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核心素养要求 建立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世界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时空观念。 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事增强史料实证的运用。 结合中外历史上的相关事件培养全球史观。考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同 盟和三 国协约 背景 (1)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但发展并不平衡 (2)欧洲列强争夺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形成 (1)三国同盟:1882年,由德国(核心)、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2)三国协约:20世纪初,英国(核心)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性质 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目的 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影响 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续表矛盾 焦点 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地区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2)直接原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抗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 大公夫妇离开萨拉热窝市政厅导火 线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时间 1914年7月—1918年11月 交战双方 同盟国和协约国战场 主要在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过 程 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俄、英、法等国也很快参战。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转折:凡 尔登战役 概括 1916年,德国与法国在法国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特点 异常惨烈,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加速结束 事件 (1)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2)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中国(北洋政府)参战(“以工代战”的方式)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性质 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特点 (1)战争时间长:战争历时4年多 (2)涉及范围广、规模大:30多个国家参战,卷入人口约15亿 (3)伤亡大:坦克、潜艇等新式武器的使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死亡人数超过3 000万影响 (1)对人类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 (2)对世界格局: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这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重要标志 (3)对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4)科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考点二 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时间 1917年11月(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 地点 彼得格勒主力 革命士兵、赤卫队员等 领导人 列宁背景 (1)落后局面: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但同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 (2)社会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3)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原因 (1)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2)临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 (3)列宁对革命形势的正确分析任务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主权归苏维埃概况 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7日,起义军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突破防线,冲进冬宫,临时政府被推翻。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攻占冬宫性质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特点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影响 (1)对俄国: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 (2)对社会主义: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 (3)对世界: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开辟了人类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时期 (4)对殖民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5)对中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胜利 原因 (1)自身情况:俄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2)外部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削弱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标志:全 俄工兵代 表苏维埃 第二次代 表大会 时间 1917年11月7日晚地点 斯莫尔尼宫主要 内容 (1)宣告全部地方政权一律转归当地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2)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交战国立即停战或开始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3)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巩固 措施 (1)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2)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3)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4)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5)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6)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年国内 战争 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企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时间 1918—1920年三年国内 战争 政策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统一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等影响 苏维埃政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十月革命后建立起代表无产阶级的苏维埃政权,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考点三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巴黎和会 《凡尔赛条约》 国际联盟巴黎 和会 背景 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时间 1919年1—6月 地点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参会国 27个战胜国(苏维埃俄国未被邀请,德国等战败国被排斥在和会之外)操纵国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目的 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巴黎和会三巨头结果 (1)签订条约: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2)建立组织: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美国也没有加入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影响 (1)对世界: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2)对中国: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凡 尔赛 条约》 时间 1919年签订双方 协约国与德国主要 内容 (1)领土主权: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2)军事: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 (3)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4)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5)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影响 (1)对德国:处罚过于苛刻,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2)对国际关系:《凡尔赛条约》与其他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国际 联盟 时间 1920年1月—1946年 总部 瑞士日内瓦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机构 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和常设秘书处实质 是英、法操纵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表现: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 华盛顿会议 《九国公约》华盛 顿会 议 时间 1921—1922年 地点 美国华盛顿背景 (1)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 (2)日本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三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目的 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的关系国家 美(主导国家)、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参加会议结果 (1)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 (2)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实质 巴黎和会的继续影响 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了华盛顿体系《九 国公 约》 时间 1922年签订 针对问题 中国问题基本 内容 (1)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2)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实质 公约标榜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影响 (1)对美国: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 (2)对日本: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3)对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 是对世界格局的重新安排,是帝国主义国家战后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战后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各战胜国相互妥协的产物考点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背景 (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列宁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时间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目的 (1)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 (2)直接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主要 内容 及作 用 项目 主要内容 作用农业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 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业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商业 