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教学目标
1、根据图文资料,描述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
2、描述青藏地区牧民生产生活的特色及其与自然环境、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青藏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树立热爱自然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2学情分析
本课采用逆向教学法,结合学生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由于农村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学生间学习基础相差较大,知识面狭窄,思维单一,不善逆向思维。为了降低难度,在教学上先从简易入手,即从青藏地区的生产特色入手,增加难度,引出青藏地区的自然特点,进而引出本课难点,即自然条件、生产特点与生活特点的关系,落实教学重点,解决难点。
3重点难点
重点:青藏地区生产、生活特色。
难点:青藏地区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海拔最高的牧区导入
学生观听视频歌曲《天路》思考:(1)注意视频中看到、听到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应该在我国什么地区能看到?(2)《天路》中的这条路指的是什么路?为什么叫“天路”?
活动2【讲授】海拔最高的牧区讲授
夏季,老师要到青藏地区去旅游,饱览一下青藏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可是老师不知道青藏地区的位置,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找找青藏地区的位置。
活动一:PPT:寻找那遥远的地方——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学习单1、青藏地区位于哪一地形区?位于地势的哪一阶梯?
2、从行政区划看,青藏地区主要包括哪两个省级行政区?此外,它还涵盖哪些部分省级行政区?
3、青藏地区的周边有哪些主要山脉?
(二)活动二:找到青藏地区的位置后,老师买了机票,空降到了青藏地区,一下飞机,老师看到了这样的景色(PPT展示:寻找那一方人——青藏地区的生产)发现这里的景色和生产特点与我们这里有着很大不同,请同学们结合学习单2,为老师介绍一下这里的生产特色。
过渡设问:青藏地区为什么要以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而不是以种植业作为支柱产业?
老师明白了,这种生产特点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那么,自然条件要从哪些方面了解?
活动三:PPT:寻找那一方水土——青藏地区的自然条件
1、师生结合学习单3,PPT展示地形、气候、植被情况的图文资料,学生思考后师生同步回答分析。
2、讨论:青藏地区为什么要以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而不是以种植业作为支柱产业?
(提示:从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与牧草生长之间的关系考虑。学生讨论回答后PPT归纳展示)
3、青藏地区为什么要选择牦牛、藏绵羊、藏山羊作为主要畜种?
(四)活动四:了解了青藏地区的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后,老师很想拜访一下牧民的生活,下面同学们结合前面知识和学习单4讨论。
1、讨论:PPT:寻找那一方人——青藏地区的生活特色
(学生讨论后依次回答衣、住、食、行特色和原因。教师依次穿插故事情节:(衣)老师来到藏家时,牧民们已在欢迎,老师发现他们的衣服很特别,这是为什么?(住)老师找藏民的家时,却发现他们住的是帐篷,这又是为什么?(食)老师走进藏家时,热情的藏民拿出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这些食物有共同特点。这又是为什么?(行)吃饱喝足后,老师想借藏民的车或自行车回住处,可藏民却牵来了牦牛和马,这是为什么?)
2、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了解,老师发现青藏地区的生产、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PPT: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见PPT)——“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五)活动五:这趟旅游,老师感到心满意足,想要回家。不过,老师想坐一种既安全轻松快捷,又能继续饱览青藏地区风光的公共交通,请同学们介绍一种。
1、PPT:寻找那一条“天路”——青藏铁路
在奔驰的火车上,老师思绪万千,思考着两个问题:如此风光优美、资源丰富的地方,青藏铁路为什么没早点修?青藏铁路修成后又对西藏发展带来什么意义呢?(见PPT)
2、回到家,老师对这趟青藏之行进行了总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因地制宜(见板书,板书见课件最后一张)
活动3【活动】海拔最高的牧区学习单
学习单:
学习单1
1、青藏地区位于哪一地形区?位于地势的哪一阶梯?
2、从行政区划看,青藏地区主要包括哪两个省级行政区?此外,它还涵盖哪些部分省级行政区?
3、青藏地区的周边有哪些主要山脉?
学习单2
支柱产业
主要畜种
生产方式
学习单3
地形特点及影响
气候 气温
降水
植被特点
学习单4
是什么 为什么(从自然环境和生产角度思考)
衣
食
住
行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