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学习目标】
①知道东晋兴亡和南朝更迭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
②了解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认识到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理解劳动人民在经济发展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江南地区开发。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课前预习】
东晋的兴亡
建立: 年, 在以 为首的 的拥戴下当上皇帝,重建晋王朝,以 为都城,史称 。时人称之为“ ”。
北伐:在 等人的努力下,曾收复 的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 ,多方掣肘;有的统帅北伐 ,这些内耗最终导致东晋 。
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 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 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 定都,历史上统称为“ ”。 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到了 统治后期,发生大规模叛乱, 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 ,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 。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背景:孙吴建国后,江南地区得到 。
2、原因: 末年,大批北方人为 南下。北方人 ,给给江南地区输送了 ,也带去了中原 和 ,从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3、表现:
①农业:耕地面积 ;兴修很多 ; 改进(犁耕、 细作、 移栽、 兼作、双季稻);农业 。
②手工业:在 、织布、制瓷、 、 、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③商业:商业交流,城市繁荣, 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根据表格思考,南朝政权有何特点?
探究二:问题:【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江南地区会在东晋南朝时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探究三:问题:【历史解释】根据材料思考,江南地区开发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探究四:问题:【家国情怀】小组讨论:结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说一说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课后检测】
1.(2024·湖南·中考真题)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阴,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动了( )
A.八王之乱的爆发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
2.(2024·新疆·中考真题)某个朝代开国伊始,就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这样的君臣共享天下的局面,也是其政治特征。这个朝代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3.(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表明
A.人口迁徙促进物种交流 B.南方适合种植所有作物
C.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效率 D.先进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4.(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下图是小历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各族的内迁 C.黄河流域的统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学习目标】
①知道东晋兴亡和南朝更迭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
②了解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认识到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理解劳动人民在经济发展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江南地区开发。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课前预习】
东晋的兴亡
建立:317年,司马睿在以王导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拥戴下当上皇帝,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北伐:在祖逖等人的努力下,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东晋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掣肘;有的统帅北伐动机不纯,这些内耗最终导致东晋未能恢复中原。
3、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宋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到了梁武帝统治后期,发生大规模叛乱,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背景:孙吴建国后,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2、原因: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3、表现:
①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生产技术改进(犁耕、精耕细作、育秧移栽、麦稻兼作、双季稻);农业多种经营。②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③商业:商业交流,城市繁荣,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根据表格思考,南朝政权有何特点?
解析:①武将篡权;②定都建康,偏安南方;③政权更迭频繁
探究二:问题:【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结合材料思考为什么江南地区会在东晋南朝时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解析:北方多战乱,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探究三:问题:【历史解释】根据材料思考,江南地区开发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解析: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探究四:问题:【家国情怀】小组讨论:结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说一说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解析: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提前。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的发展。开发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领导者的重视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课后检测】
1.(2024·湖南·中考真题)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阴,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动了( )
A.八王之乱的爆发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阴,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结合所学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C项正确;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灭亡之前,因果倒置,不符合“推动了”题意,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发生在西晋之前,因果倒置,不符合“推动了”题意,排除B项;北方人南迁一定程度上不会推动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反而人口的流失,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4·新疆·中考真题)某个朝代开国伊始,就形成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这样的君臣共享天下的局面,也是其政治特征。这个朝代是(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位高权重,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政令己出。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C项正确;东汉典型的政治特征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二世而亡,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汉化改革,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表明( )
A.人口迁徙促进物种交流 B.南方适合种植所有作物
C.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效率 D.先进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北方的农林品种,这反映出了人口南迁促进作物品种迁移与交流,A项正确;南方适合种植所有作物,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旨在强调北人南迁促进物种交流,并未涉及生产工具方面,排除C项;材料旨在强调北人南迁促进物种交流,并未涉及先进生产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下图是小历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各族的内迁 C.黄河流域的统一 D.中外文化的交流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思维导图中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
为了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A项正确;北方各族内迁的地域是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黄河流域,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是文化内容,更不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