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理解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义。(2)了解清朝统治者采取闭关政策的原因,客观评价由此带来的影响。(3)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清朝前期与历代盛世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4)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正确认识工业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机”,从多方面探寻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5)尝试运用多种资源,从马戛尔尼的角度,运用多种资料,分析清朝前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尝试比较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在各方面的差异。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学会用多种资料,从不同角度,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社会现象的异同,培养学生阅读、综合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思想和全球史观看待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启发学生为祖国的发展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2学情分析1 、学生认知特征、学科特质本课面向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各种形式的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此外,他们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也已经获得一定发展,这为史料分析、综合探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的思维多停留于表面事物,透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现历史逻辑与本质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质,概括为16个字“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对于初中的孩子,历史课堂应该有生动的历史细节,有逻辑的历史故事,最后在给学生有意味的历史思考。2、已有知识、学习方法通过第五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高度膨胀的皇权以及与西方文明对比下的中华文明所潜伏的危机。通过八上的学习,学生已掌握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阅读史料、史料分析、提取关键信息、以史导论、史论结合,综合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等。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史料,从不同角度,分析“乾隆盛世”背后的各种危机。教学难点:透过马戛尔尼的视角,利用史料,从多方面分析探讨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新设计导入:他是谁?他出现在书本哪一页?(p27)他是哪里人 (英国)他的身份是什么?(外交官)他什么时候出访中国?(1792年)1792年的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乾隆盛世)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西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大事件曾经轰动欧洲,成为当时的全球热点。时至今日,这个事件对我们研究当时的中国以及当今中国的发展仍有重大影响。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马戛尔尼使华的前后来看看乾隆时期的中国。讲授新课:马戛尔尼使华前1、中国谜:师:马戛尔尼使华前读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书籍,书中是这样描绘中国的: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统治者“充满了仁慈” ,老百姓则诚实而礼貌。(由学生齐读)师:在当时欧洲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聪明、礼貌、仁慈、诚实)师:除了老师给大家提供的史料外,同学们可否自己从书本上找找乾隆时期中国的发展状况,最好用相应的史料来佐证。揭示农耕文明的繁盛师:总而言之:我们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世界大国,大清帝国)师:面对一个这样的大帝国,马戛尔尼会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态来到中国?(崇拜、期待)师:他是一个中国谜,一辈子最向往的事就是去中国。马戛尔尼作为一个资深的外交官,去过很多国家,他来中国时,已经59岁了,这个年纪本应该是要退休,安享晚年生活。但当乔治三世派他去中国时,他欣然接受。2、英国大使师:中国,是一个大帝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马戛尔尼和他的国家都做了精心准备。(1)精密准备——文书:解读文书。(使节、贸易)A英国的意图是什么?(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以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友好往来)(18世纪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广州一口通商不能满足其对华贸易的需要。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其目的是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取消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打开中国门户,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也是为了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估计中国的实力,为英国资产阶级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2)精密准备——礼单:师:他准备了哪些礼品呢?生:天体运行仪、地球仪、先进的枪炮、望远镜、秒表、钢铁制品等;师:英使团共带来礼品590多件,都是当时英国的精品。追问:这些礼品在中国有吗?中国制造的出来吗?B大使的用意是什么?(显示英国的工业科技成就,展示英国的强大;友好往来;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以使乾隆帝同意打开国门,与英国通商。)(3)精密准备使团成员(正使:乔治·马戛尔尼(马戛尔尼伯爵),是一位有经验的外交官和殖民主义的老手副使:乔治·斯当东(斯当东从男爵),是马戛尔尼的挚友,有从事殖民外交的丰富经验。斯当东的十三岁儿子托马斯·斯当东也跟随使团前往中国 。中国传教士:李神父、周神父、安神父与王神父。船长普罗克托(Proctor)和翻译,“船内有跟役、水手四十人 。使团其他成员也都是各种专家,其中有哲学家、医生、机械专家、画家、制图家、植物学家、航海家以及有经验的军官。