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防止上当受骗》心理健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对诈骗行为的警惕性和敏感性,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石,而防范诈骗是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和谐的必要举措。(二)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常见诈骗手段的类型、特点和运作方式,如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街头诈骗等。2. 掌握识别诈骗行为的关键方法和技巧,如核实信息来源、分析利益诱惑、观察对方言行举止等,并学会在遭遇诈骗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及时报警、保留证据、寻求帮助等。(三)核心素养目标1.信息辨析素养:培养学生对各类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准确辨析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识别出诈骗信息,避免陷入骗局。2.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在面对诈骗诱惑或疑似诈骗情境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克服恐惧、贪婪、轻信等不良情绪的干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3.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在遭遇诈骗事件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迅速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积极采取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危害。4.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对诈骗现象的深入了解和防范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和安全防范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诈骗行为的多样性和危害性,提高对诈骗的防范意识。2. 详细介绍常见诈骗手段的特征和识别方法,使学生能够准确辨别各类诈骗行为。(二)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防范方法,有效识别和抵御各种隐蔽性强、变化多端的诈骗手段。2. 培养学生在面对诈骗时不仅能够保护自己,还能积极提醒和帮助他人避免上当受骗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四、教学准备1. 收集大量与各类诈骗案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网络诈骗中虚假购物网站的页面截图、电信诈骗的通话录音、街头诈骗的监控视频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2. 准备一些写有不同诈骗场景和应对措施的卡片,用于课堂互动游戏环节。3. 准备纸张、笔等文具,以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书写环节使用。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5 分钟)播放一段引人深思的视频,视频内容展示多个不同类型诈骗案件的片段,包括大学生陷入网络刷单骗局导致钱财受损、老人被电话诈骗骗走养老钱后悲痛欲绝、市民在街头遭遇假和尚诈骗等场景。播放完毕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看了一段令人震惊的视频,大家在视频里都看到了哪些诈骗场景呀?”(引导学生回忆视频内容)“看到这些受害者的遭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是不是觉得诈骗行为非常可恶,而且很容易让人陷入困境?”(引导学生感受诈骗的危害性)“你们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有没有听说过类似的上当受骗经历呢?”(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受害者的表情、神态以及诈骗者的手段等细节,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诈骗现象的关注和思考。2. 讲授新课(35 分钟)(1)诈骗的“陷阱”大观园(15 分钟)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教师讲解:“同学们,我们看到视频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诈骗手段,这就像一个充满危险的陷阱大观园,稍有不慎就可能掉进去。”教师展示一些常见诈骗场景的图片,如网络诈骗中的虚假中奖信息、电信诈骗中的冒充公检法诈骗、街头诈骗中的换钱骗局等,边展示边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你们能说一说这里展示的是哪种诈骗形式吗?”(考查学生对常见诈骗形式的认知)“那你们知道这些诈骗形式都有什么特点吗?比如它们是怎么骗到人的?”(引导学生分析常见诈骗形式的特点)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对某种诈骗形式的了解,例如:一位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网络刷单诈骗是先以小额返利吸引人们参与,然后逐渐诱导人们投入大额资金;另一位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冒充公检法诈骗是利用人们对法律机关的敬畏心理,编造各种罪名来吓唬受害者,使其转账汇款。教师总结:常见的诈骗形式有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街头诈骗等。网络诈骗包括虚假购物、网络刷单、网络交友诈骗等,其特点是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通过虚假信息诱骗受害者;电信诈骗如冒充公检法、冒充客服退款、猜猜我是谁等,主要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诈骗,往往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街头诈骗像掉包计、假乞讨、假中奖等,多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贪心或疏忽大意实施诈骗。(2)诈骗得逞的“钥匙”(15 分钟)教师讲述一个小故事:小张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兼职打字员的信息,信息中承诺每万字可获得高额报酬,而且无需任何押金。小张心动不已,按照对方要求提供了个人信息并开始“工作”。然而,当他完成了一定工作量后,却发现无法联系到对方,之前说好的报酬也没有了踪影。教师提问:“同学们,听了小张的故事,你们觉得小张为什么会被骗呢?”(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诈骗得逞的原因)“那你们在自己听说过的诈骗案例中,有没有发现类似诈骗者利用受害者某些心理或行为漏洞得逞的情况呢?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诈骗得逞原因的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经验,讨论诈骗得逞的常见原因。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适时引导,如:“你们小组说诈骗得逞是因为受害者贪图小便宜,这很不错呀,那除了贪图小便宜,还有什么其他原因能让诈骗者有机可乘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阐述诈骗得逞的原因,如缺乏警惕性、轻易相信陌生人、个人信息泄露、急于求成等。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再次强调诈骗得逞的原因:诈骗者之所以能够得逞,往往是利用了受害者贪图小便宜、缺乏警惕性、轻易相信陌生人、个人信息泄露、急于求成等心理或行为漏洞。因此,我们要想防止上当受骗,就必须克服这些弱点,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3)课堂小结(3 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首先了解了诈骗的多种形式,像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街头诈骗等及其特点,然后通过故事和小组讨论,明白了诈骗得逞的常见原因。