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世界史新增观点1.古希腊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通过殖民方式促进了其文明的扩展。2.新航路开辟动因: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影响:(1)世界人口的迁移,美洲成为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2)世界物种的交换: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外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3)国际贸易的发展:葡萄牙人在东亚的贸易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其中的绝大部分的白银流入中国内地。西班牙横跨太平洋的贸易:“马尼拉大帆船”,白银又基本流入了中国。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也逐渐形成。3.文艺复兴有内涵中: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4.宗教改革的作用: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5.启蒙运动的作用;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大战争和法国大革命。6.近代科学的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16-17世纪)。影响:(1)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2)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7.光荣革命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8.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确立。9.美国内战: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10.工业革命(1)背景: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圈地运动)(2)特点: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3)影响: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起来。带来了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工人运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这些问题。11.马克思主义(1)内容:《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观科学地提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2)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12.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被列强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13.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内容: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14.雅尔塔体系规定: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它是以国际法的形式确立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5.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的含义: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冷战发起: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苏予以反击。(3)冷战的表现:地缘政治:德国分裂。两极格局特点:不对称和不完全。美国及其盟国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尼等。(4)多极力量的成长: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国的和平崛起: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的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16.国家的宏观调控(1)国际上: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既强调市场调节,又主张国家适度调控。17.福利国家(1)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削减福利国家的规模,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2)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但没能触动造成这种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8.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深化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19.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社会信息化的利与弊(1)利:社会信息化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一部手机即可全部解决。(2)弊:它使保障个人隐私变得越来越困难它影响着个人生命财产安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手机病毒让人防不胜防;它让网络成为良莠不齐的各种意见的汇集地,甚至成为个别别有用心的国家、集团或个人利用的工具;它让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计算机语言以及英语的冲击。文化多样化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0.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2)由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3)二战后亚非地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方面(1)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2)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和平与安全方面(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争端、叙利亚内战造成了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2)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3)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21.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1)传统的全球治理机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2)新的治理机制全球层面:二十国集团。地区层面: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3)中国的贡献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