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十三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专题十三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
【典例分析】
年份 考点分布
2024 山东·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山东·二战后美国投资结构变化 新课标·二战后美元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 江苏·二战后美国的社会问题 广东·二战后美国民权运动的影响 湖南·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江苏·二战后的反殖民文化作用 辽宁·漫画民族解放与殖民统治瓦解 全国甲·国际局势对价值观的影响 浙江·当代世界经济
2023 广东·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山东·二战后美国国防研究经费变化原因 浙江·二战后的科技与人类生活 浙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浙江·二战后美国的社会福利 海南·二战后的世界历史事件 福建·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山东·二战后非洲国家联合思想 重庆·二战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江苏·二战后东西德关系的特征 湖北·世界银行 全国甲·二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争夺 天津·经济全球化发展 河北·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浙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全国新课标·发达国家推卸环境问题责任 全国新课标·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下降 18.浙江·上海合作组织
2022 湖北·德国社会福利问题 浙江·电子计算机发展 全国甲·美国种族问题与冷战 重庆·70年代的苏联工业 辽宁·非洲经济存在的问题 山东·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河北·二战后的苏联科技 海南·美苏冷战 江苏·美苏冷战 广东·美国与西欧关系的调整 山东·二战后欧洲社会面临的问题 湖南·二战后欧洲联合 海南·全球经济的发展 14.浙江·美国经济霸权受到挑战
备考建议:二战后的世界新变化和当代世界的发展主要的备考关注点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机制,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大多模仿苏联体制,苏联系列改革未能成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和新兴国家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影响下的“黄金时代”,到经济危机冲击下的“滞胀”时期,再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发展,世界经济呈体系化、制度化、组织化、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刻影响世界。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
1.[2024年湖南高考真题]20世纪50年代,英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
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C.有助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2.[2023年辽宁高考真题]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
A.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
C.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3.[2024年重庆高考真题]二战后日本部分影视通过描绘战争中的平民个体在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中所遭受的创伤记忆,将日本民众构建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参与塑造了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A.抵制国内右翼势力 B.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C.揭示历史复杂面向 D.开脱日本战争罪责
4.[2024年江苏高考真题]寒山子是唐代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诗人,长年在山洞中隐居避世。他写的诗流露出一种超尘脱俗的空灵感。20世纪50年代,寒山子的诗被译成英文。至60年代,他的诗在美国受到一些蓄长发、光着脚的大学生欢迎,风靡一时,形成了“寒山热”。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青年认同中国生活方式 B.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C.政府调整对华外交政策 D.民众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5.[2023年北京高考真题]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6.[2022年山东高考真题]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 )
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 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
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 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
【重难突破】
1.1945年到80年代,在19个拉美国家,发生过约100次军事政变。60年代先后有13个国家通过政变建立了新的军人政权,新的军人政权与旧式军人政权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本质仍然是军事独裁统治。这说明( )
A.冷战对世界各国影响深远 B.大棒政策对拉美国家的压迫
C.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与瓦解 D.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方式
2.“IMF份额”决定了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项决定中的投票权。2010年12月IMF理事会会议上,通过了第十四次份额改革,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从9.8%提高到14.3%,中国的份额上升至6.39%,成为第三大会员国。这反映出( )
A.欧美丧失国际金融主导地位 B.全球治理民主化趋势加强
C.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亟待改革 D.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3.1949年4月,苏联作家协会拟定了如下宣传内容:第一,创作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揭露美国生活方式。第二,出版到过美国的文化活动家、工程师所撰写的旨在揭露美国生活方式与展现劳动人民贫穷状况的纪实著作……。这( )
A.导致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B.是对西方和平演变的坚决反击
C.反意识形态对抗影响国家关系
D.折射出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民族国家中,约有20多个国家拥有占世界总储量一半以上的巨大石油资源。依靠天然的资源优势,石油输出国很快跻身于高收入国家行列。其中13个国家还参加了于1960年成立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多次联合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提高油价和石油税率,增加产油国的股权。这可用于说明( )
