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章 力 运动和力2022课程标准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 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探究并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考点一 力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①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② 。 单位及测量工具:力的单位是③ ,其符号为④ 。测量工具是⑤ 。 产生条件:必须有⑥ 物体;物体间必须有相互⑦ (物体间可以不接触)。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⑧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⑨ 。 运动状态指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或由静止变为运动、由慢到快或由快到慢、运动方向的改变。 力的三要素:力的⑩ 、 、 。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发生力的作用时,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又是 物体。 考点二 弹力 重力 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 而产生的力。 (2)弹簧测力计原理:在 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 就越长。 使用:使用前,观察弹簧测力计的 和 ,看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使用时,要使弹簧的伸长方向与所测拉力的方向 ,避免弹簧与外壳发生 ;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 重力(1)定义:由于 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为 ,其中g= N/kg,粗略计算时,g可以取 N/kg。 (3)方向: ,利用重力的方向可以制成铅垂线、水平仪。 (4)重心: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某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上。 考点三 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 的性质。 (2)影响因素: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 有关,物体的 越大,惯性越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速度大小无关。 (1)任何物体,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2)惯性不是力,不能把惯性说成是“惯性力”“受到惯性作用”或“克服物体的惯性”,一般只能说“具有惯性”。考点四 二力平衡 平衡状态:指物体保持 或 状态。 二力平衡(1)条件:两个力作用在 物体上;大小 ;方向 ;作用在 上。 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既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也可以根据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来判断。(2)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一对平衡力 一对相互作用力不同点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一定为同性质的力 一定为同性质的力其中一个力消失,另一个力不受影响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考点五 摩擦力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 时,在 上产生的一种阻碍 的力。 产生条件:物体间相互接触并挤压;接触面粗糙;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 。 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有时也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起动力作用(如骑自行车时后轮受到的摩擦力、人走路时鞋底受到的摩擦力)。 分类: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 的大小和 有关。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 、增大接触面的 、变滚动为 。 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 、减小接触面的 、变滑动为 (滚动轴承)、使接触面 (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人教八下图7.1-1) 命题点:力的作用效果 如图,当用力捏橡皮泥时,橡皮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当用力压或者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发生变化,这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人教八下图7.1-2) (教科八下图8-3-2) 命题点:力的作用效果 如图,沿直线运动的铁质小球在条形磁体的吸引下,开始做曲线运动,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人教八下图7.1-3) 命题点:力的作用效果 如图,当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点A、B、C处时,关门容易的是作用在 (选填“A”“B”或“C”)点的力,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 有关。 (人教八下图7.1-4) 命题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如图,小明用力拉小车的同时感到有向后的拉力,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 甲 乙 (人教八下图7.1-5) 命题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如图甲,在两个靠得较近的小车上分别放一块磁体,松手后可观察到两个小车向 (选填“相反”或“相同”)方向运动,说明力的作用是 。如图乙,小华同学穿着旱冰鞋用力推墙,自己却向后运动,这一现象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同时也说明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 (人教八下图7.1-8) 命题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如图,一只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开另一只小船,结果发现两只小船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该现象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力的作用是 。 (人教八下图7.2-1) 命题点:弹力 如图为运动员在撑竿跳时的情景。此时撑竿对手施加的力叫做 力。当运动员到最高处放手后,撑竿具有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这说明此撑竿具有 。 (人教八下图7.2-4) 命题点:力的作用效果 如图为跳水运动员进行3 m跳板跳水运动的情景。运动员将跳板压弯,说明 ,被压弯的跳板可以使运动员被弹起,说明 。 (人教八下图7.2-6) 命题点:力的作用效果 如图,将椭圆形厚玻璃瓶装满水,把细玻璃管通过带孔的橡皮塞插入瓶中。