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九 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典例分析】年份 考点分布2024 北京·史料实证古代巴比伦 安徽·古代埃及 辽宁·古代城邦 全国新课标·古代波斯 甘肃·古罗马法律 湖北·古罗马帝国政权 广东·古代文明的统一性 重庆·中世纪西欧王权 甘肃·中世纪大学教育 山东·中世纪西欧行会 湖北·中世纪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北京·拜占庭文化 湖南·拜占庭法律 浙江·西方文明的传播 江苏·日本社会观的变化 辽宁·11世纪日本天皇加强统治 浙江·印加文明2023 山东·私有制产生 全国新课标·古代巴伦法典 天津·古代埃及 河北·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重庆·婆罗门教 浙江·古代印度 江苏·波斯帝国财政 浙江·波斯与拜占庭帝国 广东·希腊化时代 浙江·西班牙入侵阿兹克特文明 北京·罗马共和国 山东·古代文化交流 江苏·庄园法庭 湖北·英国庄园经济转型 重庆·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变化 北京·中世纪城市自治 湖北·东罗马帝国 全国新课标·东罗马帝国衰落 天津·沙皇俄国崛起 福建·日本幕府统治 湖南·8世纪日本改革 湖南·朝鲜日本与明朝 海南·古代非洲司法特点 浙江·印第安人的文化成果2022 辽宁·古代埃及的自然崇拜 河北·古希腊公民的素质 天津·荷马史诗 北京·希腊文明 全国甲·梭伦改革 6.北京·罗马和长安的交通 7.辽宁·中世纪王权加强 8.山东·法国王权强大 9.海南·城市自治前提 10.北京·中世纪英国议会 11.海南·史料实证偶然与必然备考建议: 世界古代史文明呈多元发展格局,备考时应重点关注地区性帝国产生,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具有多样性,雅典原始民主与罗马法影响深远,中古晚期欧洲滋生近代社会基因。大河流域以农耕生活为主,古希腊和古罗马则海外贸易发达,中古欧洲庄园制。古代西亚的文化成就,古代埃及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古代印度取得重要文明成就,古希腊的文学与哲学成就,丝绸之路沟通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串联起东亚文明、中西亚文明和欧洲文明等知识点的备考。1.[2023年辽宁高考真题]如图是公元前7世纪亚述帝国宫殿中一幅浮雕(复制品)的局部图。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 )A.繁琐的宫廷礼仪 B.复杂的官僚体系 C.奢华的贵族生活 D.丰富的物产资源2.[2023年福建高考真题]史诗《吉尔伽美什》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身高十一尺有余,足长三尺,腿长七尺,髯发浓密。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现了这般形象(见图)。这种文本和实物的一致性可用来( )A.说明史诗的描写有据可依 B.证实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C.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 D.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3.[2024年安徽高考真题]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罗列统治者形象、名字和头衔的文献。约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新王国(前1550~前1069)时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据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A.说明了象形文字的缘起 B.融合了宗教与王权的观念C.呈现了埃及神庙的兴衰 D.展示了分裂与统一的场景4.[2022年辽宁高考真题]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A.王权的衰落 B.对自然的崇拜 C.文字的发展 D.对科学的探索5.[2022年湖南高考真题]伯利克里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 )A.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B.致力于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6.[2023年河北高考真题]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形成后,个人种姓地位不能变动,但低级种姓以职业集团为单位,通过传统所容许的途径,在其原种姓内形成了一些“亚种姓”。这说明古代印度( )A.中间阶层不断壮大 B.等级结构日益复杂C.血缘关系逐渐弱化 D.社会矛盾有所缓和【重难突破】1.汉谟拉比给拉尔萨总督辛·伊丁那姆的一篇诏令说:“关于都尔·古尔古里城地区的土地,乌埃阿·鲁·巴尼一向对之有所有权,因为文书记载这是让渡给他的。”因此,尔应将此土地归还乌埃阿·鲁·巴尼。这说明古巴比伦( )A.重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专制王权影响市场发展C.土地交易渗透契约精神 D.政府重视保护私有财产2.美国布朗大学教授库尔特·拉夫劳伯以古希腊诗人荷马及赫西俄德的作品为例,认为古代巴尔干半岛的政治思想对公元前7世纪晚期到前6世纪早期的雅典法律思想、公正思想、集体治理思想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可用于说明( )A.雅典文化的开放包容等特征 B.世界各地区文明演进的趋同性C.亚历山大远征的客观进步性 D.区域文明的兴衰、交融和变迁3.大流士统治下的波斯帝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大流士修筑了许多新的驿道,从苏萨到小亚爱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设一驿站,苏萨发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达终点。大流士的这一做法意在( )A.强化国家治理 B.促进经济交流 C.扩大统治疆域 D.方便人们出行4.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气候酷热难当,而且经常是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古印度民众难以理解和适应这种急骤而剧烈的自然现象,从而产生了敬畏心理,崇拜自然,崇拜造物主。公元前150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神话传说就此流传开来。