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核心素养要求 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主要史事的时空观念。 结合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史事的宣传画、形势图、漫画等增强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方面的认识。 通过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考点一 冷战时间 1947—1991年含义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背景 (1)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并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称霸的欲望强烈;美国认为它的制度和观念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 (2)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3)西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力削弱,以其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彻底打破原因 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不同),使双方对抗、冲突不断加剧序幕 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标志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现 开始:杜鲁门主义 概况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杜鲁门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目的 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影响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发展:马歇尔计划 概况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 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遏制苏联影响 (1)对西欧:促进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2)对美国: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使美国在西欧的势力更加巩固,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基本形成:德国分裂 背景 (1)德国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2)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英、法三国与苏联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3)1948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概况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影响 标志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最终形成:“北约”与“华约”的成立 项目 北约 华约背景 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而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 北约的建立成立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规定 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性质 军事政治集团影响 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结束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两极格局瓦解考点二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欧洲的联合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3)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的灾难,欧洲各国的国际地位下降目的 维护自身安全,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联合 过程 欧 共 体 过程 (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2)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影响 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这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欧 盟 成立 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表现(逐渐消失的国境线) (1)欧盟大多数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欧元 (2)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 (3)成员国公民拥有统一的欧洲护照,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 (4)欧盟还力求各成员国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 欧盟旗帜性质 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影响 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影响 在经济方面,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在政治方面,提高了成员国的国际地位;使欧盟成为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 美国的发展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情况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美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影响 带动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日本的崛起背景 (1)国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国内工厂纷纷倒闭,工人失业,加上士兵复员和海外侨民被遣返,失业人数剧增,社会动荡不安;日本战败,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下降 (2)国际: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西欧普遍衰落原因 (1)外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了“和平宪法”;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 (2)内因: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表现 (1)1955年,日本经济发展水平超过战前水平 (2)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影响 (1)消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2)积极: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推动了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社会保 障制度 的建立 过程 (1)建立: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向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 (2)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 社会保障制度(漫画)主要 内容 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局限性 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战后 资本 主义 发展 的新 特点 (1)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增强,使资本主义继续获得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中心(美元取代英镑;发起和筹建“关贸总协定”) (3)资本主义外部扩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跨国公司、世界银行) (4)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第三产业获得空前发展 (5)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的建设考点三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 (2)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表现 东欧 措施 (1)1947年,苏联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 (2)苏联共产党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特点:高度集权、党政不分,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指令性经济计划)影响 初期促进了东欧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后期弊端日益暴露,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中国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0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苏联的改革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 20世纪50年代开始 1964年开始 1985年开始人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重点 农业方面 重工业尤其是军事方面 前期集中在经济领域,后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主要 内容 (1)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展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1)经济: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军事: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1)经济: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2)政治: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主动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影响 (1)积极: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局限性: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1)积极: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 (2)消极: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导致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状态,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1)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2)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东欧 剧变 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2)历史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4)内部原因: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性质 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表现 (1)政治: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2)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苏联 解体 时间 1991年年底背景 (1)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2)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原因 (1)根本原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错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4)其他因素:美苏冷战消耗了苏联的国力;民族矛盾、社会矛盾急剧激化;严重的经济危机等实质 社会制度的改变,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考点四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万隆会议时间 1955年4月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非洲反帝斗争) (2)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它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概况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内容 