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学习目标:1.把握历史时序,能说出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演变历程,阐述中国古代的法治与德治从相争到融合的发展趋势;2.梳理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思想和治国手段,知道不同时期德治与法治起到的不同作用,分析秦朝依法治国的原因;3.概括秦汉到明清家训、家法、族规、乡约的发展及其在国家治理上产生的教化作用,分析乡约变化的原因和内容,体会政府在其中产生的作用。学习重点:先秦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学习难点:以律令儒家化与"礼法结合"问题。知识导航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德治源头 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西周建立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敬天保民"(民本)思想,有一定进步性。法治源头 夏商周各有法律,春秋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儒家 法家代表 孔子与孟子 商鞅与韩非思想 人性善→主张徳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与仁政,重视民生与民意 人性恶→主张法治观点 ⑴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⑵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认为“仁者有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⑴商鞅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权益;⑵韩非:①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赏罚分明,则臣民守法奉令,③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保证法令畅通影响 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有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二、秦汉至隋明的法律与教化法律 秦汉 (1)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2)令: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魏晋 (1)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 (2)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维护三纲五常。明朝 明朝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明高宗永徽年间颁布《永徽律》,后撰成《明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少以此为蓝本制定法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特别重视孝。教化 礼治 《小明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小、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小成。家训 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三、宋元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法律 宋 基本沿用明朝法律体系,法律少以明律为蓝本。元 对明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明律。明 以明律为蓝本制定《小明律》,司法实践重视"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清 法典沿袭律,重视例,制定《小清律例》。教化 理学 儒学向基层渗透,南宋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乡约 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不遵守者要受罚。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用《小清律例》。 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材料 春秋决狱是西汉董仲舒首先提出来的一种判决模式,他认为在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可用《春秋》等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此外,审判除了应根据案件的事实外,还应重视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即所谓"原心定罪"。与此有关的断狱案例被汇编成十卷的《春秋决事比》,该书中有案例如下: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殴父,律当枭首。董仲舒认为:"父子至亲,闻其斗,莫不有忧惕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一一摘编自杨健康、黄震《"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判决甲无罪的依据,并分析"春秋决狱"反映出的汉代法律的发展趋势。提示 依据:依据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无殴父的动机。趋势:法律的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法律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严刑峻法的趋势。习题巩固1.殷商时期,诸王常以鬼神、排序等意思的字取名,如辛、乙、丁等;周朝时,诸王多用文、武、成、康等字为名号,且青铜器铭文中涉及"懿德""天德""敬德"等内容。这一变化反映了()A.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挑战B.王权打破了当时的神权权威C贵族的人伦观念明显淡化D,政治生活中德治观念的加强2.战国时期,法治是一种刑罚、奖赏、内政、外交、军事、商业、权谋等手段的系统化、制度化的治理方法,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也;以战去战,以刑去刑"。这反映出()A.百家争鸣的积极作用B,法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法治适应了时代需求D,民本思想被各国接受3,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贼杀伤、盗他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4.西晋时期,法律规定"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处理亲属相犯的刑事案件时,需要按照"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依据当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这体现出()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B.约法省禁,慎刑慎罚C.引礼入律,礼法合流D.律为正文,例为附注5(2024上.江西上饶·高二校考阶段练习)岳麓秦简记载:"殴泰父母,弃市;詢置之,蒜为城旦春。"意思是殴打祖父母要被在闹市处死刑;辱骂祖父母要被在脸上刺字,男犯人要罚去筑城,女犯人要被罚春米,"城旦春"的执行为无期。这可用以说明当时()A平民劳役繁重B,法律制度繁杂c.律令的儒家化D,保护弱势群体6.(2021上.重庆黔江.高二重庆市黔江中学校校考阶段练习)汉朝推行"以孝治天下",对不赡养老人者,要在闹市执行死刑。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杀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弃市(暴尸街头),殴伤长辈者同样也处弃市。这表明()A.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B.经济发展促进道德提升C.司法审判渗透儒家伦理D.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7.(2023上.黑龙江鸡西.高二校考期中)《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劫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的律令呈现出()A复古主义的特色B严刑峻法的特色c.程序简化的特色D.以儒入法的特色8.(2023上.黑龙江.高二校联考期末)《秦律·杂抄成律》载:"遣成,同居毋并行(家中男丁不同时服役),县啬夫、尉及士吏行成,不以律,赀二甲。"汉简《二年律令·奏诚书》载:"有生父而弗食三日,更且何以论子?廷尉等曰:当弃市。"这表明秦汉时期()A.儒家伦理道德已渗透至法律中B政府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C,政府注重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维护纲常伦理是王朝立国之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