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1.1放大镜教学内容 (六年级)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共 课时)对应课标 十二、技术、工程与社会——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①知道发明会用到一定的科学原理,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对放大镜镜片的观察,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中央厚、边缘薄、透明,认识到放大镜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科学思维: 用比较的方法,发现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探究实践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探究活动,了解放大镜的的特点,并使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放大镜,加深对放大镜镜片特点的理解。 态度责任: 感受到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并形成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和对放大镜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知道放大镜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发现放大镜的特点。教具学具 小组:放大镜、放大镜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镜片、同直径不同倍数的三个放大镜镜片、圆底烧瓶、水、烧杯、学习单。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1.实物出示放大镜:提问:这是什么? 2.你知道哪里能用到放大镜?小组讨论,把讨论结果记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互通有无,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迅速将目光聚焦到放大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预设30分钟) 活动一:放大镜的作用及使用 你会用放大镜观察书本上的图像吗?怎么做?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 他做的对吗?谁来总结一下放大镜的一种使用方法 (预设:放大镜动,物体不动,眼睛不动) 放大镜还可以怎样使用?再请一位同学来演示。配合讲解:放大镜不动,眼睛不动,物体运动。 请同学们2人一组,用放大镜观察记录单上的图片,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预设:本来有10个字,我在放大镜里只能看到5个字/预设:本来有10个字,我在放大镜里只能看到2个字) 所以放大镜的作用是什么? (预设:放大物体) 在观察过程中,物体大小有变化吗?怎样修正你的结论? (预设:放大物体的图像)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观察、讨论和反思,让学生全面了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作用,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通过这种互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活动二、放大镜的结构 [材料准备: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同直径不同倍数的三个放大镜、学习单] 为什么放大镜会有这样的功能呢? (预设:与放大镜的形状、结构有关) 2.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放大镜有什么特点吧。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快地找出放大镜的特点,老师还准备了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片。请用“观察”“比较”的科学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吧。课件出示温馨提醒: ①是否能够放大物体图像 ②从侧面观察,镜片有什么特点?并且画下来 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能放大物体图像的镜片和不能放大的镜片有什么不同?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3.学生分组实验。 (预设:教师巡视,讲解如何记录) 4.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的观察结果?汇报交流 (预设1:放大镜的镜片能放大物体图像,从侧面观察发现它中间凸出,比较厚,边缘比较薄/预设2:玻璃片不能放大物体图像,从侧面观察它是厚薄均匀的/预设3:近视眼镜的镜片不能放大物体图像,从侧面观察它是中间有点凹进去的/预设4:中央凸出,比较厚,边缘比较薄/预设5:都是透明的。) 5.总结一下,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6.小结:我们发现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是透明的,人们把放大镜的镜片也叫凸透镜。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理解放大镜的功能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 [材料准备:5倍放大镜、2倍放大镜、记录单] 1.提问:刚才我们用放大镜去观察记录单上的图片,我们发现,在放大镜中看到的字的字数是不同的,为什么会这样?是观察错了吗? (预设:放大倍数不同) 追问:为什么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会不相同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课件出示:4个人为一小组,每一小组有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观察放大镜的特点,思考为什么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不同。 (建议:将放大镜水平放在桌面上,从侧面观察) 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预设:放大倍数大的,看起来更厚一些/放大倍数大的,看起来中间更突出) 4.概念说明:我们把凸透镜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叫凸度。 5.关于放大镜的倍数与凸度的关系,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预设: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讨论和概念学习,让学生理解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凸度之间的关系) 三、拓展:自制一个放大镜(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圆底烧瓶、水、烧杯、矿泉水瓶、塑料袋、立方体冰块、不透明的塑料球等] 1.激发兴趣: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中央厚、边缘薄且透明的物体可以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发明制作了放大镜,你想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一个放大镜么? 2.提问:课件出示材料:你可以选择什么材料自制一个放大镜? 预设:圆柱形玻璃杯、保鲜袋、烧杯装满水;冰块磨成中央厚边缘薄形状、载玻片上滴水滴、在铁丝圈中滴水…… 3.追问:怎样确定你的放大镜是否有放大的作用? (预设:用来观察刚才记录单上的字) 请选择合适的材料,一起来尝试制作你的自制放大镜,并总结一下怎样的物体能做成放大镜吧。 总结:只要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都可以制作成放大镜,只要具有放大镜的结构特点的都具有放大作用,期待你的创新!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放大镜,更好的理解放大镜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了解到了什么? 2.如果在北极冰原上想要用放大镜取火,可以怎样做? 3.总结: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利用放大镜来进行观察,发现更多微小世界的秘密。 板书: 1.放大镜 作用:放大物体图像 特点: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放大镜镜片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的整体按照认识放大镜的作用,再到了解放大镜的特征,最后到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放大凸度的关系上,整体的结构还是比较明确的。 这节课的内容整体上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学生在用专门的名词表述概念的时候还是有些问题,并且学生在根据原理来拓展“怎样的物体放大倍数更大”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整体表现不是很好。下次上课的时候要在拓展上更花一点功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