沿着不同方向用力捏厚玻璃瓶,可观察到细玻璃管中的液面上升,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人教八下图7.3-4) 命题点:重力的方向 如图,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铅垂线来检查所砌的墙是否竖直,这是利用了 。 (人教八下图7.3-5) 命题点:重力 如图,我们可以稳稳地站在地面上,而我们“脚下”的南美洲居民同样可以站在地面上,这是因为 对其有力的作用,我们将这个力称为 。 (人教八下图8.1-3) 命题点:惯性、重力 如图,拨动簧片,把小球与底座之间的金属片弹出时,小球并没有随金属片飞出,这是因为小球具有 ,小球又落回底座上是因为受到了 的作用。 (人教八下图8.1-4) [教科八下图8.1-8(c)] 命题点:惯性 如图,锤子的锤头变松了,人们常用撞击锤柄下端的方法使锤头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因为当锤柄突然停止时,锤头由于 会继续向下运动,这样就套紧了,其大小只与锤头的 有关。 (人教八下图8.1-5) 命题点:惯性 撞车时,人由于 容易发生碰撞而受到严重伤害,因此小型客车上会安装安全气囊,能对人体的运动起到缓冲作用。 (人教八下图8.1-6) 命题点:惯性、受力分析 如图,用钢尺用力击打一摞棋子中的一个,该棋子飞出,而上面的棋子又落到它原来的位置,是由于它们具有 。棋子飞出的瞬间,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钢尺施加了力的作用,下面两个棋子静止不动,是受 作用。 (人教八下图8.3-5丙) 命题点:物态变化、滑动摩擦力 如图,在冰壶运动中,冰壶运动员通过摩擦冰面,使冰 (填物态变化)产生一层水膜,以 (选填“增大”或“减小”)冰壶在运动中受到的摩擦力,使冰壶滑动得更远。 重难点一 画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书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请在O点画出书受到的重力G和支持力F的示意图。 (2024·秦皇岛模拟)在图中画出正在沿斜面向上滑动的物块所受的摩擦力f与支持力F的示意图。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在受力物体上确定力的作用点。(2)确定力的方向并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3)在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4)在箭头旁边标出力的符号和大小。简称为一画简图,二定点,三画线段,四画箭头,最后数据标箭边。重难点二 惯性(2024·沧州模拟)如图所示,有关惯性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图1 图2 图3 图4A.图1:汽车安全气囊能减小驾驶员的惯性B.图2:被击出去的那个棋子的惯性逐渐增加C.图3:松了的锤头能紧套在锤柄上,是利用锤柄向下运动时具有惯性D.图4:钢球没有随塑料片一起运动,是因为钢球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汽车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而汽车最基本的安全装置有头枕和安全带。如图,当汽车突然减速时,由于司机具有 向前倾,系安全带能减小对司机造成的伤害; (选填“安全带”或“头枕”)能减小因后车撞击而对司机造成的伤害。 重难点三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判断(2024·张家口万全区一模)我国的无人机在世界已经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如图所示的无人机在空中处于悬停状态进行拍摄,在无风无雨的理想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人机所受重力和无人机对空气向下的推力为一对平衡力B.无人机在重力和空气对其向上的推力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C.无人机所受重力和空气对无人机向上的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D.无人机对空气向下的推力小于空气对无人机向上的推力 (2024·河北模拟)车站广场上,常常看到人们将旅行包放在拉杆箱上,如图所示,若地面和拉杆箱A的上表面均水平,拉杆箱A和旅行包B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对B施加水平向右的摩擦力B.B的重力和A对B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C.A的重力和地面对A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若此时一切外力都突然消失,箱子会静止在原地重难点四 力和运动的综合(2024·迁安二模)2023年跳水世界杯蒙特利尔站女子10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全红婵发挥完美,获得冠军。全红婵参加跳水比赛时向上起跳和下落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起跳时,运动员对跳台施加了力,跳台对运动员没有力的作用B.起跳后能继续向上运动,是因为运动员受到了向上的力C.起跳上升过程中,若运动员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她将做匀速直线运动D.从最高点到入水前的过程中,运动员的惯性增大 (2024·河北模拟)关于运动和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的速度越大,则汽车的惯性越大,汽车就越难停下来B.足球比赛中,守门员将球扑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C.短跑比赛中,运动员跑过终点后不能立刻停止,说明运动员受到惯性作用D.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划水前进,说明运动需要用力维持力与运动的关系实验一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装置图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长木板、毛巾、棉布等。 实验方法(1)转换法:通过比较小车在 来判断阻力的大小。 (2)控制变量法: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下滑,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的 相同;通过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改变阻力的大小。 (3)实验推理法:由实验推理出,若物体不受阻力时,物体的速度将不会减小,即永远做 运动。 实验结论(1)运动的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大,运动得越 ;受到的阻力越 ,运动得越远。 (2)若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物体的运动速度将不会减小,将保持做 。 交流与反思(1)小车到达斜面底端继续前行的原因:小车具有 。 (2)小车最终会停下来的原因:受到 的作用。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或 状态。 (4)牛顿第一定律得到的方法:在大量 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 总结归纳出来的, 由实验得到。 (5)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力不是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木板、棉布、毛巾和小车。(1)实验时要固定斜面,并将小车从斜面上 (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由静止释放。 (2)从实验现象可推理,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运动的小车将在水平面上 。 (3)如图1,若实验中小车在木板上滑行时滑出了右端,是否需要重做本实验以获取可靠的证据 答: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图1(4)在本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反映的是 。 