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学习目标】1.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影响。2.辩证认识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间的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不同文明交往的途径之一。3.通过史料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不同文明之间交往的载体,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学习重难点】重点: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表现和影响;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难点: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知识导航美洲物种的外传 背景:①新航路的开辟;②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④作物自身的优势,如玉米产量高,环境适应能力强。 表现: 项目欧 洲亚 洲(中国)玉米①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为观赏植物;②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粮食和饲料;③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①明朝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西南沿海地区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少有种植;乾隆、嘉庆时小规模推广;③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马铃薯①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为观赏植物;②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①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也是作为观赏植物;②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③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又传回美洲。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①辣椒原产于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辣椒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称为“番椒”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类别物种概况 粮食类 小麦、小麦、水稻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小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欧亚作物传入美洲蔬菜类黄瓜、豌豆经济类甘蔗等禽畜类鸡、牛、驴、马、猪、羊等极小改变了美洲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对非洲: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对中国:玉米、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3)对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物种 (1)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2)小麦丰富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 (3)玉米、甘薯丰富了中国的粮食种类。(4)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北美:水稻小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中国: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影响 (1)对美洲: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②殖民者小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破坏。 (2)对中国:①使得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小了耕地面积。②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3)对世界:生态失衡(一些物种在没有天敌的新环境下泛滥成灾)。 5、认识: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和交往,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合作探究材料小麦、蔺萄、马匹、牛、猪、山羊和家鸡从欧洲来到美洲,使得食物和营养的供给速度加快。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问题 材料反映了关于物种交流的哪些信息?参考答案材料反映了粮食作物、牲畜交流的路线和主要内容:欧洲的家禽家畜、葡萄、小麦传入美洲;美洲高产作物、辣椒、番茄等传入亚欧。习题巩固1.16世纪以前,欧洲人赖以生存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小米、黑豆、豌豆等,贫民长期处于饥饿环境中;16世纪以后,广大平民的主食逐渐发生了改变,他们的主食新品种可能是( )A.大米、玉米 B.面包、南瓜 C.玉米、土豆 D.土豆、番茄2.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传入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水稻、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3.以下物种属于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早培育的是( )①玉米②番茄③西瓜④辣椒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甚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这表明美洲高产作物( )A.已在全世界普遍种植 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C.最先在中国种植推广 D.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5(2024扬州调研)18世纪初,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随着沟通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的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A.太平洋贸易促进了西亚物种的传播B.三角贸易在客观上推动了民族斗争C.哥伦布大交换推动经济和贸易发展D,北美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逐渐加深6.(2024洛阳高二联考)玉米从16世纪传入我国,至清中叶"各省流民开发山区,种植玉米,采伐林木……闽、广、云、贵以及华北各省,无处无之……到处留下一片片的凸岭……一遭泥水冲刷,便泥沙俱下,这说明A.新物种引种破坏了生态环境B殖民扩张造成了经济混乱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传播D明清时土地资源极其有限7(2024娄底期末)据史书记载,清代广西贵县地区广泛种植外来作物花生,"各商采买榨油,每年不下千数万斤……瘠土之民,并无谷粒,其完粮完婚之事多藉此"。材料可用来说明,外来作物的传入与种植()A.导致清代人口的膨胀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C助推经济重心的南移强化了小农经济的特性8(2024柳州高二期末)在马匹传入美洲后,幸存的印第安人很快发现了马的价值,驾驭着骏马、追逐射杀美洲野牛等大型猎物的游牧生活,远比艰辛的农耕生活来得容易,于是,大量的印第安部落随后开始转型游牧。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B.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活方式C.造成了印第安人口的锐减D.破坏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