A.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得到加强 B.石油输出国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
C.新兴国家积极应对不利的经济秩序 D.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
5.199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召开第四届特别首脑会议。43个与会国家领导人强烈要求加快执行《关于建立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尽快建立非洲中央银行、非洲货币联盟、非洲法院以及泛非会议。据此可知,非洲( )
A.经济共同体建设成效显著 B.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 D.逐步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
6.如图为1956年苏联宣传漫画《殖民主义面孔》,该宣传漫画对比了“新”和“旧”殖民主义者,旧殖民主义者蛮横无理、残酷压迫殖民地人民;新殖民主义者“向不发达的国家提供援助,但里面却隐藏了手铐。”该宣传漫画间接反映了( )
A.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B.世界殖民体系最终解体
C.战后世界各国加强经济合作 D.美国霸权主义的隐蔽性
7.1949年1月25日,苏联同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共6国代表在莫斯科发表公报,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提出在平等基础上,相互交流经济经验、给予技术援助,在原料、粮食、机器、装备等方面提供协助。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
A.刺激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与实施
B.推动了东欧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C.有利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外溢
D.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8.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中最大的产油国沙特签订了“石油美元”协议,确定将美元作为石油的计价货币。与此同时,沙特将通过出售石油得到的盈余收入用来购买美国国债。该协议( )
A.建立了美元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 B.加剧了战后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中美国受到冲击 D.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快速发展
9.1953年,苏共对于农民个体副业生产采取了积极的鼓励政策:1958年,由于苏联农业大丰收,赫鲁晓夫又宣称“个体副业经济将会逐渐失去意义”,从而大幅压缩个体副业:1961年,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不得不重新强调发展个体副业的意义。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个体副业政策( )
A.推动了农业改革不断深化 B.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D.满足了农民自主经营的愿望
10.如图是拉美和加勒比、撒哈拉以南非洲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占GDP总量比重统计表。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 )
A.经济一体化水平有限 B.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C.深受殖民主义的影响 D.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11.“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很难做到与世隔绝、独善其身,相反,全球的跨国性使得应对问题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即通过调动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应对。”由此可知,“新模式”的产生( )
A.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兴起 B.有利于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C.旨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D.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政策
12.表中所述文件和协议的签署( )
时间 大事
2011年 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欧亚经济委员会条约》等文件,标志着三国启动建立欧亚联盟
2012年 11个从苏联独立出来的国家签署了货币一体化协议
2013年 签署货币一体化协议的独联体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议
A.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C.体现了冷战出现新态势 D.拓展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功能
13.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并推动了全球文化的融合,批评家有时将全球文化的均质化说成是世界的“美国化”或者“麦当劳化”。但阿根廷的政治和文化偶像伊娃·庇隆的形象在世界尤其是美洲不断出现,以她为素材的电影、音乐剧风靡欧美。这说明了( )
A.文化行为的分享和施加是双向的 B.美国输出文化冲击了文化多样性
C.经济全球化增强各国经济依存度 D.社会信息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14.1997年2月,欧盟与东盟举行了第十二届部长级会议,并通过一项联合宣言,表示将进一步促进20年前正式建立的伙伴关系。此外,双方还签署了一项将1980年签订的经济合作议定书扩大到越南的议定书。这一活动( )
A.制约了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B.反映了欧盟国际地位的提升
C.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 D.加强了东南亚各国经济交流
15.在伊朗举行的第十六届不结盟运动峰会(每三年一次)上主要讨论的是核裁军问题,强调了和平发展和利用核能的必要性。其他主要议题包括地区问题、人权和发展问题,伊朗将在会议期间提出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全面和平方案。会议还将讨论巴勒斯坦、阿富汗、伊拉克等问题。这一会议的召开( )
A.反映了不结盟国家政治利益趋于一致性
B.摧毁了西方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
C.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诉求
D.冲击了大国竞争的两极政治格局
16.冷战后法国调整政策,力图保持与法语非洲的“特殊关系”;德国制定了十项原则,表示“要同非洲加强合作”,以“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日本主持召开了“非洲开发会议”,确定了五项援非原则。这反映出,当今世界( )
A.殖民主义势力制约非洲经济发展 B.发达国家对新兴市场的争夺激烈
C.非洲地区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
17.自从1999年西雅图发生反对世贸组织的大规模骚乱以来,凡遇到重要的国际会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均举行会议示威活动。西方国家反全球化的主要群体是担心失业、担心丧失福利、害怕在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受损的弱势群体。这折射出全球化( )
A.不利于建立新全球治理体系 B.拉大了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
C.激化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 D.遭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反对