A.小车在水平面上所受阻力的大小B.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情况【补充设问】(5)实验中是通过改变 来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的。 (6)小车到达水平面后会继续向前运动是因为小车具有 ,运动的小车最终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 的作用。 (7)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选填“大”或“小”),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 (选填“远”或“近”),由此联想到雨天驾驶汽车应该 (选填“增大”或“减小”)汽车之间的距离。 (8)小车到达水平面后会继续向前运动,请在图2中画出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时受力的示意图。图2(9)上述实验结论是在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得出的。下列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与该实验相同的是 。 A.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B.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C.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D.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二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装置图甲 乙 实验器材及作用小桌、小车、托盘、钩码、滑轮等。(1)实验中选择小车和光滑桌面的原因:减小 对实验带来的影响。 (2)实验中使用定滑轮的作用: 。 实验操作(1)探究两个力的 关系 ①在两端的托盘里分别放上质量不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②在两端的托盘里分别放上质量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2)探究两个力的 关系 ①将两托盘放在小车的同侧,并放上质量相等的钩码,使两个力的方向 ,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②把小车扭转一个角度,使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再释放,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3)探究两个力的 关系 再增加一个小车,把两个大小相等、方向 的力分别施加在两个小车上,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 、方向 ,且作用在 直线上。 交流与反思(1)实验中木块换成小车或硬纸片的目的: 。 (2)实验中使用轻硬纸片的好处: 。(3)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甲A BC乙丙(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实验的设计是选择物体处于 状态来探究的。 (2)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拉力和重力的大小来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无法测量 力的大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 (3)为此,两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请你判断出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 (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 力对实验的影响。 (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在此方案中,可忽略 力对实验的影响。 (5)当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卡片扭转一个角度,松手后卡片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 。 【补充设问】(6)小华同学完成上述实验后,提出一个猜想:只受一个力作用的物体也能保持平衡状态。为了验证猜想,他将一个小球用一根细线悬挂起来,如图甲所示,剪断细线后小球下落,如图乙所示,由实验可知,小华的猜想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甲 乙 (7)物体的平衡状态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如何探究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条件呢 小华提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用弹簧测力计拉着钩码在 (选填“竖直方向”“水平方向”或“任意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观察到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可以得出结论,物体静止时的二力平衡条件同样适用于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 实验三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装置图 实验器材木块、砝码、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 。 实验原理 。 实验方法(1)控制变量法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控制 不变,改变压力的大小。 ②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控制 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转换法:通过 的大小来反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操作(1)用弹簧测力计 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在木块上放上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测出此时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 的长木板,保持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不变,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滑动,测出此时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实验结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时,接触面上的压力 ,滑动摩擦力就越大;当接触面上的压力不变时,接触面 ,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交流与反思(1)实验装置的改进:如图,将弹簧测力计固定,拉动木块下面的长木板,这样便于准确地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更能准确地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 、 的大小无关。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他利用细线、长木板、两个完全相同的木块 A、B和一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台上进行实验。