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家住平原 教学设计 (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家住平原 教学设计 (3)

资源简介

1教学目标
1、利用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说明它们在景观、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之处,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通过案例学习,了解平原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4、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剖析,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教学方法
比较法、直观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对比湄南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说明它们在景观、生产和生活方面的不同之处,懂得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剖析,认识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西双版纳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东北的木屋、北京的四合院、蒙古包、江南的瓦房等民居图片,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有关农民播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所付出劳动的录像片段,“粮食丰收”的录像片段,湄南河风光图片,泰国“春耕礼”的录像片。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
二、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教学活动程序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通过播放我国民居图片,让学生分析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的民居特色
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社会情景,巧妙地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调动其学习热情,使用权其积极参与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知
1、提出设问:我国水稻的主要生产区集中在哪里?全世界水稻的主要生产区集中在哪里?水稻生产需要有什么样的良好条件?
促成学生思考
2、展示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提问:水稻生产需有臬的良好条件?
放手自学,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
3、教师自制表格;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的了联系。让学生通过分析,并填表,把握其对应的联系。
巧用手段,直攻难点,使学生掌握技能,发挥学生主支学习的作用。
4、播放“农民在田野里劳动”录像及观看课本中的《水稻生产图》。
说明从口分布与人力劳作的关系。学生演示插秧,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5、展示湄南河风光图片,反映丰收后带来的喜悦。
小组讨论民居特色,学生回答相关问题,了解生活情况。
6、播放“春耕礼”录像片段。
让学生畅谈感想。
7、布置课外调查活动内容。
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8、“稻作文化的印记”中,给你最大的印记是什么?
讨论思考后,结合实际,畅所欲言,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共识。
9、你心中的稻作生产走的是什么路子?
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为下一节课铺垫。
展望未来。
从思想情感上来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学习。
知识网络构建
主要通过列表的形式,把“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机地进行讲解。
用这种列表的形式,既从物质生活方面,也从精神生活方面,古分乘法明了地把握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不同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学法指导
1、 通过让学生分析独特的自然环境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充分说明人们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的重要性,从而进行人地辩证关系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来看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比较即对比事物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民居生活以及都在平原条件下各地不同的民居生活,有助于准确认识事物,理解问题,也有且于运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三、学与教的过程
叙述: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无论是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还是身居祖国或漂泊异乡,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一些明显的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贪图区域生活的特色,感受各地人民的情感,从而拓展我们生活的视野。
世界上有许多从口都居住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主要公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总和而成。平原的自然景观各有相同: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那么,在不同的平原上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展示:西双版纳竹楼、东北的木屋、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瓦房、湄南河民居等民居图片。
问:大家说一说这些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些地方的民居情况?
叙述:这些民居特色无不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居住在湄南河平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叙述: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有许多由河流总和而成的的平原,泰国境内的湄南河平原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有着传统的裟种植业,它是世界上重要的水稻生产区之一。
问: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是什么?在我国,这种作物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
问:那么,世界上的水稻主要生产区集中在哪里?
总结:全世界水稻的主要生产区集中在亚洲东南部,这里的水稻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其中又以中国为最多。水稻作物的着十分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先民,就已开始种植水稻。悠久的栽培历史发展过程中,也积淀了浓厚的稻作文化。那么在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上泰国境内的湄南河平原,人们的水稻生产情况怎样呢?
展示:湄南河平原的集团图。
问:水稻生产需要有哪些条件?
板书:水稻生产条件
学生从需要有充足的水,深厚而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等方面分析,老师加以总结。
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分析这里生产水稻符合哪些良好的条件?
从需要有平原---提供广阔的肥沃的田地,有河流---提供充足的水分,气候---夏季风会带来丰沛的降水,位置---低纬度有充足的光照和温度等方面加以分析。
承转:正是这样良好的有利条件。使水稻成为这里的主要家作物,同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水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板书)”。
问:观察课本中的《水稻生产图》,谈一谈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哪些环节?
播放:有关农民播种,育秧、田间管理、收割所付出的劳动的录像片段。
问:我们看到水稻生产的第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而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靠什么来完成呢?
问:人们最为忙碌的,也是最需要较多劳动力的是在什么时候?
总结:由此,我们说,稻作农业与人力需求有一定的关系,在湄南河平原上分布的密集人口,体现了这一点。
播放:“湄南河风光”录像片段。
问:大家结合课本中《湄南河的民居》图,进行相互讨论,来分析它的民居有什么特色。
把湄南河平原的民居与西双版纳的竹楼进行对比----既类似又不同,它是环绕大片稻田或河流而居,且材料以木为主。
总结:水稻生长离不开足够的水分,纵横的水渠和众多的河流构成的密集水网,是水稻生产区的一大特色。这也使民居围绕这一特色来设计建筑。
播放:春耕礼录像。
总结: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以获得好收成,是水稻生产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问:每年的播种、插秧、收割季节最需要的是什么?
有的家庭中劳动力少怎么办呢?
村里要承担大量灌溉和水利工和等公共设施修建、维护,靠什么去完成?
总结:由此可见,稻作生产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而且,在水稻生长产过程中,人们形成一种团结互助、关爱弱者、共渡难关的良好精神面貌。
展示:
湄南河平原稻作主产
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
人工劳作
从口分布密集
粮食丰收
满足需要,增加收,提高生活水平
充足的水分
民居绕稻田或河流空架设
帮助和协作劳动
精神生活:崇尚神灵、团结互助、关爱弱者
总结:同学们,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湄南河平原的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当地的农业生产,裨上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在我国的主要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活与水稻生产也有密切的关系。
问:同学们,学习完本课之后,你认为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除此之外,你们对湄南河平原的水稻 产还有什么意见?
说说这种农业生产有哪些不足?
四、问题研讨
这一部分学习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生实际,帮助引导和分析好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要很自然地与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学生个人的学习要求和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初步学会理解、尊重并欣赏一个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应该注意的是,教师不能牵强附会地把某个地区的情况强加于另一个地区,还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朝代的发展,一个区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面不是一成不变的。本课应引导学生从物质、社会、精神三层面上来理解稻作文化的印记,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