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家庭心育 | 逆境中的绽放——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抗逆力摘要近年来,青少年因不堪承受挫折或压力而自伤、轻生的事件频频发生,且逐渐呈低龄化趋势,事件背后暴露出的是青少年抗逆力的缺乏,因为无法面对人生的困境而做出消极的选择。如何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培养其抗逆力?家长可以基于抗逆力的发生过程,增加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提升家庭氛围、协助孩子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发展孩子的抗逆力特质:建立健康的挫折观、引导孩子理性归因,让孩子更有力量面对人生困境,提升孩子的抗逆力。引言近年来,青少年因不堪承受生活、学习中的挫折或压力而自伤、轻生的事件屡见不鲜,且逐渐呈低龄化趋势。怕被同学嘲笑、怕被老师批评、怕被父母训斥……甚至是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不小心损坏教室玻璃、老师没收手机等不能称之为“ 挫折”的生活“琐事”,也竟成了一朵朵生命之花凋谢的表面原因。我们在为生命逝去而叹惜的同时也必须察觉到事件背后所暴露出的深层问题——青少年抗逆力的缺乏。抗逆力(resilience)也被称为心理韧性、心理弹力、复原力等,是指个体遇到困境时,心理协调和行为适应的能力,是个体抵御困境并恢复平衡状态的一种能力[1]。挫折和失败是人生常态,如果一个人缺乏抗逆力,在各种压力来袭时,极有可能因为抵御逆境的能力不足而做出消极的选择,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抗逆力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心理学家诺曼· 加梅齐(Norman Garmezy)通过观察大量伦敦贫民区的家庭发现, 他们每天生活在充满犯罪、毒品和暴力的环境中,但拥有家庭支持及积极认知特质的孩子却能“ 出淤泥而不染”,不仅没有成为“问题儿童”,反而能够获得良性成长。当压力源出现时,个体内部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有两个过程开始同时运作,即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与抗逆力过程。(一)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当压力来袭时,环境因素与个体的抗逆力特质同时做出反应,二者相互影响与运作。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氛围、学校风气、同龄人群体、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个体的抗逆力特质包括个体的精神、认知、行为、情感、身体等个体内部因素。环境与个体因素中同时存在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风险性因素会给个体带来压力或挫折体验,比如小伙伴的不接纳,会让孩子感到挫败和难过。而保护性因素则能缓冲压力带来的冲击,比如温暖的家庭氛围,在孩子伤心时,家人可以给予其安慰与支持,以舒缓孩子低落的情绪。(二)抗逆力运作结果此过程描述个体的抗逆力特质与最终结果的关系,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产生,并受其影响。抗逆力运作会导致三种结果:第一,个体的抗逆力提升。第二,个体能够适应生活,回到压力发生之前的状态。第三,个体适应不良,抗逆力无法发展,水平较低。当压力源出现时,个体内部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有两个过程开始同时运作,即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与抗逆力过程。(一)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当压力来袭时,环境因素与个体的抗逆力特质同时做出反应,二者相互影响与运作。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氛围、学校风气、同龄人群体、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个体的抗逆力特质包括个体的精神、认知、行为、情感、身体等个体内部因素。环境与个体因素中同时存在风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风险性因素会给个体带来压力或挫折体验,比如小伙伴的不接纳,会让孩子感到挫败和难过。而保护性因素则能缓冲压力带来的冲击,比如温暖的家庭氛围,在孩子伤心时,家人可以给予其安慰与支持,以舒缓孩子低落的情绪。(二)抗逆力运作结果此过程描述个体的抗逆力特质与最终结果的关系,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产生,并受其影响。抗逆力运作会导致三种结果:第一,个体的抗逆力提升。第二,个体能够适应生活,回到压力发生之前的状态。第三,个体适应不良,抗逆力无法发展,水平较低。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抗逆力基于坎普弗(Kumpfer)的环境—个体互动模型,家长可以尝试从增加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提升家庭、同龄人群体等外部环境因素对孩子的支持性功能)及发展抗逆力特质(引导孩子进行积极认知)两个层面入手,提升孩子的抗逆力。(一)创设支持性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足够的亲密与陪伴温暖而有爱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到安全与稳定, 就像一处遮风挡雨的港湾。当孩子遭受挫折时,支持性的家庭互动可以帮助孩子及时消化沮丧、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提供安慰与支持,鼓励孩子在磨砺中积极成长,进而提升其抗逆力。