者的对话要求时,教师可设计用现代人的视角,从乾隆当时立场,从历史发展的事实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历史的辩证的分析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观察事物的眼界,掌握运用综合知识的方法,获得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面对乾隆皇帝的偏见,马戛尔尼为什么能傲慢的做出了回答。他们的底气又来自于哪里?我们来一一了解。展示表格(中国历代盛世之际的人口、疆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疆域(平方公里)经济发展水平GDP占世界比重汉6000万左右,占当时世界的33%630万18%唐8000-9000万1251万26%宋1.12亿280万(北宋)200万(南宋)60%明2亿左右1200万万历时:90%崇祯时:40%清突破3亿大关(乾隆时期)1300万33%(18世纪末世界第一)你们从中能获取什么信息?除此之外乾隆盛世还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中国人口在增加,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军事实力也曾经比较强大,文化繁荣等等。同学们很会分析数据,很善于从数据的变化之中获取信息。并能够结合教材所给的材料加以分析和归纳。历朝历代的盛世都是皇帝本身创造的吗?学生回答:不是,是广大的人们群众一起创造的。所以你们一定要记住,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但是为什么在大西洋岛国英国,一个人口只有2千万的国家要对人口众多国家会如此傲慢?他有什么资本去狂妄?也许有人认为口出狂言而已,但是50年后的事情却真的应验了马戛尔尼的话。(三)引入史料,再设疑问,深入探究请看这两组令人膛目结舌的数字。材料一: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材料二:据《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业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根本没有生产剩余。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十分普遍。——《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序言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以后提问:为什么中国拥有80军人,占天时地利人和,拥有很多优势,却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学生思考,教师出示材料。乾隆帝(1711--1799)说:“国家大事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是我大清朝的家法。自从祖父(康熙帝)、父亲(雍正帝)以来,关于用人和听取意见等一切事情,决定权从没有交给别人。就是左右亲信大臣,也不能到达随意操纵人的生死荣辱的地步。”《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停止法律的实施或废除法律;未经议会准许,国王不得随意征税;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建立常备军;议员在会议内有言论自由;议会应定期召开。-----------英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请同学们依据以上五则材料说说中国和英国有哪些方面的差距?学生回答,材料一说明中国的武器与英国相比比较落后;材料二说明中国人思想封建落后;材料三说明中国统治者目光短浅;材料四说明中国海上交通落后。材料五说明中国的君主专制达到巅峰。评价:我们的同学很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武器装备落后,思想迷信,对事情不了解,无知,交通落后、科技落后、君主专制达到巅峰,这就是当时的清政府。再看,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在1794年的狂妄语句: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我们造成重大损失,那么只需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马戛尔尼通过他对当时大清帝国了解,甚至对大清帝国发动战争的野心早已在虚幻的盛世天朝中埋下。请结合教材完成中英两国的对比探究单中国英国政府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科技水平落后先进经济状况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思想文化禁锢思想、文化专制追求自由、民主、平等、文化繁荣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扩大海外贸易军事力量装备落后船坚炮利,战斗力强综合国力日趋衰落世界强国评价:你的历史基础知识很扎实。从以上材料我们知道了当时的中国在多方面落后于英国。但是当时的乾隆皇帝为什么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呢?学生回答:固步自封,盲目自大设计意图:将亚欧东西两端的两类不同的国家,两种不同的文明连接在一起,做对比分析,把清末中国深陷列强欺凌的深重灾难与乾隆盛世背后的种种隐患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纵横脉络,用联系的观点串联知识探究单的制作,在帮助学生理解马戛尔尼的结论,同时,也为后面学史的内容作铺垫。(四)理性分析,释解疑团,情感升华作为清朝鼎盛时期的君主,乾隆皇帝遭遇了一个变革的时代。变革中的世界日新月异,这是骄傲的乾隆皇帝不想看到、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乾隆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祖先打拼下来的江山,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一个君王所能享受到的所有尊荣。不过,坐享其成的乾隆,还是“兢兢业业”地开创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乾隆时代。乾隆时代,不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在对外关系上,都达到了顶峰。乾隆作为这泱泱大国的唯一主宰,亲手将这一切变成了现实,但同时也亲手结束了这一切。繁华过后,清王朝的隐患终于浮出水面。乾隆---这位掌控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的老船长,幸运的躲过了战争,但是他的子孙却没有那么幸运。嘉庆时,这艘战舰开始漏水了,道光站在甲板上时已摇摇欲坠......到宣统时,这艘战舰终于沉没了。此处老师还有提醒大家,清朝的由盛转衰并不是乾隆一个人的问题,最关键的还是清朝本身的制度已经落后了。历史不能改变,但是教训我们一定要吸取。作为今天的中国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你将如何做何准备?学生回答:努力学习,不断创新。长大后让我们国家通过改革,通过对外开放,学习先进的技术,让我们的国家再次屹立于世界之巅。早日实现中国梦。......评价:你是一位很有爱国心的人,你让老师明白了什么事“少年强,则中国强”,老师从你那看到了“民族希望”力量。我们的课堂时间很有限,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关于中国清朝末年的具体史实,老师推荐你们看几本书,如佩雷菲特的《停滞的帝国》和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希望大家有更多的收获。三、课后反思(一)成功之处本课依据课标和学情,创造性地选取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史料,层层引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再提供史料,让学生解决自己的疑问,层层递进,让学生品尝到了探究的乐趣。本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凸显学生的主体,让学生自己确定本课的目标。同时,还引导学生依据史料进行探究,能够说出近代中国在工业文明的大潮中逐渐落伍的原因。本课的情感教育也十分的到位,在课堂结束中选取了一组中国蒙受屈辱的文字,学生自然而然的萌发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说出了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心声。(二)败笔之处老师在上下内容之间的承转不太自然,语言表达没有起到很好的表达情感的作用。(三)再教设计本课容量还比较大,可以再进行一些删减,让学生具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四、组员点评1.评学教目标本课依据学情和课程标准确定了三个学教目标,我们认为这样的设计十分得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新课改理念。2.评学生学生是本课最大的受益者,这节课学生不但回答问题,而且还自主提出问题,吴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策略,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本课中,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回答问题的面较广。3.评教师总体来讲,上课老师的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都相当不错。本课最大亮点是设计巧妙,学生主体凸显,体现社会学科的人文性、开放性等特色。但是,本课也有不足之处,如老师的语言不够精炼、不够优美,本课讲述的内容过于细致,有可能让人无法来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