甲 乙丙 丁(1)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 运动,根据 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当停止拉动木块后,木块由于 会继续运动。 (2)比较甲、乙两图,得出的结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 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比较乙、丙两图,得出的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 (选填“有关”或“无关”)。 (4)在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时,拉动木块由静止到匀速直线运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F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丁所示。0~3 s木块处于静止状态,3 s后木块开始运动,分析图象可知,当木块所受拉力为0.4 N时,木块处于 状态。 【补充设问】(5)在测量滑动摩擦力前,除了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外,还应将弹簧测力计在 (选填“水平”或“竖直”)方向调零。 (6)在本次实验中运用的研究方法是转换法和 。 (7)若在实验过程中,木块运动时拉力突然变大,滑动摩擦力将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8)以下事例中,用到本题实验探究结论的是 (填字母)。 A.鞋底的槽纹B.机器转轴处加润滑油C.体操运动员在手上涂镁粉D.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闸命题点一 力的作用效果 (2024·河北节选)如图所示,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到水平桌面,在它运动路径的侧旁放一个磁体,观察到小球运动的轨迹偏向了磁体。从力的作用效果看,实验表明: 。 命题点二 画指定力的示意图 (2022·河北改编)在图中作出长方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O点为长方体的重心)。 (2021·河北节选)斧子的斧头变松了,人们常用撞击斧柄下端的方法使斧头紧套在斧柄上(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斧头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命题点三 惯性 (2020·河北改编)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惯性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B.运动员起跑时用力蹬地,是利用惯性提高速度C.汽车驾驶员和乘客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D.锤柄下端在石墩上撞击几下,松动的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利用了锤头的惯性 (2019·河北)如图所示与惯性有关的做法中,属于防止因惯性造成危害的是 ( )A.系安全带 B.旋转生、熟鸡蛋 C.跳远助跑 D.撞击锤柄 (2024·河北节选)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飞船在太空中 (选填“有”或“没有”)惯性。 (2022·河北节选)行驶的列车不提供动力后还能继续向前运动,原因是 。 命题点四 运动和力 (2023·河北)2023年3月12日,在首尔进行的短道速滑世锦赛男子5 000 m接力决赛中,中国队勇夺冠军。如图是比赛时的场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看台为参照物,比赛中的运动员是静止的B.加速运动时,运动员的惯性逐渐变大C.在弯道上滑行时,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D.运动员用力向后蹬地前行,说明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命题点五 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022·河北)小明在做“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时,利用一套器材依次完成如图所示的实验,其中甲、乙图中长木板正面朝上,丙图中长木板反面朝上,长木板的反面比正面粗糙。甲乙丙 丁戊(1)小明提出如下猜想: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如果小明要验证猜想①,他应该选 两图所示的实验来操作;如果小明要验证猜想②,他应该选择 两图所示的实验来操作。 (2)实验中,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水平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这是利用了 的知识。 (3)小明分别对猜想①②进行了实验验证。在图甲、丙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0.8 N、1.2 N,在图乙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丁所示,示数为 N。小明多次实验后得出结论:接触面所受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许多情况下摩擦是有用的,人们常常设法增大它。请写出一个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实例: 。 (5)实验后,小明和同学们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改进了实验方案,设计了如图戊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弹簧测力计固定不动,木块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不拉木块,改为拉动长木板,使长木板与木块相对运动。再次验证了猜想①②得出相同结论。针对实验改进,同学们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选填序号)。 A.改进后,拉动长木板时不必保持匀速运动,更易于操作B.改进后,测力计的示数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的数值C.改进后,木块稳定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小于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详解答案】教材考点·深度梳理①作用 ②受力物体 ③牛顿 ④N ⑤弹簧测力计 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⑦作用 ⑧运动状态 ⑨形状 ⑩大小方向 作用点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相互的 受力 弹性形变 弹性限度 伸长量 量程 分度值 一致 摩擦 地球地球 G=mg 9.8 10 竖直向下 几何中心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 质量 质量 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同一 相等 相反 同一条直线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接触面 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粗糙程度滑动 接触面所受的压力粗糙程度 滚动 隔开教材图片·解读延伸1.形状2.运动状态3.A 作用点4.相互的5.相反 相互的 运动状态 相互的6.运动状态 相互的7.弹 弹性8.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9.形状10.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11.地球 重力12.惯性 重力13.惯性 质量14.惯性15.惯性 平衡力16.熔化 减小重点难点·提升训练重难点一例1.如图所示:解析:过重心作竖直向下的重力,在箭头的末端用G表示。