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有利于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特点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发展商品经济性质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影响 (1)经济: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2)政治: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 (3)对世界:探索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苏联的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苏 联 的 工 业 化 背景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斯大林开始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措施 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 (2)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3)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成就 (1)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2)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评价 (1)积极影响: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主要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农 业 集 体 化 背景 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目的 (1)直接目的:解决粮食问题 (2)根本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质 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过程 (1)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2)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3)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评价 (1)积极影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2)主要问题: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苏联模式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表现 (1)经济: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评价 (1)积极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苏联的国防现代化迅速实现 (2)消极影响: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苏联模式的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考点五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印度的 非暴力 不合作 运动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剥削,使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甘地领导 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走上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道路第一次 运动 (1)时间:1920年 (2)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3)结束:1922年发生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运动范围,决定停止第二次 运动 (1)时间:1930年 (2)方式: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 (3)内容: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突破口,掀起反对殖民政府的运动 (4)结果:英国殖民政府镇压,逮捕甘地;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特点 采取和平、非暴力的手段;具有妥协性影响 (1)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埃及华夫 脱运动 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 (2)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过程 (1)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得到埃及人民的广泛支持 (2)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迫于和平示威和武装起义的压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格鲁尔等人,但仍未承认埃及独立 (3)埃及人民反复抗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影响 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墨西哥 卡德纳 斯改革 背景 (1)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由于宪法未得到有效实施,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2)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目的 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主要 内容 (1)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2)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 (3)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 (4)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等影响 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战前欧洲国家结成军事集团的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德国经济快速发展,而英、法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后来居上的欧洲强国企图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政治资源;国家间经济实力与政治资源的不平衡激化了它们之间的矛盾,促使它们为了自身利益组成军事集团。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俄国无产阶级身受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的双重压迫,具有较强的革命性;俄国工人运动走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前列;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天然同盟军——广大农民;俄国无产阶级有坚强的、成熟的布尔什维克政党,有列宁的领导;列宁在整个革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挥作用。 《九国公约》对中国的具体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局面继续甚至进一步加深。受华盛顿会议及其确立的帝国主义对华新秩序的影响,中国的军阀争斗更加激烈,军阀统治更加黑暗。 苏联模式下取得的主要成就。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两个五年计划,使工业总产值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增强了国力;确立了苏联模式,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爆发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放松了对殖民地的控制,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长,无产阶级力量增强,为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奠定了阶级基础;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印度人民的革命斗志;一战后英国加强对印度殖民统治,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等等。 “靠《凡尔赛条约》来约束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列宁 列宁认为凡尔赛体系是存在重大隐患的:凡尔赛体系下存在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激化不利于国际秩序的稳定。华盛顿会议主要是由位于太平洋东岸的美国主导的,会议打破了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激化了美日矛盾,由此埋下了战争的火种。 设问:据所学写出《凡尔赛条约》主要针对国。通过上述材料归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的具体特点。答案:针对国:德国。特点:体系下具有多个矛盾;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矛盾的激化容易引发战争。 (2024·河北)让历史的火炬照亮人类的未来,让指引人类未来的火炬不再因战争黯淡甚至熄灭。2018年11月11日,78个国家的政要和受邀嘉宾齐聚法国,纪念那场战争停战100周年,在风雨中共同守望和平。与“那场战争”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攻占巴士底狱 B.巴黎公社成立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2022·河北)下图所示历史现象 ( )1890年、1914年欧洲部分国家陆海军人数统计图A.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使西欧国家走上联合自强道路 (2018·河北)探究问题。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面对战争的惨痛后果,战胜国的胜利失去了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二一战与过去战争每天死亡人数的比较表名称 数量(人)拿破仑战争(1790—1815) 233克里木战争(1853—1856) 1 075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518普法战争(1870—1871) 876日俄战争(1904—1905) 292巴尔干战争(1912—1913) 1 94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5 509——摘编自《世界文明史(15)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三 在美国参战的影响下,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一批国家对德宣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也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真正进入全球规模阶段。交战双方把研制的新式武器投入战场。飞机、坦克、毒气首次用于战争,远程大炮杀伤力巨大,造成了重大的物资破坏和人员伤亡。——摘编自《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1)材料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其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一战每天死亡人数与过去战争相比有何特点。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详解答案】河北中考·真题体验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因此题干“2018年11月11日,78个国家的政要和受邀嘉宾齐聚法国,纪念那场战争停战100周年,在风雨中共同守望和平”中的“那场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矛盾激化,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们的更大不满。列宁分析革命形势,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这次革命被称为十月革命。故C项正确。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巴黎公社是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排除B项;1929年在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2.C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14年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陆海军人数较1890年都有增长,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大陆主要国家都在扩军备战,欧洲国际关系空前紧张,这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C项正确。3.(1)交战双方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2)特点:每天死亡人数暴增且最多。成因:战争规模大;杀伤力大的远程大炮等新式武器的使用;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长期扩军备战;凡尔登等惨烈战役的进行;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