由此可推知( )A.奴隶制文明起源于印度 B.宗教的产生与自然环境相关联C.自然崇拜源于神话传说 D.多变的气候助推人类频繁交流5.古代西亚腓尼基人不仅同以色列人有着活跃的贸易关系,还曾利用以色列人在红海的艾吉昂—格伯文港前往奥菲尔(埃塞俄比亚)探险,并从那里带回檀香木、宝石、象牙、猿猴、孔雀以及金、银等。他们曾乘船到过英吉利和爱尔兰。埃及法老尼科曾利用腓尼基人乘船绕航非洲获得成功。这说明腓尼基人( )A.揭开了全球文明交流的序幕 B.建立了世界性的大帝国C.扩大了人类文明交往的范围 D.促进了商品世界性流动6.研究表明,梵语词汇“书”“笔”“墨水”等均源自希腊语;在帕提亚帝国的尼萨宫廷,酒杯上刻着酒神故事,宫中装饰有阿佛洛狄忒、赫拉克勒斯、赫拉的雕像,并且还上演希腊的戏剧。该材料可用来佐证( )A.印欧民族迁徙的历史意义 B.希腊化时代的文明交流C.古典希腊文化的主要成就 D.近代以来欧洲文化扩张7.在雅典戏剧《请愿妇女》中,外邦传令官谴责雅典民众经常在情绪驱使之下投票决议发动战争;在喜剧《马蜂》中,雅典陪审员被比喻为成群结队的马蜂,他们往往被“煽动家”蛊惑,不问案情原委便要判人重刑甚至死刑。这些戏剧共同说明当时( )A.对民主政治的批判反思 B.雅典妇女政治地位提升C.人文精神影响文艺创作 D.司法审判存在着随意性8.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埃及行省等地的罗马公民人头税免缴特权逐渐消失。据某份城市财产注册单据记载,一位城市上层阶级的成员于公元287年向税务官员缴纳8德拉克马的人头税税率。这一状况( )A.迎合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B.印证城市上层阶级垄断经济特权C.推动了社会关系平等化发展D.利于应对公民权授予范围的扩大9.《汉谟拉比法典》对合同契约的规定非常详细,尽可能考虑到各种影响契约的情况。例如它规定:如果小商贩从商人那里借到一笔钱,因为经营不善损失了,那他依旧要按契约偿还这笔债务;如果小商贩从商人那里借到一笔钱,因为遭遇强盗而损失了,那他不需要偿还这笔债务。这表明古巴比伦( )A.法律关注弱势群体 B.法典宣扬人性关怀C.重视契约的法律效力 D.政府以工商业立国10.埃及古王国时期,农业祭祀成为重要的节日活动,“在底比斯的敏一阿蒙的丰收节日上,法老(国王)会割下第一束小麦,仪式中会由一头公牛引领前进”。这说明埃及古王国时期( )A.国家对农业实行统一管理 B.耕作技术相对较为先进C.农业经济占据着重要地位 D.王权与神权结合的加强11.14世纪以后的中世纪西欧农村,以往农民向领主缴纳的人头税改成了直接税,须上缴给国王。1439年,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发布国王令,规定除了贵族所属领地的年贡及征集军队之需,贵族不得征收人头税等税项。这些变化旨在( )A.打击割据势力 B.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C.加强中央集权 D.增强国家实力对抗教皇12.1122年,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达成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教皇承认皇帝作为裁断者的权力,承认他对候补位者拥有世俗权力和收税权力(要与教会权力区别开来),而亨利五世承认教皇任命神职人员的排他性的权力,还承诺归还教会从前被侵夺的财产。这一协定(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转型 B.解决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C.巩固了西欧的二元政治格局 D.统一了罗马帝国的征税权13.中世纪的西欧土地往往凝聚着封君与封臣多层次的权利和义务,封君对土地的支配权受到封臣的制约,封臣对土地的支配权受到封君的制约,这致使土地买卖、转让受到严重限制。上述状况( )A. 推动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B. 维持了政治上的分裂局面C. 导致封建庄园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D. 有利于商业性农业的发展14.西欧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认为:从本质上看,贸易总含有某种恶劣的性质,但当一个人使用他从贸易中求得的适度的利润来维持他的家族或帮助穷人时,或者当他不是为了利润而是作为他的劳动报酬赚取利润时,贸易就变成合法的了。该言论( )A.使人文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B.凸显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点C.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说明他对商业从否定转向认可15.9世纪末,法兰西地区的宗教会议,多次号召封建主和武士不劫掠教会财产。到11世纪中叶,此号召在欧洲其他地区得到推广,封建武士被要求去支持教会,每周三日落至周一日出期间停止一切战争。这反映出西欧( )A.王权和教权的长期并立 B.国王与教会冲突不断C.基督教会强化社会教化 D.封建主义秩序的混乱16.香槟集市位于法兰西香槟伯爵顿地区,是中世纪欧洲的商业中心之一。在香槟集市上流通着多种货币,出现了以识别货币和兑换货币为业的“钱商”,他们还经营汇兑、借贷等类似银行的业务。这表明中世纪( )A.商业贸易活动繁荣 B.基层治理较为规范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D.开始出现汇兑行业17.图3所示培高平台田地,能在没有现代化工具和化肥的条件下获得作物丰收,这种农业技术的主要成本是用来开挖渠道和培高平台的劳动力。培高平台田地( )A.促成农业生产系统的自我支持 B.能保证农业丰收并节省劳动力C.体现玛雅文明先进的环保意识 D.借鉴阿兹特克人浮动园地经验18.《一千零一夜》有三个部分是与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相关的:整个故事大框架的引子故事,是以中国和印度为背景的;阿拉丁神灯的故事中,阿拉丁的身份被设定为一个中国裁缝的儿子;戛梅禄与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公主的身份被设定为中国公主。《一千零一夜》证明了( )A.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 B.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C.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D.整体世界的初步形成19.英王威廉一世在1085—1086年间派人分赴各地,对所有各级封臣及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进行严格、详细的核查,然后载案入册,以之作为征调贡税、军役的准确依据。当时有人对此感到如末日来临一样可怕,便将调查记录称为《末日审判书》。可见当时的英国( )A.