书静止时受力平衡,则支持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点在重心上。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解析:物块受支持力F、摩擦力f和重力,支持力垂直斜面向上;摩擦力平行斜面向下,分别标出符号。重难点二例2.D 解析: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汽车的安全气囊不能减小驾驶员的惯性,故A错误;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被击出去的那个棋子,惯性不会增加,故B错误;锤头能紧套在锤柄上,是利用了锤头的惯性,故C错误;打击塑料片,钢球没有随塑料片一起运动是因为钢球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D正确。变式训练2.惯性 头枕 解析:当汽车突然减速时,司机由于惯性,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会向前倾,系安全带能减小对司机造成的伤害。同理,当汽车被后车撞上或突然加速时,司机由于惯性,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会向后仰,头枕能减小因后车撞击而对司机造成的伤害。重难点三例3.B 解析:无人机所受重力和无人机对空气向下的推力方向均向下,不可能是平衡力,故A错误;无人机所受重力和空气对其向上的推力为平衡力,所以无人机在两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态,故B正确;重力和推力不是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故C错误;无人机对空气向下的推力和空气对无人机向上的推力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以大小相等,故D错误。变式训练3.B 解析:拉杆箱A和旅行包B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B处于受力平衡状态,若A对B具有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则B在水平方向上受力不平衡,故A错误;对B受力分析可知,B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A对B竖直向上的支持力,B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受力平衡状态,故B的重力和A对B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故B正确;竖直方向上对A受力分析可知,A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地面对A向上的支持力和B对A向下的压力,A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受力平衡状态,故A的重力和地面对A的支持力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结合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若此时一切外力都突然消失,箱子会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重难点四例4.C 解析:起跳时,运动员对跳台施加了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跳台对运动员也有力的作用,故A错误;起跳后能继续向上运动,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没有受到向上的力,故B错误;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起跳上升过程中,若运动员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她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从最高点到入水前的过程中,运动员的质量不变,运动员的惯性不变,故D错误。变式训练4.B 解析: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汽车的速度大小无关,故A错误;足球比赛中,守门员将球扑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B正确;短跑比赛中,运动员跑过终点后不能立刻停止,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但不能说运动员受到惯性作用,故C错误;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划水前进,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运动不需要用力维持,故D错误。重点实验·完全突破实验一3.(1)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 (2)初速度 (3)匀速直线4.(1)近 小 (2)匀速直线运动5.(1)惯性 (2)阻力 (3)静止 匀速直线运动 (4)经验事实 推理 不能直接 (5)维持 改变即时演练(1)同一 (2)做匀速直线运动(3)不需要 (4)B (5)水平面的材料(6)惯性 阻力 (7)小 远 增大(8)如图所示:(9)C解析:(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要控制速度变量,即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2)从实验现象可知,小车所受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越远,即速度减小得越慢,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即水平方向不受力,小车将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3)小车在木板上滑行时滑出了右端,说明小车在木板上运动的距离比前两次远,已经达到实验的目的,所以不需要重做本实验以获取可靠的证据。(4)在本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反映的是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情况,水平面上所铺的材料反映的是小车在水平面上所受阻力的大小,故选B。(5)通过改变水平面的材料来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改变小车所受阻力的大小。(6)由于惯性,小车到达水平面后会继续向前运动,而阻力会使小车速度减小直至最后停下来。(9)题述实验所用的方法是理想实验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故A不符合题意;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用的方法是转换法,故B不符合题意;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用的方法是理想实验法,故C符合题意;探究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故D不符合题意。实验二2.(1)摩擦力 (2)改变力的方向3.(1)大小 (2)方向 ①相同 (3)作用点 相反4.相等 相反 同一条5.(1)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 (2)纸片的重力忽略不计,方便研究力的方向问题(3)让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即时演练(1)静止 (2)重 (3)BAC 摩擦(4)重(5)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能平衡(6)错误 (7)任意方向 不变解析:(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的;由于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容易观察,所以实验中应让物体保持静止状态。