通过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中国 贡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性质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影响 (1)对世界:对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来说,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对世界格局来说,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对中国: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团结与合作万隆 精神 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地点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史实 (1)1951年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 (2)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 (3)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高潮 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独立主要 史实 (1)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2)1962年,阿尔及利亚经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结束 史实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意义 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拉美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发展古巴 革命 背景 古巴在政治和经济上长期被美国控制成果 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武装斗争,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又挫败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巴拿马 收回运 河主权 背景 (1)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2)巴拿马运河开通后,美国在运河沿岸划出运河区,运河区一直由美国控制 巴拿马运河成果 (1)20世纪六七十年代,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 (2)1977年,与美国签订条约。后来,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 (3)1999年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二战后随着形势的发展,推动冷战格局不断加剧的主要因素。美、苏双方主要领导人都认为对方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在各自成立的军事政治阵营里宣扬实施冷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美、苏领导人大搞军备竞赛,特别是在核武器的研发上。 冷战格局的影响。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和社会的动荡不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抬头并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界性战争的爆发。 欧洲实现联合的原因。现实原因:二战后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历史原因:西欧各国有共同的文化和心理认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两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人民渴望和平。政治原因:为了在美苏对抗中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等。 二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中采取措施的相同点。都重视高科技的发展和运用;都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恰当的政策;都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等等。 据所学归纳中非合作前景广阔的主要原因。中国和非洲国家各自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交往源远流长;近代以来都遭遇到殖民势力的侵略,有着相似的境遇;中非双方互补性强,都有发展双方关系的强烈愿望。 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新任领导人。面对日渐老去的工业基地和效率低下的政府,戈尔巴乔夫推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措施……一些东欧国家觉察到戈尔巴乔夫不会利用军事力量对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考虑离开苏联阵营。——[英]尼古拉·查尔顿《极简 20世纪史》 作为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不成功的,他的改革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并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设问:据材料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和产生的具体后果。答案:背景: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效率低下,国家发展缓慢。后果:加速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苏联的脱离。 (2024·河北)1947年6月,马歇尔就欧洲复兴计划宣称,只要欧洲国家走经济合作之路,美国就准备为它们提供援助,这一计划为欧洲各国的彼此接近与相互合作注入了积极的推动力。1948年4月,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这个以政府间模式运作的常设经济合作机构负责管理来自美国的援助。可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A.密切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 B.推动了欧洲国家的经济合作C.使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 D.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2022·河北)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力量和国力的增强,它的对外政策思想也发生变化。它把从“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视为其基本方针,这一方针引起了亚洲邻国对它未来走向的担忧和疑虑。“它”指的是 ( )A.美国 B.德国C.日本 D.印度 (2021·河北)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这说明“调控”的影响是 ( )A.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B.根除了资本主义制度弊端C.揭开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序幕D.使资本主义继续获得发展 (2020·河北)以下是英国历史学家安德鲁·玛尔在其所著的《世界史》中对相关史实的评述,其中属于对“欧洲的联合”这一史实评述的应是 ( )A.冷战中的热冲突B.逐渐消失的国境线C.拥挤不堪的世界D.思维机器 (2019·河北)马歇尔计划提出后,中国、苏联、英国三国漫画家创作了以下体现本国态度的漫画。其中体现当时英国态度的是( )A. B. C. D. (2019·河北)以下是世界现代化秩序变迁示意图。直接导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现的史实是 ( )A.苏联实现工业化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C.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大增D.西欧、日本的崛起 (2018·河北)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 )1870—1998年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示意图A.① B.② C.③ D.④ (2022·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型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1万米处投下了一枚原子弹,使爆炸中心区域及附近区域立即被摄氏7 000度的高温吞没,造成约14万人死亡。 翌日,日本当局敦促科学家去广岛实地调查,及至获知真相,深深为之战栗。 8月9日,美国又向日本长崎投下了一枚原子弹,造成约7万人死亡。——摘编自《日本通史》原子弹轰炸后的广岛一片瓦砾材料二 苏联为了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在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领导下建成了原子反应堆…… 1949年8月29日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美国为了重新占有核优势,加紧研究核聚变技术,1952年11月1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其威力比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大800多倍。美国氢弹爆炸9个月后,1953年8月12日苏联氢弹爆炸成功。 英国在1952年和1956年、法国在1960年和1968年分别实验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摘编自《世界史·现代史编》(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使用了哪一新式武器。 其杀伤力如何 (2)据材料二,归纳这类新式武器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3)综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为保卫国家安全在这类新式武器研制上取得的成果。【详解答案】河北中考·真题体验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48年4月,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可知,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欧洲国家的经济合作,B项正确;1947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已经破裂,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提到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项;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排除D项。故选B。2.C 解析:据材料信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它把从‘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视为其基本方针,这一方针引起了亚洲邻国对它未来走向的担忧和疑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日本。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强烈,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故C项正确。3.D 解析:题干显示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国家调控。其中“经济增长一度较快”说明“调控”使资本主义继续获得发展。故答案为D。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联合”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推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B项符合题意。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属于冷战中的“热冲突”,不符合题意,A项排除。C、D两项与题干设问无关,排除。5.D 解析:A项漫画为中国歇后语“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指出美国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B项中的文字“来吧,小鱼”同当时美国的意图一致,即控制西欧;根据C项中的“美元大棒”和“西欧国家主权”可知,这是对西欧主权的侵犯,应该出自苏联漫画家之手;D项中,一位妇女脚踩“‘马歇尔援助’的高跷”,达到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应是英国等西欧国家对马歇尔计划的希冀,D项体现英国的态度。6.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是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冷战政策,最终于1955年形成两极格局。故C项符合题意。7.B 解析:结合教材中“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这一信息即可确定正确答案为②。故选B。8.(1)武器:原子弹。杀伤力:杀伤威力巨大,直接造成数万人死亡。(2)从一国垄断到多国拥有;技术越来越先进;威力和杀伤力越来越大。(3)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