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九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知识清单】考点1:洋务运动与边疆危机一、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的兴起(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代表: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3)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4)口号:“自强”“求富”。2.主要活动(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2)创办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3)建立新式陆军: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4)筹备新式海军: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同年在台湾设立行省。(5)教育方面: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3.洋务运动的评价(1)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2)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局限: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统治,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二、边疆危机1.美、日侵略台湾(1)背景:19 世纪中期以后,列强觊觎中国东南海疆;美国支持、联合日本侵略台湾。(2)经过: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台湾被杀,后武力侵台,中国反击。(3)结果:在英、美等国“调停”下,日本勒索清政府白银50万两后从台湾撤兵。2.收复新疆(1)背景:当时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的形势的紧张,清政府内部发生了“海防”和“塞防”的激烈争论。(2)经过:1864年,新疆内乱。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国占领伊犁。1875年,左宗棠发兵平乱。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西北渡过危机。(3)意义:①历史意义:粉碎了英俄分裂我国西北领土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新疆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西北边防。②现实意义: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中法战争(1)原因: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大对外侵略;法国侵略越南和刘永福率黑旗军助越抗法斗争。(2)经过:①爆发: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②马尾海战(1884年夏),清政府对法正式宣战;台湾之战(1884年秋),刘铭传抗法; 1885年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结果:清政府以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强化管辖,推动台湾经济。考点2: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2)导火线: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3)爆发: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4)主要战役①平壤之战: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统帅叶志超逃跑,平壤陷落。②黄海大战: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但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夺取了制海权③旅顺大屠杀:日军登陆辽东半岛,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迎敌。旅顺失陷后,日军连续进行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马关条约》的签订①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②《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瓜分中国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①事件:《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②影响: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2)“门户开放”政策①原因 :列强瓜分中国时,美国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②提出: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得到各国同意。③内容: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④实质: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考点3:戊戌变法1.背景(1)外因: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严重。(2)内因: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2.主要准备活动(1)公车上书①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②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宣传变法:维新运动期间各地的重要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①梁启超发表于《时务报》上的《变法通议》,议论新颖,通俗易懂,风靡海内。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②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3.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2)主要内容①政治: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官制,编制国家预算。③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④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3)戊戌政变: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被捕遇害的有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史称“戊戌六君子”。(4)影响: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①性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②作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③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考点4: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猖獗2.兴起:兴起于山东、直隶一带,由民间秘密结社或练拳习武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3.发展: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控制了京津地区4.口号:“扶清灭洋”5.结果: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二、抗击八国联军1.背景:为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6月,英、美、俄等八国组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2.主要战斗:廊坊阻击战;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天津保卫战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1901年2.签字国:英、美、俄、法、日、德、意、奥、比、荷、西等11国签订。3.主要内容(1)经济: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做担保。(2)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3)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4)外交①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②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4.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重难点易混易错】洋务运动(1)“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是创办军事工业。(2)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洋务派认识到国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强”,因此,洋务派兴办了民用企业。(3)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1)“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 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则材料反映的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意图的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一百多年前的“庚子赔款”,曾经是重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座大山。“庚子赔款”指《辛丑条约》签订后的赔款,源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