1. 积极关注孩子并适当提供支持当孩子因感觉在学校表现很差而感到难过时,可以默默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看他言行间是否流露出情绪信号,是否在寻求家长安慰或支持。比如,孩子沮丧地低着头或者一进门就明显闷闷不乐。此时可以适当地进行言语反馈,并给予其必要的情感支持。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一句抚慰的话语,或者问一句“我感觉你的心情很不好,可以和我说说怎么了吗?”这些都可以让孩子感到被关注、被无条件地接纳与爱护,从而能够更快地平复情绪,调整自身状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 注重亲子关系,提高陪伴质量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的抗逆力同样密不可分。黄晓敏、王鲁晓和王莉[3]采用幼儿抗挫折能力问卷对 226 名幼儿家长进行调查发现, 幼儿抗挫折能力与父母陪伴、亲子关系、情感分享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家长应该在生活点滴中关爱与陪伴孩子,提高陪伴的质量。家长可能确实有忙不完的工作,但是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应尽量放下手机、笔记本,专注倾听孩子的心声,下班后给孩子一句问候,陪孩子玩一会儿他最喜欢的玩具,听他说说今天发生了什么新闻,或者有什么不轻易告诉别人的小秘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保持真诚,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够察觉到你是不是真的有兴趣在听他讲话,因此,家长应尽可能提高陪伴的质量。3. 注重亲子间的情感分享在与孩子交流时,应注重情感表达与分享,通过多种方式表达爱和关怀,并鼓励孩子也这样做。比如,适当的肢体接触。心理学大量研究已证实肢体接触对亲子间的情感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心的时候拉一拉孩子的手、拍一拍孩子的肩膀、与孩子击掌等都是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时不时与孩子分享“情感”类的话题,比如“今天发生了一些事情,妈妈感觉很不开心,你会怎么安慰妈妈呢?”也可以好奇孩子的喜好,如“妈妈想知道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东西,或者特别喜欢的人?”在与孩子的情感互动中,亲子间是彼此影响的,孩子会清楚地感知到与父母的联结,无论发生什么,身后都有父母的支持与爱护,他会更有勇气面对未知的挑战。(二)培养社交能力,协助孩子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良好的社交技能可以帮助孩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帮助孩子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张行和王雪婷[4]考察了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同伴因素与青少年抗逆力的关系,结果发现,同伴因素对青少年抗逆力的影响最大。1.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社交经历鼓励孩子多与邻居、亲友的孩子多交流与互动,对孩子说“你去隔壁的小哥哥家串串门吧”。也可以周末带孩子到草地、公园、郊外等开放的场所,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社会群体,提高交友的适应能力。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社区、亲友等组织的集体活动、家庭聚会等,鼓励他们结交更多的小伙伴。孩子拥有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就会更容易融入同龄人群体。2. 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及换位思考能力鼓励孩子多说话,在生活中多给他们说话的机会。比如“妈妈想把这盒巧克力送给对面的姐姐,但不知道怎么和她说,你能帮我跟她说一下吗?”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家长可以少说话,多耐心倾听孩子的表达,不过多干预,必要的时候可以协助他们改善言语的精细加工和组织能力。比如,“你刚才说的话,妈妈好像没有理解,你能说得再详细一点儿吗?”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很容易存在“自我中心”的倾向,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有同理心,鼓励他们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当孩子提出一些比较“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可以及时指出。比如,当孩子想把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拿回家时,可以坚定又温和地告诉他“那是姐姐的玩具,不是你的。姐姐已经让你玩了很久了。你应该谢谢姐姐,并把玩具还给她。”“如果别人要把你的玩具拿走,你愿意吗?”让孩子明白,与人交往时要尊重他人,考虑他人的感受。(三)培养健康的挫折观,将挫折视为成长的契机挫折观决定孩子如何看待挫折,当孩子面临困境时,健康而理性的挫折观可以指引孩子积蓄力量,不断迎接人生挑战。1. 家长的心态要平和很多家长接受不了孩子的失败,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当孩子遭遇失败时,家长首先会表现得非常挫败,这种情绪会第一时间被孩子感知并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电视剧《小舍得》中,望子成龙的田妈妈给儿子报了一大堆补习班,工作再辛苦也时刻不忘“鸡娃”,仅仅因为儿子数学考试考砸了一次,就如临大敌,反应过激。