庄园经济快速发展 B.封建等级关系松弛C.民族国家初现雏形 D.国王权力得到强化20.11—12世纪,西欧市民的财富日益增多,但各国仍旧实行严密的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产权由各级领主的子孙世袭,一般不能自由买卖。这在当时有助于( )A.城市商业资本的聚集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封建贵族领地的扩大 D.社会财富观念的转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3—6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中国延续了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和大一统观念,是有机的统一、比较牢固。在这个制度下,居民不分胡汉,身份和法律地位都相同,也都追求统一。罗马延续了城邦体制及其理念,是松散的统一、并不牢固。其内部结构差异较大,居民身份多样,政治组织形式和法律也不一、自治传统深厚,蛮族也不追求统一。中国的胡汉关系历史悠久,融合程度深,以地域和文化界定夷夏。胡人政权主动采纳并推广汉族制度,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罗马与蛮族接触较晚,融合程度有限,更注重以法律身份区分不同的群体。蛮族并非罗马公民,而是自治的罗马军事盟友,保持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法律等,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认同。中国始终保持了儒家为主而又兼容多元信仰的特点。儒家受到玄学、道教乃至佛教等冲击,但其官方意识形态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胡人采用汉族文化并继承了这个模式,与汉族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罗马的多神崇拜是政治的重要内容,注重集体的福祉。基督教填补了对个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不够的空白,但作为一神教它又不能容忍多神崇拜。接受基督教的蛮族与抛弃传统信仰的罗马人一起形成以基督教为纽带的新文化认同。——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6世纪中西方政治分裂和新起民族政权挑战的各自表现。(2)据材料提取比较视角,并概括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的不同点。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巴尔干半岛南部地狭多山,小块平原受山隘阻隔,交通不畅,封闭分离。希腊人先后在此建立起二百多个城邦,这些国家通常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联合周围村落而组成,一般都是小国寡民,一城一邦,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的古典时代,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材料二:在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一方面继承了此前亚述、新巴比伦、米底和埃及等先驱者的遗产,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与税收系统;另一方面,帝国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文明区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腊文明的部分地区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摘编自晏绍祥《高中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上古中古史内容解读(上)》(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希腊“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的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认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这千年之间,亚洲是片令人激动且充满创造力的广阔天地。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五座都市,并且全都位于大帝国的心脏地带。诸如德里,北京与伊斯坦布尔等少数都市至今仍是重要城市……中世纪的世界史,就是亚洲的历史。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的发展;在几千年的时间中,“东方”发达和“西方”不发达是一种常态,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资本主义在西欧出现。——摘编自斯图亚特·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材料二:中世纪城市培育了很多新的经济理念。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物品满足需要即可。而11世纪以来的城市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即各种有用物品都可用货币标准来衡量,因此获取货币便成了获得更多物品的途径。在早期基督教价值观影响下,财富只被看成维持“生存”的手段,现世生活应奉行苦行主义。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财富被当作价值增值的资本,放贷可以收利的意识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扎根。同时,市民将所获部分财富用于改善生活,其大胆的消费实践似乎并没有被上帝惩处。——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时期亚洲成为世界中心的原因,并说明中古西欧“不黑暗”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城市新的经济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对欧洲转型的作用。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探索文明兴衰的一个关键点,在于理解作为文明之灵魂的文明本体精神,即任何文明都具有的精神文化观念体系和行为体系。文明本体精神是在文明生长和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任何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见表)。