18.1949年11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旨在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1982年—1984年间,日本东芝、挪威孔斯贝格等公司却向苏联出口高端数控机床,用于提升苏联核潜艇螺旋桨的制作技术。这体现出( )
A.日本民间反美情绪高涨 B.资本主义阵营逐渐走向瓦解
C.多极化的趋势初露端倪 D.全球化冲击了固有政治格局
19.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联邦德国史学家在叙述纳粹史时强调希特勒个人意志的决定性影响。到了六、七十年代,史学家们强调“德国历史的延续性”,认为德国内部社会变迁的失衡是滋生纳粹主义的根本原因。这一变化( )
A.反映史学研究摆脱精英史观 B.受到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C.说明德国社会结构根本改变 D.导致德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20.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五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材料中的现象说明( )
A.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加深
B.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两极格局取代
D.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吉米·卡特就任总统之初,拉丁美洲人民规模宏大的收回民族资源的主权斗争方兴未艾。同时,苏联、古巴在拉丁美洲特别是在加勒比地区的渗透活动也与日俱增。1977年,卡特总统在美洲国家组织常设理事会会议上,提出了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新方针”:一要“高度尊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每一个国家的特性和主权”;二要“尊重人权”;三要“努力推动解决那些影响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在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中,卡特政府加强了双边往来。
——摘编自申德诒《美国对拉美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像以往一样,贫穷、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自然灾害困扰着这个地区,美国在拉丁美洲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再是必然的。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拉丁美洲人请求美国降低关税,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减少在外交上对那些同拉丁美洲各国政府处处发生争执的美国公司的支持,并在转让技术方面给予便利条件。卡特政府接受了这些要求,因为这些要求大都与美国的利益攸关:590亿美元的贸易(1979年);244亿美元的投资(1979年);大量进口石油、铜和锡;以及拉美国家在联合国拥有的30票投票权。虽然外援仍然是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但卡特政府通过谈判来缓和反美情绪。
——摘编自刘子健《美国外交政策》(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卡特政府对拉丁美洲提出“新方针”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卡特政府对拉丁美洲的“新方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5年,卢作孚在民生实业公司初创之时,连续好几个月为公司日夜操劳不息。公司第一次招股,只募集到额定资本的20%,他想尽一切办法,凑够3万元;为了及早向江南造船厂订造船只,他自筹旅费700余元;“民生”轮船投入运营之初,卢作孚白天充当顾客的服务员,晚上才是公司的总经理……在卢作孚的正确决策和科学经营下,民生公司经过多年努力,由一个仅有一艘70吨小轮船、资本仅3万元的小公司,逐渐发展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航运公司,在1935年挤垮了美国捷江公司和英国轮船公司,将列强势力逐出了川江。1938年武汉失守后,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近10万吨,屯集宜昌无法运走,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卢作孚集中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指挥“宜昌大撤退”,采取分段运输,昼夜兼程抢运,不顾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到1947年,民生公司拥有各种轮船153艘,总吨位58000余吨,职工8900余人,资产总值2160多万元,航线不仅遍及长江各口,而且在台湾、香港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和分公司。
——改编自熊秋良《中国近代民族实业家的敬业精神》等
材料二 拉丁美洲各主要国家独立较早,最先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中期,拉美各国普遍采用高度保护民族工业的进口代替战略加强国家资本,优先发展使用本国原料、满足国内消费为主的工业,用大量的本国消费品取代原需进口的商品,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但却因工业化需求而加大了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进口,造成贸易逆差扩大,政府大量投资开办公共工程和国营企业,造成财政负担过重,赤字日益庞大,进而形成通货膨胀,长期奉行贸易保护主义致使本国企业缺乏竞争意识,产品质量低下,企业效率不高,此外,进口替代模式,重视工业轻视农业,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一些传统农业国变为粮食进口国。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当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40年代影响卢作孚民生实业公司发展的因素及该公司对近代中国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拉美各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弊端及其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一部手机即可全部解决。“一部手机走天下”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出行时选择的方式。但是,社会信息化也带来种种弊端。它使保障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诸如美国政府甚至通过监听计划窃听美国民众及其他国家领导人的信息;它影响着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它让网络成为良莠不齐的各种意见的汇集地,甚至成为个别别有用心的国家、集团或个人利用的工具;它让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计算机语言以及英语的冲击。
