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三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清单】考点1: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统一中国1.条件:(1)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望过上安定的生活。(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3)秦王嬴政重用人才,为灭六国、统一全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2.经过: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3.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2)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3)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及文化的交流,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领域 措施 影响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行政制度: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1)秦朝首次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和地方推行官僚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系,奠定了我国古代官制的基础 (2)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贯穿并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文化 统一文字,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经济 (1)统一货币,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2)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1)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2)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交通 (1)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2)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 (1)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2)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便利了岭南地区和中原人民的交流军事 (1)统一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2)派蒙恬北击匈奴 (3)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经营,使其管辖的范围大为扩展三、秦朝的疆域: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考点2: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的暴政1.秦始皇的统治特点: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对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他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暴虐。2.秦的暴政:赋税、徭役和兵役沉重;法律严苛;刑法残酷;禁锢思想;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3.影响:秦朝的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成为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二、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1)直接原因:去渔阳戍守长城的农民遇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要被处死。(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2.概况: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最后被镇压。3.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三、秦朝灭亡1.项羽、刘邦反秦斗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继续领导反秦斗争。项羽在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率军直抵泰都成阳,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考点3: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1)概况: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2)性质: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2.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1)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2)具体表现:①人口锐减生产荒废;②物资匮乏2.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3.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1)增加农业劳动力:汉高祖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2)轻徭薄赋:为稳定民心,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4.作用:经过汉初统治者多年的治理,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5.与匈奴和亲:面对匈奴不断袭扰边郡,鉴于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现实,汉高祖采取和亲政策来缓和与匈奴的关系,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三、“文景之治”:1.汉文帝、汉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1)以农为本:汉文帝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汉景帝即位后,下诏准许缺少耕地的农户迁到耕地有余、水利条件好的地方。(2)减免田租:文帝和景帝进一步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有的年份朝廷还下令免去田租。(3)积极赈灾:每逢灾荒之年,国家积极赈济灾民,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4)勤俭治国:文帝和景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2.文景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 纺织 纺织技术水平高超,丝织品有锦、绣、绢、纱等,种类繁多。漆器 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商业 贸易 ①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成为富商大贾。 ②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城市 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华。3.“文景之治”的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考点4: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一、削弱地方势力1.背景:汉武帝即位初期,诸侯王和地方豪强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1)一些诸侯王封地广大,连城数十,势力强大。(2)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推恩” 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于是,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削地、夺地、除国 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强令郡国豪强迁居 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这些豪强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建立刺史制度 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加强经济管控1.加强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管控(1)农业①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重视兴修水利,新修建的六辅渠、白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田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③新型播种工具楼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2)手工业:纺织、冶铁、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2.加强对商业的管控背景 措施 作用当时,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 统一铸币: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平抑物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尊崇儒术1.背景: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相对松弛,社会上各种学说流行,人们思想的不统一。2.目的:稳固统治。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文化措施措施 内容 影响尊崇儒术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兴办太学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 《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儒学从此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北击匈奴1.背景(1)匈奴南下袭扰:秦末汉初,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匈奴,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漠北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2)西汉反击匈奴: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改变汉初推行的和亲政策,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2.漠北战役--对抗匈奴的高潮(1)时间:公元前 119年。(2)将领:卫青、霍去病。(3)结果:汉军大获全胜。(4)影响①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②经过数次战争,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③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影响: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考点5:东汉的兴衰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西汉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后被农民起义推翻2.东汉建立: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3.光武中兴(1)目的:巩固统治(2)措施: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②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A.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B.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C.减轻刑罚,赦免囚犯;D.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E.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3)表现: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4.东汉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农业 牛耕 人们通常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水利 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手工业 冶铁 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制瓷| 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外戚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朝政就由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主持。皇太后要掌控朝政,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使得皇太后的亲族进入朝廷,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2)宦官专权: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操控,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限制乃至除掉外戚。宦官帮助皇帝限制和铲除外戚的势力,得到皇帝的宠信,把持朝政又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3)影响:①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②为了扩大势力,外戚和宦官集团又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2.地方豪强势力崛起(1)原因:曾帮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豪强大族,此时势力不断壮大(2)①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②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③有的豪强长期担任朝廷中的要职,世代为官。(3)影响: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三、黄巾起义1.背景(1)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再也无法忍受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各地相继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但都被朝廷镇压下去。(2)创立太平道的张角传教10多年,信徒已有数十万人。2.概况时间 184年领导人 张角特点 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结果 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 20 多年。失败原因 ①东汉统治者调和内部矛盾并调集军队进行镇压。②由于缺乏军事经验,在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武装的围剿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③张角因病去世。考点6: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概念: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2.原因(1)西汉初的西域,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2)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3)大月氏原在水草丰美的祁连山一带,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4)张骞本是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勇敢地出来应募,承担起出使西域这一艰巨的使命。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 第二次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深化与西域诸政权的友好交往。时间 公元前 138 年。 公元前 119年。过程 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前往西域,途中被匈奴抓住,逃脱后到达大月氏。历经10余年后,张骞回到长安。 张骞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大批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结果 张骞虽未达到目的,但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使西域各政权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1)背景:西汉以前,少量中国丝绸经西北,辗转贩运到中亚等地。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2)路线:商人们载着中国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后世称“丝绸之路”。(3)交流概况①中原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②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5)意义: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海上航线(1)海上丝绸之路①背景:汉朝时,中国已经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②航线:最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③名称由来: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2)其他海上航线:从今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可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三、对西域的管理1.设置西域都护(1)背景: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2)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3)职责: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4)意义: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2.班超经营西域(1)背景: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2)时间:73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3)成果①班超使西域各政权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他得到西域各政权的信任,长期驻守西域。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③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12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考点7: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造纸术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2.纸的改进: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工艺。3.意义: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1.医学(1)张仲景①地位:东汉末年的名医,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②成就:写成《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2)华佗①地位:东汉末年的名医②成就: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2.数学(1)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一直注重实际应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2)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①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②出土的秦简九九表抄录了较为完整的乘法口诀,反映了秦朝对乘法口诀的推广和应用。3.农学:代表性著作《氾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良土地、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三、司马迁与《史记》1.作者: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2.体例: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史事。4.评价(1)史学价值:他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文学价值: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四、佛教和道教1.道教兴起(1)概况①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②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人道。(2)传播原因:张角以治病来传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太平道得到广泛传播。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为下层民众所信奉。2.佛教传入(1)产生时间、地点:约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2)概况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②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3)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重难点易混易错】1.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与巩固统一(1)“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才得以正式实现,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2)“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立是为皇帝……”材料反映了秦统一六国,确立皇帝称号的信息。(3)“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政法。”“秦政法”包括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4)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不与古同”中的“古”指“分封制”。(5)“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描述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统一文字。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材料中描述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2)“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是董仲舒的话,反映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3)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着眼点在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4)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思想控制的加强。3.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骞始开通西域道也。”材料说明了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2)《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国外,外国由是信之。”材料中的“凿空”是指张骞出使西域。(3)西晋《古今注·音乐篇》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长安),惟得摩诃兜勒(马其顿)一曲。”据材料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4.秦汉的科技和文化(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嫌帛者谓之为纸,嫌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促成材料这一变化的是蔡伦改进造纸术。(2)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华佗创编“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