挑战一:如何面对自身沉淀下来的观念和风俗 (1)必须承传的精华部分; (2)必须改造才可继续发挥作用的部分; (3)必须抛弃的有害的糟粕挑战二:如何对待他者文明 (1)吸纳和引进有益的积极性成果: (2)拒斥有害的观念; (3)不学习但尊重只适应他者文明自身的特殊产物挑战三:如何面向新的时代要求 (1)能适应性调整和更新; (2)进行新的创造——摘编自刘景华《世界历史上文明兴衰之思考》根据材料,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相关内容进行阐释。(要求:以某一文明本体为例,主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以及解析【典例分析】1.答案:C解析:A.根据图无法得出当时亚述帝国繁琐的宫廷礼仪,图片主要体现了当时贵族生活奢华,排除;B.图片信息与官僚无关,排除;C.根据图可知,浮雕中的人穿着、使用的物品比较高级,中间的人后面还有人站着准备随时服务,由此可知,该图展现了亚述帝国奢华的贵族生活,正确;D.图片明显不涉及物产资源,排除。故选:C。2.答案:C解析:据材料,史诗《吉尔伽美什》和亚述王宫遗址出土浮雕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其夸张的手法和人物的形象特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反映古代西亚审美观念,C项正确;史诗《吉尔伽美什》和亚述王宫浮雕对人物的描绘经过了艺术加工,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这样长足长腿的人,“有据可依”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吉尔伽美什作为史诗中的人物,不一定确有其人,排除B项;史诗《吉尔伽美什》和亚述王宫浮雕对人物的描绘采取了夸张的手法,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不完全如描绘的一样,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写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画有代表荷鲁斯神的鹰隼形象”可知,古代埃及王表的内容里既有展现王权的方面,也有展现神的方面,B项正确;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内容和发展,没有文字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内容和发展,没有提及埃及神庙的兴衰,排除C项;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内容和发展,无法由此展现出分裂与统一的场景,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B解析:材料中埃及的神话传说与太阳和水有关,说明古埃及重视对自然的崇拜,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神话传说的特点,未涉及王权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古埃及文字的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古埃及重视对科学的探索,故D项错误。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伯利克里通过发放工资的方式鼓励公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能够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也有利于培养公民的集体意识,从而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这种政策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C项正确;伯利克里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而非确立民主政治,排除A项:伯利克里推行这种政策是为了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而非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更不是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排除B、D两项。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低级种姓以职业集团为单位,通过传统所容许的途径,在其原种姓内形成了一些‘亚种姓’”可知,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下,低级种姓以职业集团为单位,在其原种姓内形成了一些“亚种姓”,这说明古代印度等级结构日益复杂,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间阶层,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血缘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重难突破】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汉谟拉比认为伊阿·鲁·巴尼的土地所有权是自古就有的,因为在文书上是让渡他的。可见当时的政府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D项正确;乌埃阿·鲁·巴尼并不一定是奴隶主,排除A项;汉谟拉比的诏令是对私有制的维护,并非影响了市场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案例不属于土地交易情形,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库尔特·拉夫劳伯认为古希腊诗人荷马及赫西俄德的作品所代表的古代巴尔干半岛的政治思想对雅典的法律思想、公正思想、集体治理思想等产生了影响。巴尔干半岛的政治思想对雅典的影响,正是区域文明间交融和变迁的一个具体例子,它展示了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影响,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巴尔干半岛文化对雅典的影响,而不是雅典文化的开放包容特征,排除A项;世界各地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不是趋同性,排除B项;亚历山大远征是古希腊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但它与巴尔干半岛对雅典思想的影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A解析:A项,据材料“从苏萨到小亚爱斐斯的‘御道’全程2400公里,每20公里设一驿站,苏萨发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7天即可到达终点”可知修筑驿道有利于加强信息的传递,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治理。