材料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足鼎立,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支柱。世界贸易组织135个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0%,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同样也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90%。……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是贸易的自由化。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叶柏林《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社会信息化”的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材料二中“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目标以及它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中的美国史学史研究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蒋梦麟、何炳松等为代表的留美学者开始对美国史学进行了译介与引进,标志着我国的美国史学史研究的起步。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主要通过苏联学者的著作间接了解西方史学的发展概况,用意识形态上的政治批判取代严肃的学术研究。国内的美国史学研究主要服务于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史进行揭露与批判的政治任务,没有开展对美国史学的深入研究,对西方史学大多采取摒弃的态度。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反映现当代美国史学发展现状的相关著述大量被译介到国内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相继设立了研究美国问题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和研究室机构,中美历史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增多。
20世纪90年代至今,多数学者开始从历史主义和科学史学的方法和理论上去研究美国史学史的相关问题,促使一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对现当代美国史学发展的进程作出理性考察与评估。通过反思,学界逐渐消退了“西学热”中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而趋于求实与稳健,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
——摘编自徐良《百年来中国大陆的美国史学史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者对美国史学史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三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指出其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典例分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法国在镇压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中花费大量财富,这削弱了其经济势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其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殖民国家二战后势力一定程度的衰落,与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无关,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对比,排除C项;材料并未讨论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而是殖民国家势力的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信息“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可知,二战后苏联重视重工业的发展,故A正确。B.题干信息未涉及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故B错误。C.题干信息未涉及集体化进程的加快,故C错误。D.题干信息未涉及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故D错误。故选A。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社会新的“二战史观”是指部分影视将日本民众构建成为“战争受害共同体”,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二战期间日本民众所遭受的“东京大轰炸、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以及太平洋战争”,都是世界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疯狂侵略的行为,日本这种转移是为了开脱其战争罪责,D项正确;这种行为与国内右翼势力行为一致,并不是抵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转移矛盾,开脱罪责,没有体现军国主义思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转移矛盾,开脱罪责,这并不是历史复杂面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动荡的时期,如越南战争、民权运动、社会不平等、文化冲突等问题凸显。寒山子超尘脱俗、充满空灵的诗歌,为那些对现实感到迷茫和失望的美国年轻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D项正确;寒山子的诗歌不能等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年轻人对寒山子诗歌的欢迎,更多的是对其诗歌所传达的精神内涵的共鸣,排除A项;美国经济“滞胀”现象主要出现在70年代,与60年代的“寒山热”时间不符,排除B项;当时美国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并未因“寒山热”而有明显的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可知联合国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和投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其维护世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D项正确;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居民的进展以及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方向的逐渐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其主要的意义是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可知,法国学者倡导欧洲国家迅速采取行动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避免欧洲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说明学者认为欧洲受到挑战并对未来有所担忧,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发展模式,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强调学者对欧洲的认识,没有涉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的威胁,排除D项。故选C项。
【重难突破】
1.答案:D
解析:据题干“19个拉美国家,发生过约100次军事政变”“本质仍然是军事独裁统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促成了战后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这成为独立战争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拉美国家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独裁政治的局面,说明拉美国家在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方式,D项正确,冷战对世界各国影响深远范围夸大,材料只涉及拉美地区,排除A项;大棒政策对拉美国家的压迫发生在二战前,材料的时间是二战后的历史,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与瓦解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材料中只涉及拉美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金砖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中国份额的提高,决定了其在IMF投票中的权力。这有利于打破发达国家控制国际金融组织的局面。其他选项与材料内涵不符,或者过于绝对。
