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安全教育六年级武汉版 第二十七 课环境与健康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生命安全教育六年级武汉版 第二十七 课环境与健康 教案

资源简介

《环境与健康》生命安全教育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武汉版生命安全教育的第二十七课,主要探讨环境与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越发受到关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是如何影响人体健康的,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不良环境的危害,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理念,为其今后的成长和生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科学知识,对周围环境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和认识。他们知道一些常见的环境现象,如雾霾天气、污水排放等,但对于这些环境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健康危害以及如何系统地应对了解较少。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旺盛,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但在抽象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生动有趣的案例和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激发学生主动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行动。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常见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的主要来源和表现形式。
理解不同环境问题对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各个系统健康产生的具体危害。
掌握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应对环境危害、保护自身健康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正确佩戴口罩、选择健康的饮用水源、合理处理生活垃圾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视频资料,分析数据图表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调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初步的评估和判断,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关爱健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良好品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和主动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空气污染(如雾霾、有害气体排放)、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土壤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机制和具体表现。
熟练掌握预防环境危害、保障自身健康的实用方法和措施,如家庭空气净化、饮用水净化处理、避免食用受污染食物等。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的环境现象中准确分析出其对健康的潜在影响,并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养成长期自觉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的良好习惯。
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实地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能够科学地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实践探究法、角色扮演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资料、空气检测仪器、水质检测试剂、不同类型的口罩、饮用水净化设备模型、土壤样本、一次性手套、放大镜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播放一段美丽自然风光的视频,展示青山绿水、清新空气、鸟语花香的景象,提问学生:“同学们,这样的环境让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表达对美好环境的喜爱和向往。
2. 紧接着播放一段环境污染的视频,画面中呈现雾霾笼罩的城市、污水横流的河流、垃圾堆积如山的场景,提问:“看到这样的环境,你们又有什么想法呢?”激发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 教师顺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环境与健康,提问:“你们知道环境的好坏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吗?”从而开启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二)知识讲解
1. 空气污染与健康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如雾霾天气下城市的朦胧景象、工厂烟囱排放浓烟的画面等,向学生介绍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业废气排放、汽车尾气、燃煤取暖、焚烧秸秆等。
详细讲解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雾霾中的 PM2.5 等微小颗粒物可直接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引发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长期暴露还可能增加患肺癌的风险;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呼吸道炎症,影响肺功能,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等。
介绍一些应对空气污染保护健康的方法,如在雾霾天气减少外出活动,如需外出应正确佩戴具有防护功能的口罩(教师现场演示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经常开窗通风等。
2. 水污染与健康
展示水污染的图片和视频,如被污染的河流呈现黑色、散发恶臭,水面漂浮着各种垃圾和死鱼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水污染的严重性。
讲解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污水随意倾倒、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的面源污染等。
阐述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被污染的水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汞、铅、镉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饮用后可能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如腹泻、呕吐、肝炎等,长期饮用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导致智力下降、肾脏疾病等严重后果。
介绍家庭饮用水净化的方法,如使用净水器过滤、将水煮沸后饮用等,同时强调要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
(三)小组讨论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6 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能发现哪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对我们的健康有哪些潜在影响?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来保护环境,减少环境对健康的危害?
2. 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认识。
(四)实践探究
1. 空气检测实验
教师向学生介绍空气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一台空气检测仪器。
指导学生在教室不同位置进行空气检测,记录检测数据,包括 PM2.5 浓度、甲醛含量等指标。
各小组分析检测数据,讨论教室空气质量状况,思考如何改善教室空气环境,如增加绿植、保持教室清洁卫生、合理安排座位等。
2. 水质检测实验
教师展示水质检测试剂,向学生讲解检测原理和操作步骤,如检测水中的酸碱度、余氯含量、重金属含量等。
学生分组进行水质检测实验,分别检测自来水、瓶装水、校园内湖水等不同水样,并记录检测结果。
对比分析不同水样的检测数据,讨论水质差异对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用水选择观念,如优先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等。
(五)角色扮演
1. 设定情境:某社区周边有一家工厂,经常排放废气和废水,对社区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威胁。社区居民决定与工厂负责人进行沟通协商,解决环境问题。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组学生扮演社区居民代表,一组学生扮演工厂负责人,一组学生扮演环保部门工作人员。
3. 社区居民代表向工厂负责人反映环境污染问题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提出整改要求;工厂负责人陈述工厂的生产情况和面临的困难,与居民代表进行协商;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双方进行调解和指导,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4. 角色扮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分析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各方的表现是否合理,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在面对环境问题时不同角色的责任和应对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总结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常见环境问题及其对健康的危害,以及应对环境危害保护健康的方法和措施。
2. 强调环境与健康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环境问题,从身边小事做起,如节约水电、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爱护花草树木等,为保护环境、维护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检查家庭环境,制定一份家庭环境健康保护计划,并在下周的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出了较强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但在实践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对空气检测仪器和水质检测试剂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实验进度和数据准确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和指导,提前让学生熟悉实验仪器和试剂的使用方法,确保实践探究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同时,在角色扮演环节,个别学生的表现不够自信和自然,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可通过增加类似活动的频率,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此外,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