故A项正确。B项,修筑驿道的主要用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并非经济目的。故B项错误。C项,驿道是在波斯帝国境内修建的,这时波斯帝国已经统一了,驿道并不能扩大统治疆域。故C项错误。D项,材料“苏萨发出的命令和文件,站站相传,日夜不停”说明官方修建的驿道主要是为了满足军政事务等官方目的。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4.答案:B解析:据材料“印度大部分属于热带地区”“古代的人们难以理解和适应自然界这种急骤而剧烈的变化”“崇拜自然,崇拜造物主”可知,在古代印度,自然环境对宗教形成具有重要影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奴隶制文明的起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对宗教形成的影响,没有体现出神话传说对自然崇拜的影响,排除C项;“多变的气候助推人类频繁交流”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古代西亚腓尼基人是古代著名的航海探险者,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上是独立发展,而腓尼基人走出自己生活的区域,到达很多地区,这是人类文明交往扩大的表现,故C项正确。希腊化时代揭开了欧亚非大陆间人类文化大交流、大汇合的序幕,古代西亚腓尼基人远在希腊化时代之前,A项错误。世界性的大帝国首次建立于公元前7世纪的波斯帝国,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商品出现世界性流动,D项错误。6.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梵语是古印度的语言,梵语中有来自希腊语的词汇,帕提亚帝国中充斥着大量希腊文化,这都体现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因此可以用来佐证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希腊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印欧的民族迁徙,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而不是主要成就,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文化的影响,而不是近代以来欧洲文化的扩张,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A解析:据材料“外邦传令官谴责雅典民众经常在情绪驱使之下投票决议发动战争”和“雅典陪审员被比喻为成群结队的马蜂,他们往往被‘煽动家’蛊惑,不问案情原委便要判人重刑甚至死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说明当时对民主政治的批判反思,A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雅典妇女政治地位提升,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而不是人文精神影响文艺创作,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而不是司法审判存在着随意性,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D解析:为了适应罗马帝国统治疆域的扩大,在被征服地区设置行省,并授予这些地区自由民罗马公民的身份,以巩固罗马帝国统治。然而,罗马公民无需缴纳人头税,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头税征收的范围与额度,进一步加剧帝国的财政危机。收足税额是统治者的刚需,扩大公民权的授予范围便会与之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材料所述佐证了在埃及行省等地的罗马公民失去了免缴人头税的特权,客观上有利于应对因公民范围的扩大而造成的赋税征收的减少,故选D项;罗马帝国实行帝制,“民主政治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中的信息是关于税收特权的消失,而不是经济特权的存在或垄断。税收特权只是经济特权的一个方面,但题干并未提供任何关于城市上层阶级在其他经济领域(如市场准入、资源分配、贸易优惠等)享有特权的证据,排除B项;罗马帝国时期社会具有鲜明等级差异,排除C项。9.答案:C解析:《汉谟拉比法典》对合同契约的规定是非常详细的,体现了古巴比伦社会高度重视契约的法律效力,无论何种情况,都以法典的规定作为判断契约是否需要履行的标准,故选C项;小商贩并不是弱势群体,故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法典宣扬人性关怀,故排除B项;材料中仅涉及对契约的规定,不能得出政府以工商业立国的结论,故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埃及古王国时期,国王亲自主持农业祭祀活动,这不仅反映了对农业的重视,也说明了农业经济占据着重要地位,C项正确;国王主持农业祭祀活动,不等于对农业实行统一管理,只能说明对农业的重视,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农耕技术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耕作技术相对较为先进”,排除B项;国王主持农业祭祀,不能说明王权与神权结合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14世纪以后的中世纪西欧农村,以往农民向领主缴纳的人头税改成了直接税,须上缴给国王,并且规定贵族不可征收人头税,表明国王逐渐集中了财权,限制了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出现了割据势力,排除A项;税收权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不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与教皇权力的争夺,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教皇承认皇帝作为裁断者的权力,承认他对候补位者拥有世俗权力和收税权力(要与教会权力区别开来),而亨利五世承认教皇任命神职人员的排他性的权力,还承诺归还教会从前被侵夺的财产”可知,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规定了教