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第一,创作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揭露美国生活方式……”,结合时间1949年,可知是美苏冷战时期,作家协会的宣传一定程度上属于意识形态的对抗,而意识形态的对抗必然影响国家关系,C项正确;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排除A项;“和平演变”,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作家协会的宣传内容,体现的是意识形态的对抗,无法得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面对西方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原料价格的不利经济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民族国家通过组建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维护自身发展利益,故选C项;欧佩克不属于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A项;石油属于非再生性能源,石油输出国单纯依赖出口获得巨大财富的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排除B项;二战后,发达国家始终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世界经济格局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D项。
5.答案:C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新殖民主义者‘向不发达的国家提供援助,但里面却隐藏了手铐’。”可知,冷战时期,苏联通过漫画揭示美国霸权主义的隐蔽性,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揭示新旧殖民主义的区别,并非反映帝国主义的力量削弱,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战后世界经济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讨论全面解决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问题,决定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互会的最初宗旨是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计划,交流经济管理工作的经验,制定有关科技合作和技术援助方面的措施,实行在原料、食品、机器、设备等方面的相互协作,这有利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外传,C项正确;1947年美国出台了援助西欧经济发展的马歇尔计划,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经济互助委员会对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1955年华约的组建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58年,由于苏联农业大丰收,赫鲁晓夫又宣称‘个体副业经济将会逐渐失去意义’,从而大幅压缩个体副业;1961年,赫鲁晓夫和苏共中央不得不重新强调发展个体副业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赫鲁晓夫对个体副业的态度不断变化,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个体副业政策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苏联从1953年—1961年的农业改革A项只是对题干的简单复述,没有揭示本质,排除A顶:材料主要表现苏联政府对于个体副业的重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材料主旨“苏联的个体副业政策”不符,排除B项;苏联的个体副业政策没有坚持下去,“满足了农民自主经营的愿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C
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地区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反映出其经济对国际贸易的高度依赖,殖民时期,西方列强在这些地区主要开发资源,建立单一经济结构,导致当地经济多样化不足,过分依赖原材料出口,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直接提及这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情况,排除A项;题干数据主要关注的是外贸依存度,而不是区域发展差异,排除B项;题干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来支持这些地区特别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即通过调动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应对”,可知新模式指的是通过国际各种力量共同应对跨国问题,这显然有利于提高全球治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新模式顺应了全球化发展,排除C项;“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政策”,与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现状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俄罗斯是多极化世界的一极,俄罗斯主导苏联国家的一体化,有助于增强俄罗斯的区域影响力,从而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呈现的是区域合作,尤其是材料中的货币一体化,有助于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1991年,冷战已经结束了,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上海合作组织的运作,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据题干“批评家有时将全球文化的均质化说成是世界的‘美国化’或者‘麦当劳化’。但阿根廷的政治和文化偶像伊娃·庇隆的形象在世界尤其是美洲不断出现以她为素材的电影、音乐剧风靡欧美”,可知,美国文化向外传播的同时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而文化行为的分享和施加是双向的,A项正确;材料不仅论述美国文化的输出,也提及阿根廷文化的输出,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提供服务、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社会信息化,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传输手段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和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影响和改造社会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的过程。材料主要强调全球文化的融合非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排除C、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欧盟与东盟举行部长级会议,并通过联合宣言,表示将进一步推进20年前正式建立的伙伴关系,这一活动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欧盟国际地位的提升,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故A错误;欧盟与东盟的活动不能说明东亚各国经济的交流加强,故D错误。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伊朗举行的第十六届不结盟运动峰会”可知,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大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代表性。第十六届不结盟运动峰会是在中东局势动荡、伊朗与西方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召开的,主要讨论核裁军问题,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全球治理的诉求,故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来源广泛,与会国国家利益有共同之处,但“一致性”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而第十六届不结盟运动峰会(每三年一次)可推导出这次会议召开于2012年,故排除B项;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与材料第十六届不结盟运动峰会的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选择B:由题干可知,冷战后法国、德国等积极制定与非洲合作的战略,企图抢占非洲这一新兴市场,反映出发达国家对非洲这一新兴市场的争夺激烈。排除A:题干中并未体现殖民主义势力制约非洲经济发展,而是新殖民主义势力企图争夺非洲这一新兴市场。排除C:发达国家加强同非洲的合作并不属于区域集团化,因为二者在地域上并不是相邻的。排除D:发达国家加强同非洲的合作并不意味着非洲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