所以,家长自身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同是也要有健康的挫折观。2. 引导孩子理性看待挫折首先, 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遇到挫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挫折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遇到。其次, 要引导孩子客观地看待挫折,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虽然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插曲,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些插曲看作是一块跳板,如果挑战成功,问题解决,我们就会变得更加智慧、有力量,我们就比昨天进步了一点点。最后,家长要做孩子坚实的后盾,告诉孩子:“如果挑战不成功,失败了也没关系。失败了我们也觉得你很棒,因为失败也很常见啊,只要不断总结失败教训,发现失败的原因,就会不断进步。”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以成功为目的,不达目的不罢休,以结果为导向追求成果。这会导致孩子看不到自己的成长,认为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甚至会对结果有执念。因此,建议以孩子的成长为导向,只要孩子不断地在过程中有进步,努力就是值得的。(四)引导孩子理性归因,塑造乐观的归因风格归因是指针对事件或行为的结果找寻原 因,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于某种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逐渐形成稳定的归因风格,进而影响其看待世界的方式。有研究表明,积极的归因风格与抗挫折能力密切相关。柏璐、贾媛媛和蔡瑜等[5]通过调查发现,抗挫折能力与乐观归因风格呈正相关关系。心理学家韦纳(Weiner)把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种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不同的归因方式会极大影响孩子日后面对逆境时的行为表现。1. 成功时多进行内部归因,谨慎使用外部归因当孩子获得了某项荣誉,有的家长怕孩子骄傲,特别喜欢在孩子开心的时刻泼冷水。“你这次只是运气好,下次可能就没这么容易了”,这种归因方式就是把孩子的成功归因为外部(任务难度低、运气好),否认孩子的内部因素(能力与努力程度),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正确的做法是“我也觉得你这次表现得非常棒,表现力很强,用了很多技巧。我看到你每天下午都在房间里练习,时间久了当然会有进步啦。”把成功归因于孩子的能力强,会激励孩子继续努力,会更有利于维持孩子的动机水平,克服困难,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2. 失败时多进行可控归因,警惕使用不可控归因当孩子考试失利时,家长切忌将原因归结为孩子的能力弱(不可控),比如“别人家的孩子都能考 90,为什么就你考 80”“你怎么这么笨?”能力是一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果孩子长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低,会逐渐丧失自信心,形成“习得性无助”——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会导致孩子逐渐放弃努力,开始“躺平”。如果将孩子考得不好归结为可控的不稳定因素(努力程度)或者外部因素(试卷不公平),他们在挫折过后并不会气馁,会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比如,“这次考试你好像没有好好准备哦,没有付出相应的努力”(不稳定,可控)。但请谨慎使用外部归因,比如“这次的试卷确实有点奇怪”这种归因方式虽然会避免孩子丧失信心,但也容易在某些情景下使孩子形成侥幸心理,不利于孩子抗逆力的提升。3. 多进行多维度归因,少进行单一维度归因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结果,事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孩子努力学习一件新事物(如弹琴),但还是做不好,有点儿沮丧时,错误的反馈为“ 怎么这么长时间了你还弹成这样”(否认能力、努力),或者“这个谱子有问题,你别练了”(外部因素),以上归因都不利于孩子全方位看待挫折。可以告诉孩子“我看到你每天都很认真地在练,但是对你来说,这个技巧确实很难(任务难度大),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练成的,但是今天你弹得已经比昨天好多了(努力、可控),所以你不用太着急,过不了多久你就会掌握技巧,而且你现在状态不太好(身心状况),休息一会儿再来练效果会更好。”避免单一归因,致使思维受局限,孩子会更加理性、全方位地看待挫折,从而更有耐心、更有毅力完成挑战,进而提升其抗逆力。“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每一朵花的绽放,都要经过风雨的数次洗礼,人也是如此。家长应该了解抗逆力的发生过程,从家庭氛围、同龄人关系、挫折观及归因风格四个方面出发,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成长需求,增加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不断发展孩子的抗逆力特质,从而增强孩子抵御挫折的能量,鼓励孩子在磨砺中不断破局,在逆境中绽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