皇与皇帝双方所互相享有的权力,这表明中世纪西欧的教权与王权二元并立的格局进一步巩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古时期西欧王权和教权的并立,并非封建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王权和教权的二元政治格局并没有解决王权与教权的矛盾,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圣罗马帝国存在内部分裂,这一协定没有统一了帝国的征税权,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多层次的权利和义务”“受到封臣的制约”“受到封君的制约”“土地买卖、转让受到严重限制”,这说明当时西欧土地所有权的不完整性,使得所有权的转让受到限制,这从经济上维系了当时的分裂割据状况,B项正确;材料中的内容使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相对困难,排除A项;材料是限制土地兼并,不利于庄园经济壮大,排除C项;庄园制度与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14.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托马斯·阿奎那对商业的态度已从否定向容忍的过程转变。结合所学可知,13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教会的传统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故选C项;人文主义广泛传播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在14、15世纪的地中海沿岸,排除B项;结合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托马斯·阿奎那对商业的态度已从否定向容忍转变,但是不等于认可,因为对合法贸易是有条件限定的,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据材料“9世纪末,法兰西地区的宗教会议”“号召封建主和武士不劫掠教会财产”“11世纪中叶……封建武士被要求去支持教会”“每周三日落至周一日出期间停止一切战争”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古西欧,封建势力与教会冲突不断,9世纪末宗教会议号召封建主与武士不劫掠教会财产,说明这种劫掠行为比较常见,11世纪中叶封建武士“被要求”支持教会,说明此时教会与封建势力的冲突更激烈,而且还规定停止争战的时间段,说明此时“争战”频繁,这些都反映出西欧社会动荡,封建主义秩序混乱,故选D项;材料涉及“封建势力”与教权的冲突以及封建社会的战争混乱,没有涉及“王权”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封建势力”(封建主与武士)与教会的冲突,没有指明是“国王”与教会的冲突,排除B项;中古西欧基督教告诫人们要孝敬父母、杜绝偷盗、奸淫等行为,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痛苦,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的教化作用,但这与题干所表述的西欧封建势力与教会冲突以及争战不休不符,材料不涉及“社会教化”,排除C项。16.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法兰西)。据题干“香槟集市是中世纪欧洲的商业中心之一。流通着多种货币,出现了以识别货币和兑换货币为业的‘钱商’,还经营汇兑、借贷等类似银行的业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的香槟集市是商业中心流通着各种货币,说明中世纪商业贸易活动之一,繁荣,A项正确;中世纪城市的基层治理靠行会和商会的上层分子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和产品投放市场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材料说明中世纪的法国存在汇兑业务,但无法得出中世纪法国开始出现汇兑业务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7.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培高平台田地中来自两侧沟渠、渠中淤泥的土壤有利于提高平台肥力,渠水有利于调节温度、增加湿度、保障墒情,A项正确;培高平台并不能确保农业丰收,平台“主要成本”来自劳动力,与节省劳动力的说法矛盾,排除B项;玛雅文明在中美洲,不在南美的安第斯山区,所谓体现玛雅文明的环保理念缺乏依据,排除C项;阿兹特克文明晚于材料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1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干零一夜》有三个部分是与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相关的:整个故事大框架的引子故事,是以中国和印度为背景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干零一夜》是阿拉伯著名文学作品,其内容多次涉及中国,可以印证出中国文化对阿拉伯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中阿交往,无法判断阿拉伯帝国扩张,排除A项;作品并不能代表区域文明,更不能说明区域文明多元特征,排除C项;整体世界的形成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19.答案:D解析:据题干“对所有各级封臣及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进行严格、详细的核查,然后载案入册,以之作为征调贡税、军役的准确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的欧洲,特别是英国的国王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自己的权力,王权得到强化,D项正确;庄园经济快速发展属于经济范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反映封建等级关系的松弛,排除B项;材料没有信息反映民族国家的雏形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2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西欧市民的财富日益增多,但各国仍旧实行严密的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产权由各级领主的子孙世袭,一般不能自由买卖”和所学可知,11至12世纪的西欧城市兴起,市民财富日益增多,但是土地权却牢牢掌握在领主手中,这就导致市民的财富无法购买土地,进而助推了城市商业资本的聚集,A项正确;此时资本主义经济尚未产生,排除B项;在当时的土地制度下,封建领土的领地不利于扩大,排除C项;材料与社会财富观念转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1.