此外,还有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和大量军事人员 。船上疾病的流行导致不少人中途丧命,尸体不得不沉入大海) 。问:英国还有什么长远计划?师:真实的了解中国,探听中国的真实情况,衡量中国的实力,收集中国的情报,评估中国的实力,为英国的下一步计划提供依据。探听中国的虚实。问:C梳理马戛尔尼使华的各种目的过渡:马戛尔尼带了这么多目的来,他们的目的能实现吗?(不能)。你们那么肯定吗?不要太早下结论哦。我们继续往下看,会发生怎样的故事。马戛尔尼经历了9个多月的海上航线,终于来到了他这辈子最想去的地方——大清帝国。可是来接见他的清朝官员却马戛尔尼使华中1、礼仪之争呈现文字:马戛尔尼被称为英吉利“贡使”,他带来的礼品被称作“贡品”。问:礼品和贡品有何区别?(按照马戛尔尼的想法,英国与大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权国家,不存在朝贡的关系,而且这次出使的名义也是祝寿。但是大清的官员们信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儒家观点,所以除了进贡之外,原本就不存在平等的国家关系。很明显,天下都是乾隆皇帝的,没有谁可以跟皇帝平起平坐,即使是英国国王亲自来华也是一样。这让马戛尔尼很为难,为了这次出使的成功,英国政府已经准备很久了,如果不按照清朝官员的安排,那么很有可能为了这样的一件小事而功败垂成,但是顺从这种安排的话,又似乎让英国的尊严受到了影响。他没有办法,他选择假装看不见,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 。)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具有一种怎样的心态啊?(天朝上邦。自认为是全世界的“天朝”,而英国不过是藩属般的小国。乾隆时期,清政府对当时欧洲各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进步茫然不知,把西方各国仍然视为“海夷”。他们不假思索地称马戛尔尼为“贡使”,称他们带来的礼品为“贡品”,要求他们遵从中国礼制。)(思想:封闭落后)问:马戛尔尼听了这样的称呼,会有怎样的感受?(受屈辱)师:清朝的官员在带领马戛尔尼去觐见乾隆帝的时候,又跟他说,你在我们大清帝国,见到皇帝是要行一个礼的?(三跪九叩礼)师:马戛尔尼有没有这样做呢?(没有)问:他最后行的是什么礼?(单膝跪地)呈现图追问:为什么他行这个礼?(文化差异)师:其实图上单膝跪地的不是马戛尔尼,是小斯当东,他在效仿马戛尔尼的行礼方式向乾隆帝行礼。因为他会讲中文,让乾隆帝龙颜大悦,于是把他召了过去,并解下自己身上的一只黄色荷包,赐给了小斯当东。小斯当东用中文感谢了乾隆。师:现在请问同学们,在马戛尔尼与乾隆的会面中,出现了多次的礼仪冲突,A在“争”的背后可以折射出我们哪些国情?(思想、政治)如果学生答不出政治方面的,可以引导图说历史,两个礼节的差异。(中西方两国君主地位有何不同)2.利害之辩过渡:向乾隆帝行完礼之后,马戛尔尼递上了早已准备好的文书。呈现文书内容问:乾隆帝看到这份文书后,什么态度?(他对各项要求逐条加以驳斥,完全拒绝)师:我们选取文书中两个具体的要求,假设你是当时的乾隆帝,你是如何来驳斥马戛尔尼的?追问:你可不可以模仿当时乾隆帝的口气,把他的态度说出来?师:从刚才同学的口气和态度中,我们听出来当时乾隆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思想:盲目自大)B.“辩”的思想折射出清朝怎样的国策?(外交:闭关锁国)我们说历史不可能重演,但是历史可以以古鉴今。C.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于马戛尔尼的要求,你会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显而易见,这些要求一部分是属于希望改善贸易关系的正常要求,一部分则具有殖民主义侵略性,如割让岛屿一事,清政府决不能接受。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理应认真研究和区别对待。有的可以接受,有的应当拒绝,有的经过谈判,加以修改。即便拒绝英国的大部分要求,只要把谈判继续下去,也能够相互增进了解,缓和矛盾冲突,于中国有益无损。可是清政府却简单地一概拒绝,将英国的六项要求全部斥为“非分干求”,断然关闭了谈判的大门)2、利害之辩过渡:乾隆帝观看了英国使团送来的礼物,在众多礼品中,乾隆对哪个礼品尤其感兴趣?D.乾隆帝是如何评价英国“重器”的?追问:乾隆帝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思想:盲目自大、自信、愚昧无知、封闭落后)师:由于福康安的显赫地位,马戛尔尼想获得他的好感,于是邀请他观看英国使团警卫准备已久的操练,但被福康安拒绝了,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希罕。马戛尔尼在当天的笔记里记道:“真蠢!他一生中从未见过连发枪,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引爆的枪。”E.试想:马戛尔尼可能会怎样看乾隆帝和清朝?3、陆上返国过渡:至此为止,马戛尔尼的目的实现了吗?马戛尔尼在没有举行谈判、没有完成使命的情况下,于1794年1月自广州回国。马戛尔尼一行从北京出发,由军机大臣松筠伴送,沿运河南下,几乎纵穿中国腹地,到达广州。呈现图片——中西对比——G透视中西差异设问:一路上他看到了很多景象。请同学们说说看,他看到了什么?(图说历史)马戛尔尼使华后1、帝国印象师:马戛尔尼回国后,向国王和议会呈送了一份使华报告,设想一下,他会从哪些方面来写他的报告?师:现在假设你就是马戛尔尼,请你帮他完成他的报告。2、狂妄预言屈辱的岁月师:当时在英国议会上,支持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人,你知道是谁吗?课后探究当今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人民应该如何应对来自世界的挑战?作业布置:作业本相关练习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基于学科特质的课堂教学微改革”的主题下的一堂课堂设计。在设计的时候希望突出历史的味道,给学生讲一个生动的故事,有具体的历史细节,然后给他们有意味的思考,这个目标在课堂实践中得到了实现。但是本次主题的还有一个核心要素是要以学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导性,但是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体现的不明显。学生的活动设计偏少,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活动策划,没有全部调动起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这个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要避免,还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上进行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发挥出学生的主导性,真正体现学为中心。本课定位为探究课,但是探究的味道似乎不浓。对于课型要把握好,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本课在教学过程中,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学生课堂生成的东西,有些和预设不一样的环节,应该及时作出应变。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设问的明确性。然后对学生的回答应该做及时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多样。课堂应该是灵动的,幽默的,学生容易接受的。用一种学生容易理解的方法讲历史,为学生树立全球史观和心灵历史。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停的训练,多听课,多请教,争取多多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