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了解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那你们回家后打算怎么做呢?是准备和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防诈骗知识,还是会更加留意身边可能存在的诈骗风险呢?”(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向家人和朋友宣传防诈骗知识,共同提高防范意识。(4)布置作业(2 分钟)要求学生回家后,和家人一起讨论并记录下至少三种常见诈骗手段的特点和防范方法。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打算和家人怎么讨论呢?是一个一个地说,还是可以互相提问来加深印象呢?”(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方式)“那你们准备用什么方式记录呢?是写在本子上,还是制作成简单的手抄报呢?”(引导学生思考记录方式)第二课时1. 导入新课(5 分钟)对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进行简单回顾,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布置了回家和家人一起讨论并记录常见诈骗手段特点和防范方法的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吗?”(了解作业完成情况)“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回家完成作业的经历和感受呢?比如和家人讨论时有没有新的发现,记录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等。”(邀请学生分享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学生的分享,引出本节课要继续探讨的话题——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识别和应对诈骗行为。2. 讲授新课(35 分钟)(1)火眼金睛识诈骗(15 分钟)展示一些疑似诈骗场景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如收到的不明来源的中奖短信截图、接到的自称银行客服要求转账的电话录音、在街头遇到的陌生人推销高价保健品的视频等。教师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些图片或视频,你们能判断出它们是否属于诈骗行为吗?如果是,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那你们在判断的时候,有没有一些关键的方法或技巧可以分享呢?”(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判断方法)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判断思路,例如:一位学生可能会说看到中奖短信要求先缴纳手续费就是诈骗,因为正规中奖不会让先交钱;另一位学生可能会讲接到自称客服的电话,如果对方不能准确说出自己的购物信息就是诈骗,因为真正的客服应该对客户信息很清楚。教师总结:识别诈骗行为有一些关键方法,比如核实信息来源,对于不确定的信息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正规网站或电话进行查询核实;分析利益诱惑,过于优厚、不合常理的利益承诺往往是诈骗陷阱;观察对方言行举止,诈骗者通常言辞闪烁、急于求成,不敢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等。(2)见招拆招巧应对(15 分钟)教师讲述一个小故事:小王在商场购物时,遇到一个陌生人说自己的手机没电了,想借用小王的手机打个紧急电话,小王出于好心把手机借给了他。然而,陌生人拿到手机后转身就跑。幸好小王反应迅速,大声呼喊并在周围群众的帮助下抓住了骗子。教师提问:“同学们,听了小王的故事,你们觉得小王在应对这个诈骗行为时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又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呢?”(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应对诈骗的策略)“那你们在自己设想的诈骗场景中,会怎么应对呢?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应对方案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应对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思考,讨论在不同诈骗场景下的应对措施。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适时引导,如:“你们小组说遇到网络诈骗要及时报警,这很不错呀,那在报警之前还可以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如及时冻结账户、保留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等证据、向身边的人求助等。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再次强调应对诈骗的方法:在面对诈骗行为时,我们要保持冷静,首先要拒绝对方的不合理要求,不要轻易转账汇款或透露个人信息;其次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报警、冻结账户、保留证据等;同时,要积极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共同应对诈骗。(3)课堂小结(3 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首先探讨了如何识别诈骗行为,掌握了核实信息来源、分析利益诱惑、观察对方言行举止等方法;然后通过故事和小组讨论,明白了在遭遇诈骗时的应对措施,如拒绝、报警、保留证据、寻求帮助等。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最有收获的是什么呢?”(了解学生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那你们回家后打算怎么做呢?是准备把这些识别和应对诈骗的方法整理成小贴士,贴在显眼的地方提醒自己和家人,还是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谨慎小心呢?”(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强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防范诈骗的能力,保护自己和他人的财产安全。(4)布置作业(2 分钟)要求学生在本周内,收集一个身边发生的诈骗案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包括诈骗手段、受害者被骗原因以及正确的应对方法等,然后将分析结果整理成一份简单的报告。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打算从哪里收集身边的诈骗案例呢?是听家人朋友讲述,还是关注社区或学校的相关通知呢?”(了解学生收集案例的途径)“那你们准备怎么整理报告呢?是按照一定的格式,还是可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呢?”(引导学生思考报告整理方式)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播放视频、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法等,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较好地理解诈骗的类型、特点、识别方法和应对措施。但在小组活动环节,可能存在部分小组讨论不够深入、时间把控不够精准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小组活动的组织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并且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颖的防诈骗创意和建议,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应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防诈骗知识的情况,通过后续的反馈和交流,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防诈骗意识和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