答案:(1)政治分裂:中国出现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对峙;罗马帝国分裂则形成东西并立的局面。政权挑战: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内迁到中原地区,纷纷建立政权;罗马帝国衰败后,“蛮族”日耳曼人迁入并建立起一系列王国。(2)政治结构或政治体制:中国延续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大一统观念下居民追求统一;罗马帝国内部差异较大,有自治传统,蛮族不追求统一。民族结构或民族关系:中国胡汉关系历史悠久,融合程度深,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罗马与蛮族接触较晚,融合程度有限,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认同。文化结构或文化认同:中国文化保持儒家为主又兼容多元的特点,胡汉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西方由多神信仰转向一神信仰,新文化认同与古罗马文明差异较大。解析:(1)本题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分裂和新起民族政权挑战进行解答,政治分裂,根据材料一“3—6世纪,中西都经历了政治分裂、新起民族政权的挑战和新宗教的冲击,但在历史现象层面的相似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同中之异”可知,其中国出现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对峙、罗马帝国分裂则形成东西并立的局面;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起民族政权挑战,如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内迁到中原地区、纷纷建立政权,而罗马帝国衰败后“蛮族”日耳曼人迁入并建立起一系列王国。(2)首先提取视角,根据材料“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罗马延续了城邦体制”“其内部结构”“政治组织形式”等信息可提取“政治结构”或“政治体制”视角;根据材料“中国的胡汉关系”“罗马与蛮族”“民族认同”“族群认同”等信息可提取“民族结构”或“民族关系”视角;根据材料“儒家”“汉族文化”“文化认同”“新文化认同”等信息可提取“文化结构”或“文化认同”视角。其次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中国延续了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和大一统观念,是有机的统一……居民不分胡汉,身份和法律地位都相同,也都追求统一”等信息可知中国延续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大一统观念下居民追求统一;根据材料“罗马……其内部结构差异较大,居民身份多样,政治组织形式和法律也不一、自治传统深厚,蛮族也不追求统一”等信息可知罗马帝国内部差异较大,有自治传统,蛮族不追求统一;根据材料“中国的胡汉关系历史悠久,融合程度深,以地域和文化界定夷夏。胡人政权主动采纳并推广汉族制度,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可知中国胡汉关系历史悠久,融合程度深,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根据材料“罗马与蛮族接触较晚,融合程度有限,更注重以法律身份区分不同的群体。蛮族并非罗马公民……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认同”等信息可知罗马与蛮族接触较晚,融合程度有限,形成了各自的族群认同;根据材料“中国始终保持了儒家为主而又兼容多元信仰的特点……胡人采用汉族文化并继承了这个模式,与汉族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等信息可知中国文化保持儒家为主又兼容多元的特点,胡汉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根据材料“罗马的多神崇拜是政治的重要内容”“一神教它又不能容忍多神崇拜”等信息可知西方由多神信仰转向一神信仰,新文化认同与古罗马文明差异较大。22.答案:(1)因素:多山少平原的特殊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体制。(2)形成原因: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依靠军事征服建立;依靠军队和官僚体系维持;继承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任答2点即可)影响:促进中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中介。(任答2点即可)(3)各个区域文明相对独立地发展;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征,应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文明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任答1点即可)解析:(1)因素:根据材料“巴尔干半岛南部地狭多山,小块平原受山隘阻隔,交通不畅,封闭分离”可知,多山少平原的特殊地理环境;根据材料“联合周围村落而组成,一般都是小国寡民,一城一邦,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的古典时代”可知,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体制。(2)形成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根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可知,依靠军事征服建立;根据材料“这个帝国一方面继承了此前亚述、新巴比伦、米底和埃及等先驱者的遗产,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与税收系统”可知,依靠军队和官僚体系维持、继承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影响:根据材料“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可知,促进中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波斯的国家治理方式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波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中介。