17.答案:B
解析:21世纪,全球化成为时代的主题,在此背景之下,发达国家阶级矛盾尖锐,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致使全球化浪潮中弱势群体利益较难保证,出现反全球化现象,故选B;全球化有利于建立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且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各国间的关系,故排除C;遭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反对不符合事实,排除D。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82年—1984年间,日本东芝、挪威孔斯贝格等公司却向苏联出口高端数控机床,用于提升苏联核潜艇螺旋桨的制作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即使在政治对立的背景下,也难以完全隔绝交流和合作。尽管存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但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国家间的经济互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这些障碍。这种现象表明,全球化正在改变传统的政治格局,使得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变,D项正确;本题主旨“多极化对政治格局的冲击”,而“日本民间反美情绪高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资本主义阵营逐渐走向瓦解在20世纪70年,虽然资本主义阵营逐渐走向瓦解,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差别依然存在,B项无法解释资本主义国家对于苏联的出口行为,排除B项;多极化的趋势初露端倪在20世纪5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9.答案:B
解析:据材料“强调‘德国历史的延续性’……滋生纳粹主义的根本原因”可知,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史学家强调希特勒的个人意志,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强调历史传统。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逐步走向联合,共同的历史传统促进了西欧的联合,因此对德国历史传统的强调有助于满足走向联合的这一现实需要,故选B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史学家们虽强调德国历史的延续性,但也并未明确说明他们放弃了精英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能得出“摆脱精英史观”,排除A项;二战后随着科技发展,德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中间阶层崛起,但这与史学家强调历史延续性无关,排除C项;二战前和二战时期德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但材料强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且并未说明史学家强调历史延续性的影响,排除D项。
20.答案:A
解析:多边峰会是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体现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结合所学,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密切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A项正确;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相互促进,并非完全是冲突的,排除B项;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被打破,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排除C项;当今世界,双边外交依然是国际外交的重要内容并非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排除D项。故选A项。
21.答案:(1)背景:美苏争霸,冷战对峙;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发展;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减弱;苏联、古巴对拉美的渗透。(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评价:促进了拉美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拉美人民的反美情绪;有助于抵制苏联对拉美地区的渗透;并未从根本改变美国对拉丁美洲实行的掠夺和控制政策,美国同拉丁美洲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美苏争霸,冷战对峙;据材料一“拉丁美洲人民规模宏大的收回民族资源的主权斗争方兴未艾”可得出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发展;据材料一“高度尊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每一个国家的特性和主权”可得出美国在拉美的影响力减弱;据材料一“苏联、古巴在拉丁美洲特别是在加勒比地区的渗透活动也与日俱增”可得出苏联、古巴对拉美的渗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即可。积极方面,据材料二“拉丁美洲人请求美国降低关税,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减少在外交上对那些同拉丁美洲各国政府处处发生争执的美国公司的支持,并在转让技术方面给予便利条件。卡特政府接受了这些要求”可得出促进了拉美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高度尊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每一个国家的特性和主权”,据材料二“卡特政府通过谈判来缓和反美情绪”可得出缓和了拉美人民的反美情绪;有助于抵制苏联对拉美地区的渗透;消极方面,据材料二“外援仍然是施加影响的一种手段”可得出并未从根本改变美国对拉丁美洲实行的掠夺和控制政策,美国同拉丁美洲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22.答案:(1)影响因素:卢作孚本人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经营管理才能;市场需求的推动;政府政策支持;抗战时的特殊历史背景。
积极作用:增强民族工业实力,抵制外国垄断;促进长江航运发展,提高运输能力;助力抗战物资运输,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培养大批工业人才。
(2)弊端:过分依赖贸易保护,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产品质量偏低;财政赤字引发的通货膨胀;过度重视工业,忽视农业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启示:保持开放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发展,确保经济结构平衡;控制财政赤字,防止通货膨胀。
