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 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代替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生产的革命。表现: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工厂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电力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气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条件): (为何率先发生在18世纪中期的英国?)1、政治:英国较早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2、原料:圈地运动提供羊毛以及海外原料的供给3、资金:通过殖民掠夺、海外贸易和圈地运动等积累大量资本4、劳动力: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廉价的自由劳动力5、技术: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6、市场:通过殖民扩张、圈地运动及海内外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直接原因二、工业革命进程第一次工业革命1、开始标志:1765年珍妮纺纱机2、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标志: 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第一家水力纺纱厂,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动力领域:1782年瓦特试制出复动式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4、交通领域: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5、拓展: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合作探究1:第一次工业革命特点:1.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2.技术发明多源于工匠的实践,科学和技术尚未结合3.首先发生在英国 4.首先开始于棉纺织领域合作探究2: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开始于棉纺织领域棉布与人们生活最密切,价廉物美,市场需求最广阔。英国新兴行业,受封建旧的生产关系束缚小,易进行技术革新第二次工业革命1、背 景: ①政治前提: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与巩固,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②经济条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迅速;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③科技条件: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原因2、主要成果(1)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理论基础:英国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2)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3)化学工业的兴起,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4)新技术改造旧产业部门,如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注: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理论的突破成为了技术发明的先导,结合具体史实予以说明。英国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为德国西门子制成发电机奠定理论基础一工:发明创造来源于劳动实践,解决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兴行业?电力工业 石油工业 化学工业 汽车工业 电器制造业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2)、重工业为主3)、德俄日几国两次交叉进行。4)、美国和德国是发源地和中心5)、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进行【两次工业革命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动力机械 蒸汽机 内燃机、电动机显著标志 蒸汽机的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者 技师和工匠 科学家、工程师工业部门 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为主科技含量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主要国家 以英国为中心,然后向外扩展 欧美同时进行(美、德最突出)生产组织 工厂取代工场 垄断组织社会发展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扩张方式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积极影响:生产方式: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建立,科学化的管理日益重视,垄断组织出现。注: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 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组织垄断组织: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生产和资本高度的集中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 )含义:大企业之间为了控制生产、价格与市场,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4)影响: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2、生产力: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3、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迅速崛起,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4、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①城市化进程加快;②生活水平提高;③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④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⑤人口增加明显。5、世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二)消极影响:1、殖民扩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殖民扩张,亚非拉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殖民体系。2、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疾病与犯罪等。合作探究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1、经济:工业化、世界工厂、职业结构、城市化、工厂制2、政治:民主化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阶级结构的变化(两大对立阶级)3、思想:自由主义、科学社会主义4、对外:炮舰政策合作探究4: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1、15-17世纪:全球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初现2、16-18世纪: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3、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进行商品输出4、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确立,进行资本输出合作探究5: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1、政治:英国为扩大海外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近代企业产生3、思想: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工业革命:1、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2、经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进入短暂的春天。3、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实业救国思潮、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合作探究6:18世纪中国为什么没能发生工业革命?1.政治上: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明清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根本原因)2.经济上: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阻碍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3.文化上:英国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中国八股取士、文字狱,理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4、外交上:英国推行殖民扩张,中国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背景:1、经济根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大工业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日益暴露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失败说明了工人运动需要理论指导3、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二)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被称为标志的原因:《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主力)——无产阶级,实现目标的手段(方式)——暴力革命,革命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三)继续理论探索:1867年《资本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成熟;唯物史观:(四)对中国的影响: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2、中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成就。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一)“第一国际”建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它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二)巴黎公社:(1871)1、背景:2、措施: 3、意义:4、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社会发展不足以铲除资本主义制度(2)客观原因:资产阶级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内外联合镇压(3)主观原因:法国工人阶级力量弱小,政治上还不成熟,没有成熟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5、性质: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