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一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知识清单】考点1: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我国境内的古人类地位: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代表古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考古证据元谋人 约170万年 云南元谋县 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蓝田人 约160万年 陕西蓝田 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郧县人 约100万年 湖北郧阳 3个头骨化石考古价值:通过对元谋人、郧县人、蓝田人遗址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二、北京人1.北京人的发现(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2)距今时间:约70万-20万年。(3)发现过程①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发现,后来古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颗牙齿化石,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②1929年,我国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③此后,北京人遗址又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约10万件打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历史作用:这些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2.北京人的特征(1)体貌特征生产、生活状况生存环境 当时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生存环境水草丰美,常有动物出没。生产工具 北京人会制造打制石器。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生活状况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火的使用 证据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途 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意义 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地位: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4)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我国境内直立人遗存发现的意义: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三、山顶洞人1.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2.距今时间:约3万年。3.体貌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4.生产、生活状况(1)使用打制石器,开始制作骨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会捕鱼和缝制衣服。(2)活动范围相当大,与其他的原始人群有交往。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死者。考点2: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农业的起源(1)地位: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2)原因: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3)成就:距今约1万年,我国的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4)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2.定居生活的前提: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稻作农业的繁荣经济兴盛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河姆渡人的生活生活年代 距今约7000年。遗址地点 浙江余姚(长江中下游地区)。房屋样式与挖井技术 ①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②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生产活动 农业 ①骨耜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②稻作农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③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手工业 ①懂得使用天然漆。 ②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 ③会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遗址中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生活年代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6300—4500年主要分布区域 黄河中游地区。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 下游。生活状况 半坡遗址 (陕西西安 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 ①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屋内有灶坑; ②大量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陶埙。 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同一群体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发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生产活动 半坡遗址 ①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 ②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 ③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 ④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 ⑤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 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出较为精致的陶器。考点3: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早期城市初步形成(1)时间:大约在5000多年前(2)原因: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3)设施:城墙、城壕、大型水利设施(4)影响:部分人从生产劳动脱离,专门从事管理,出现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2.早期国家形成二、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1.良渚古城遗址(1)地点:浙江余杭(2)年代:距今约5300一4300年(3)构成: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4)规模: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5)水利: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6)社会经济: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20万千克炭化稻谷。(7)阶级分化与国家特征:城内的贵族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2.陶寺都城遗址(1)地点:位于山西襄汾(2)年代:距今约4300一4000年(3)规模与建筑:都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城内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制的建筑材料。(4)阶级分化与国家特征: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磐、玉钺、陶盘等器物,表明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城内在有的贵族墓地还发现用人殉葬的现象,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5)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6)城内还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发现了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3.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的意义: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开始形成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三、远古的传说1.华夏族的形成(1)时间: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2)地点:黄河流域(3)走向联盟战役 阪泉之战 逐鹿之战作战双方 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 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结果 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蚩尤战败,其部落部分归附炎黄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4)影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2.炎帝和黄帝的贡献(1)炎帝的贡献:(传说)他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2)黄帝的发明:(相传)他已能建造宫室、制衣、挖井、造船、炼铜,发明了弓箭。相传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3.禅让制(1)部族联盟的首领:实行禅让制,依次选出尧→舜→禹。(2)概况(3)实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4.大禹治水:禹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三过家门而不入,经10多年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禹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重难点易混易错】1.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异同异:(1)所处年代不同: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2)地理位置不同: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区分小口诀:两“河”不在一起);(3)主要种植农作物不同: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4)居住的房屋不同: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区分小口诀:两“半”在一起);(5)制作陶器不同: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半坡人会制作有各种纹饰的彩陶;(6)掌握的手工技术不同:河姆渡人能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半坡人会简单的纺织、制衣。同:(1)都会建造房屋;(2)都开始了定居生活;(3)都从事原始农业生产,会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4)都使用磨制石器;(5)都会制作陶器作为生活用具;(6)都会制作简单的乐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