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授课题目:《归园田居·其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2.准确掌握诗中的字音、词义,流畅诵读并熟练背诵全诗。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其意境,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弃之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2.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深入体会诗人回归田园的欣喜与对官场束缚的挣脱之感。 3.学习诗歌中白描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人在当时社会环境下选择归隐田园的复杂心境,包括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思考。 2.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如对自然、自由和本真生活的追求在现代社会的启示。教学引入 展示一系列田园风光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金黄的麦浪、幽静的村庄、袅袅的炊烟等,引导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画面,营造出田园生活的氛围。然后提问:“在古代,有一位诗人,他远离官场,投身于这样的田园生活之中,用诗歌记录下了自己的所思所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由此引出陶渊明和他的《归园田居 其一》。教学内容 与设计 一、知人论世 陶渊明(约 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 “五柳先生”,私谥 “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政治黑暗的时代。 曾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最终弃官归隐,躬耕田园。他的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与农村生活,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的憎恶,开创了田园诗派,其诗风平淡自然,韵味醇厚,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生回答所学知识:青莲居士、少陵野老 二、新知讲解 不为五斗米折腰 晋朝时陶潜(字渊明)先后做过几次官,因当时吏治非常腐败,他不愿同流合污,更不愿为五斗米官俸而自取屈辱,就辞官归隐。他隐居山涧,穿粗麻布衣,自己劳作,晚年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请他去做官,他婉言拒绝。 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流派,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古往今来,陶渊明的诗作及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田园诗自成流派、一直影响后世诗人创作的发展。陶渊明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来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淳美的感觉、诗情画意的感受。 学生背诵所学诗文:《归园田居·其三》 三、创作背景 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政治腐败。陶渊明怀着 “大济苍生” 的抱负踏入仕途,却发现官场充满了虚伪、欺诈与勾心斗角。他在彭泽县令任上,因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官归田,时年 41 岁。《归园田居 其一》便是他归隐初期所作,表达了他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欣喜与释然,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 四、整体感知 1.字音纠正:羁(jī)鸟 暧(ài)暧 墟(xū)里 樊(fán)笼 荫(yìn)后檐 拙(zhuō) 2.播放朗诵视频 3.学生展示 五、走进文本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释义: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性喜爱大自然的山水。 分析:诗人开篇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从小就与世俗格格不入,“少无” 强调了这种天性的与生俱来。“适俗韵” 指适应世俗的性情、气质,“丘山” 指代自然山水,这里不仅写出了诗人对田园的喜爱,更暗示了他对自由、本真生活的向往。此句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揭示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根本原因是其天性使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释义:错误地陷入尘世的罗网中,一离开田园就是十三年(从初仕到归隐共十三年)。 分析:“尘网” 形象地比喻官场,将官场比作一张束缚人的大网,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强烈厌恶。“误落” 一词体现了诗人的悔恨之情,他意识到自己踏入官场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三十年” 并非实数,而是以夸张的手法突出时间之长,表现出诗人在官场中煎熬的漫长与痛苦。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释义:被束缚的鸟儿思念原来的树林,在池塘里的鱼儿思念原来的深潭。 分析: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 “羁鸟”“池鱼” 自比,以 “旧林”“故渊” 喻田园。诗人将自己在官场中的状态比作被囚禁的鸟和被困的鱼,生动地表现出他在官场中受到的束缚与压抑,而对田园的思念则如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般强烈而自然。同时,这两句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回归本真生活的急切期盼。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释义:在南边的田野间开垦荒地,固守住愚拙,回归田园生活。 分析:“开荒” 描绘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劳作场景,展现了他亲力亲为、自力更生的田园生活态度。“守拙” 是此句的关键,“拙” 在这里并非笨拙之意,而是指诗人坚守自己质朴、纯真的本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诗人认为在官场中需要迎合奉承、机巧钻营,而这些违背了他的本心,所以他选择回归田园,以 “守拙” 来保持自己的操守和尊严,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所代表的质朴、宁静生活方式的认同与追求。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释义: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地,有八九间草屋。榆树柳树遮蔽着后檐,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远处的村落隐隐约约,村里的炊烟袅袅上升。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分析:这几句诗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质朴的田园生活画卷。“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等平常的田园景物,经诗人简单描绘,便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暧暧” 形容远处村落的朦胧之态,“依依” 描绘炊烟轻柔上升的样子,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宁静与祥和。“狗吠”“鸡鸣” 则以动衬静,使整个田园生活场景更加鲜活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也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与陶醉。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释义:庭院内没有世俗琐事的烦扰,静室里有很多闲适的时光。长久地被困在官场的牢笼里,如今终于又回归到大自然中。 分析:前两句写田园生活的清净与悠闲,“无尘杂” 与官场的繁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田园生活的纯净与安宁。“虚室” 不仅指空荡的房间,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空灵与纯净,摆脱了官场的功名利禄的羁绊,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与闲适。最后两句再次强调诗人对摆脱官场束缚、回归自然的喜悦与庆幸之情,“樊笼” 与 “自然” 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决绝摒弃。 六、回顾与总结 ①层次结构分析 全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六句):追叙误落官场的经历,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的向往。诗人以 “少无适俗韵” 起笔,叙述自己的天性与官场格格不入,然后用 “误落尘网中” 形象地表达了对官场的悔恨,以 “羁鸟”“池鱼” 为喻,强化了对自由田园生活的渴望。第二层(中间十二句):描写田园生活的情景,展现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从 “开荒南野际” 到 “鸡鸣桑树颠”,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田园的居住环境、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的场景,通过白描手法,使田园生活如在眼前,表达了诗人回归田园后的欣喜与满足。第三层(最后四句):总结全诗,抒发回归田园后的愉悦心情和对自由生活的珍惜。“户庭无尘杂” 与官场形成对比,突出田园生活的闲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点明主旨,表达了诗人挣脱官场枷锁、回归自然的畅快与欣慰。 ②主旨总结 本诗通过回忆自己的仕途经历,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回归自然、坚守本真的高洁志趣。诗人以质朴的语言,抒发了内心深处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境界的不懈探索与实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③艺术手法 比喻: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以鸟和鱼比喻自己,形象地表达了在官场的束缚感和对田园的思念之情。 白描:“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田园生活的景象,不事雕琢,却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对比: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如 “尘网” 与 “田园”、“樊笼” 与 “自然”、“官场的尘杂” 与 “田园的闲适” 等,通过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弃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突出了诗歌的主旨。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归园田居 其一》。 2.以 “我眼中的田园生活” 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理解与向往。 3.阅读陶渊明的其他田园诗,如《归园田居 其三》等,比较其与本诗在内容、情感、手法上的异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