解析:(1)影响因素:根据材料“1925年,卢作孚在民生实业公司初创之时,连续好几个月为公司日夜操劳不息。”“在卢作孚的正确决策和科学经营下”得出卢作孚本人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经营管理才能;根据材料“在1935年挤垮了美国捷江公司和英国轮船公司,将列强势力逐出了川江。1938年武汉失守后,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近10万吨,屯集宜昌无法运走,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得出市场需求的推动;政府政策支持;抗战时的特殊历史背景。
积极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促进企业、助力抗战等角度回答,如增强民族工业实力,抵制外国垄断;促进长江航运发展,提高运输能力;助力抗战物资运输,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培养大批工业人才。
(2)弊端:根据材料“但却因工业化需求而加大了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进口,造成贸易逆差扩大,政府大量投资开办公共工程和国营企业,造成财政负担过重,赤字日益庞大,进而形成通货膨胀,长期奉行贸易保护主义致使本国企业缺乏竞争意识,产品质量低下,企业效率不高,此外,进口替代模式,重视工业轻视农业,造成经济结构失衡,一些传统农业国变为粮食进口国。”得出过分依赖贸易保护,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产品质量偏低;财政赤字引发的通货膨胀;过度重视工业,忽视农业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启示:根据材料,从拉美地区发展弊端以及进度中国企业发展的角度总结经验,如保持开放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协调工业与农业的发展,确保经济结构平衡;控制财政赤字,防止通货膨胀。
23.答案:(1)背景: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网络体系的发展推动了知识共享;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快速增长。
认识:一方面,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影响个人信息和生命财产安全,传播不良信息,使传统文化受到计算机语言及英语的冲击。总之,“社会信息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正确对待,合理利用。
(2)原则: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公平贸易等。目标: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关系: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的成立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可分析出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网络体系的发展推动了知识共享;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一部手机即可全部解决”可分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快速增长。
认识:根据材料“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一部手机即可全部解决”可分析出一方面,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根据材料“社会信息化也带来种种弊端”可分析出另一方面,影响个人信息和生命财产安全,传播不良信息,使传统文化受到计算机语言及英语的冲击。总之,“社会信息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正确对待,合理利用。
(2)原则: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公平贸易等。目标: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关系:根据材料“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推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可分析出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的成立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24.答案:示例:变化1:从部分留美学者的积极引进到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原因:20世纪50年代,受美苏冷战、中国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史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对美国的史学研究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变化2:从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到迅速发展。原因: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中苏关系破裂、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改革开放为史学研究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学术环境,这一时期对美国史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变化3:从迅速发展到理性思考(深入发展)。原因:20世纪90年代至今,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这一时期多数学者逐步摆脱政治性意识形态的束缚和支配,人们开始理性思考美国史,美国史研究进入深入发展阶段。
解析:变化1:根据“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蒋梦麟、何炳松等为代表的留美学者开始对美国史学进行了译介与引进”“国内的美国史学研究主要服务于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史进行揭露与批判的政治任务,开始对美国史学的深入研究西方史学大多采取摒弃的态度。”得出从部分留美学者的积极引进到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冷战的背景、史学研究的方法等方面概括,可得出20世纪50年代,受美苏冷战、中国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史学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对美国的史学研究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变化2:根据“反映现当代美国史学发展现状的相关著述大量被译介到国内来。”得出从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到迅速发展。原因:结合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史学研究的发展等方面概括,可得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中苏关系破裂、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改革开放为史学研究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学术环境,这一时期对美国史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变化3:根据“促使一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对现当代美国史学发展的进程作出理性考察与评估”得出从迅速发展到理性思考(深入发展)。原因: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国人思想意识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概括,可得出20世纪90年代至今,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这一时期多数学者逐步摆脱政治性意识形态的束缚和支配,人们开始理性思考美国史,美国史研究进入深入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