(3)材料一是希腊文明,材料二是西亚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明独立地发展、多样性方面概括。根据材料“帝国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文明区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腊文明的部分地区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可得出文明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23.答案:(1)原因:拥有诸多大帝国;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城市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繁荣;科技发达。不黑暗的理由:中世纪对人类文明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政治上,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和城市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文化上,自治城市兴办大学,促进文化事业发展。(2)新的经济理念:商品货币意识;财富追逐意识;积极的消费观念。作用:推动欧洲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为宗教改革兴起创造条件,利于世俗社会的发展;促进新航路开辟,利于资本主义的产生。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五座都市,并且全都位于大帝国的心脏地带”,可得出拥有诸多大帝国;根据材料“亚洲伊斯兰文明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先进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在几千年的时间中,‘东方’发达和‘西方’不发达是一种常态,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资本主义在西欧出现”,可得出亚洲城市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繁荣,科技发达。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新变化角度进行论述,如:不黑暗的理由:中世纪对人类文明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政治上,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和城市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文化上,自治城市兴办大学,促进文化事业发展。(2)新的经济理念:根据材料“而11世纪以来的城市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即各种有用物品都可用货币标准来衡量”,可得出商品货币意识;根据材料“因此获取货币便成了获得更多物品的途径”,可得出财富追逐意识;根据材料“市民将所获部分财富用于改善生活,其大胆的消费实践似乎并没有被上帝惩处”,可得出积极的消费观念。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欧洲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根据材料“市民将所获部分财富用于改善生活,其大胆的消费实践似乎并没有被上帝惩处”,可得出为宗教改革兴起创造条件,利于世俗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因此获取货币便成了获得更多物品的途径”,可得出促进新航路开辟,利于资本主义的产生。24.答案:示例:论题:守正创新推动西欧文明发展阐述: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古罗马在征服希腊后掀起了“希腊文化热”,罗马人本着务实包容的态度,将希腊文化大规模地引入意大利,罗马文化由此开始得到较快发展。在此过程中,罗马也对希腊文化赋予了理性思考,并非毫无选择全盘吸纳。中世纪西欧在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基督教文明,对欧洲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很大作用,同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西欧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起点。综上所述,文明能否发展,都在于文明自身,文明应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应能不断剔除旧观念,容纳和接受新思想的,方能使文明充满活力。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文明必须承传的精华部分;必须改造才可继续发挥作用的部分;必须抛弃的有害的糟粕”;“吸纳和引进有益的积极性成果:拒斥有害的观念;不学习但尊重只适应他者文明自身的特殊产物”;“能适应性调整和更新;进行新的创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的发展要守正创新,再结合题目要求用世界史相关内容进行阐释,所以论题为:守正创新推动西欧文明发展。阐释可以从西欧文明发展的背景、内容、影响进行阐述。即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古罗马在征服希腊后掀起了“希腊文化热”,罗马人本着务实包容的态度,将希腊文化大规模地引入意大利,罗马文化由此开始得到较快发展。在此过程中,罗马也对希腊文化赋予了理性思考,并非毫无选择全盘吸纳。中世纪西欧在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基督教文明,对欧洲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很大作用,同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西欧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起点。综上所述,文明能否发展,都在于文明自身,文明应是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创新的,应能不断剔除旧观念,容纳和接受新思想的,方能使文明充满活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