(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拉力和重力的大小来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重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3)由图乙知,A图中小车与桌面之间是滚动摩擦,B图中木块与桌面之间是滑动摩擦,C图只有滑轮间的摩擦;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最大,滑轮间摩擦最小,为了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为BAC。(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在此方案中,由于卡片的重力远小于钩码的重力,所以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5)将卡片扭转一个角度,两个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则松手后卡片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能平衡。(6)物体只有在不受力或者受平衡力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平衡状态,而平衡力至少需要两个力,故小华的猜想是错误的。(7)因为物体的平衡状态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所以只有物体在只受两个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条件和物体静止时的二力平衡条件才是相同的,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保持不变,且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任意方向都适合。实验三2.弹簧测力计3.二力平衡4.(1)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②压力的大小 (2)弹簧测力计示数5.(1)匀速 (2)砝码 (3)粗糙6.越大 越粗糙7.(2)速度 接触面面积即时演练(1)匀速直线 二力平衡 惯性(2)压力 (3)无关(4)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5)水平(6)控制变量法 (7)不变 (8)D解析:(4)由题图丁知,要使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至少要用0.5 N 的力。当木块所受拉力为0.4 N时,木块处于静止(还没拉动)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6)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间的压力有关,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7)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不变,即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均不变,所以滑动摩擦力不变。(8)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闸是利用改变压力大小来改变摩擦力大小的,利用了本题实验探究结论,故 D 符合题意。河北中考·真题体验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解析: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到水平桌面,在它运动路径的侧旁放一个磁体,观察到小球运动的轨迹偏向了磁体,即小球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如图所示:解析:重力方向为竖直向下,作用点在重心上,过重心画一条带箭头的竖直向下的线段,用G表示。3.如图所示:解析: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斧头的重心画一条带箭头的竖直向下的线段,用G表示。4.D 解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故A错误;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不能利用惯性提高速度,故B错误;汽车驾驶员和乘客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汽车紧急刹车时由于惯性带来的危害,惯性是一种性质,不能防止,故C错误;将锤柄下端在石墩上撞击时,锤柄停止运动,松动的锤头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故D正确。5.A 解析:汽车驾驶员和乘客必须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汽车突然减速时,人由于惯性而带来伤害,故A符合题意;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转动鸡蛋,离手后观察它的转动情形,如果转动顺利,则为熟蛋,如果转动不顺利,则为生蛋,这属于利用惯性,故B不符合题意;跳远时助跑,即原来运动员是向前运动的,当其起跳后,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属于利用惯性,故C不符合题意;当锤头松动时,把锤柄的下端在凳子上撞几下,即在该过程中,锤头和锤柄都处于运动状态,当锤柄撞击到凳子时运动停止,而锤头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从而使锤头套紧,属于利用惯性,故D不符合题意。6.有 解析:飞船在太空中质量不变,有惯性且大小不变。7.列车具有惯性 解析:行驶的列车不提供动力后还能继续向前运动,原因是列车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8.C 解析:以看台为参照物,比赛中的运动员相对于看台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以看台为参照物,比赛中的运动员是运动的,故A错误;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物理属性,只跟质量有关,运动员的质量不变,所以惯性不变,故B错误;过弯道过程中,运动员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都在改变,所以运动状态是变化的,故C正确;运动员在水平冰道上向后蹬地,人对冰道有一个向后的力,冰道对人有一个向前的力,使人前进,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错误。9.(1)甲、乙 乙、丙 (2)二力平衡(3)1.0 (4)鞋底的花纹(答案不唯一)(5)C解析:(1)要验证猜想①,即验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应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使接触面受到的压力不同,所以应选择实验甲和乙;要验证猜想②,即验证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应保持压力相同,使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所以应选择实验乙和丙。(2)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处于平衡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由二力平衡的知识可知,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3)由图丁知,弹簧测力计分度值为0.1 N,示数为1.0 N。(4)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实例:鞋底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5)将弹簧测力计固定不动,易于读数,误差小,木块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不拉木块,改为拉动长木板,使长木板与木块相对运动,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这样不用匀速拉动长木板,便于操作,故A、B正确,C不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