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第03、04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学案 2025年中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古代史 第03、04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学案 2025年中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三、四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核心素养要求
秦汉时期实现统一,疆域拓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但也在动态发展。
生产力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封建制度在秦汉得以巩固,民族交融促进社会变革。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为后世奠定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为统一孕育条件。
科技、书法、绘画、雕塑、石窟艺术等反映南北朝时期的巨大成就。
秦汉的强大激发民族自豪感,动荡时期人们对统一国家的渴望体现深厚家国情感。
考点一 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背景 (1)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3)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时间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像
人物 秦王嬴政
过程 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结果 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背景 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续表
中央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 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巩固统一的措施
文化 措施 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人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意义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经济 措施 统一度量衡;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
意义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军事 秦始皇派兵开凿灵渠,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考点二 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的 暴政 秦始皇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但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表现 秦朝向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民众被迫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还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死刑
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
继位的秦二世为巩固帝位,凶残地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任意屠杀文武大臣。他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陈胜、 吴广 起义 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 《大泽乡起义》
直接原因 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走到大泽乡时遇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时间、地点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
过程 起义军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了“张楚”政权。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
历史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续表
秦的 灭亡 背景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其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秦朝灭亡 (1)背景:巨鹿之战后,秦朝统治者内部矛盾加深,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 (2)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 之争 概况 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双方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结果 双方军队在垓下进行决战,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考点三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
西汉建立 时间 公元前202年 人物 刘邦(汉高祖) 都城 长安
汉初经济 背景 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表现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人民得不到温饱
休养生息政策
背景 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实施目的 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主要措施 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文景之治”
背景 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
措施 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汉文帝像
评价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家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考点四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推恩令” 的实施 (政治) 背景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汉武帝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
影响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续表
罢黜百 家,尊崇 儒术 (思想) 背景 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人物 汉武帝、董仲舒
具体 做法 (1)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教育: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 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盐铁专 卖(经济) 农业 (1)兴修水利: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 (2)生产工具: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汉代耧车(模型)
盐铁专卖 背景 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
目的 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措施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作用 使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北击匈 奴(军事) 背景 (1)秦末汉初,游牧于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在首领冒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蒙古草原,不断南下袭扰 (2)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改变汉初实行的“和亲”政策,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主要战役—— 漠北战役 概况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胜而归
结果 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意义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考点五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 王莽篡汉 背景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史实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影响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东汉建立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
光武中兴 目的 巩固统治
措施 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表现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续表
外戚宦 官交替 专权 出现时间 东汉中期以后
原因 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又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影响 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黄巾 起义 背景 (1)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2)创立太平道的张角传教10多年,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基本情况 开始于184年,主要领导人是张角
特点 有组织、有准备
结果 历时9个月,最后被镇压。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意义 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考点六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西域 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张骞出 使西域 第一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 西域图(敦煌壁画)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经过 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抓住,在匈奴的威胁利诱面前,威武不屈,始终不忘使命,在被扣留10余年之后,寻机逃脱,历尽艰难到达大月氏。但大月氏西迁已久,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打仗,张骞只好返回
结果 张骞返回途中再次被匈奴抓住,扣留了1年多才得以逃出。回到长安后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19年
过程 张骞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
影响 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丝绸之路
背景 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续表
陆上 丝绸 之路 背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
概况 长安(出发)—河西走廊—西域(包含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商品
地位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意义 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 丝绸 之路 背景 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
航线 一条重要的航线: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对西域的管理
西域都 护(西汉) 背景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设置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职能 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范围 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意义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西域管 理(东汉) 班超出 使西域 (1)背景: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2)出使西域: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
甘英出 使大秦 班超在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班勇出 使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到71岁时才回到中原。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考点七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造纸术的发明 张仲景和华佗
造纸术 的发明 出现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纸本地图
改进 概况 东汉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特点 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意义 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影响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续表
张仲景 和华佗 张仲景 时间 东汉末年 河南南阳医圣祠
成就 (1)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 (2)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地位 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华佗 时间 东汉末年
成就 (1)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 (2)发明“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 (3)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历史巨著《史记》 道教和佛教
历史巨 著《史记》 作者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司马迁家乡陕西 韩城的司马迁祠
体例(地位)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述范围 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主要内容 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了他们的腐朽和罪恶
史学价值 司马迁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价值 《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道教 和佛教 道教 (1)太平道:东汉末年,由张角创立,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他以治病来传道,对贫苦民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太平道传播很快 (2)五斗米道: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由张陵创立,人们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 (3)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受到下层民众的信奉
佛教 概况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
传入 中国 (1)传播: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2)意义: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知识小结:
1.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不是发明造纸术
2.“医圣”是张仲景而不是华佗
3.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4.佛教是两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考点八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背景 东汉末年,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3)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力量悬殊 (4)曹军兵士疲惫,不服水土,加上疾病流行,初战失利
时间 200年 208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曹操与孙权、刘备组成的联军
结果 曹军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战术 声东击西、各个击破 —
影响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国鼎立
背景 (1)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蜀(汉)

结果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实现了局部统一
三国 发展 内政的 措施 魏国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吴国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蜀汉 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强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考点九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的 建立 背景 (1)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 (2)曹魏中期,大臣司马懿参与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建立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续表
八王之乱 背景 (1)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他们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势,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2)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诸王手握重兵,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3)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概况 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影响 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这场战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北方游 牧民族 的内迁 北方 各族 我国北方广袤无垠的草原,养育了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在水草丰茂的草原上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他们生活的生动写照
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民族 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
路线 (1)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2)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结果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各国彼此攻战,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前秦并统一黄河流域
考点十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的 兴亡 建立 317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统治 (1)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2)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但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3)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灭亡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南朝的 政治 概况 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强盛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里,轻徭薄赋,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衰败 梁武帝时,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叛乱,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江南地区 的开发 背景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续表
江南地区 的开发 原因 (1)北方人南迁 ①基本情况: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 ②影响: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2)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表现 农业 (1)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2)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3)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粮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 (4)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手工业 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南朝青瓷 莲花尊
商业 (1)背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2)典型表现: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考点十一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 背景 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和东晋
目的 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结果 秦、晋两军隔淝水对峙,由于前秦军后退时阵脚大乱,晋军乘机进攻,打败前秦军
影响 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北魏孝文 帝改革 北魏 (1)建国: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问题 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改革 根本目的 巩固北魏统治,促进北魏发展
直接目的 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状态
措施 迁都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汉化 政策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性质 一场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
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地区 的民族 交融 背景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的生活
表现 经济、习俗 (1)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 (2)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续表
北方地 区的民 族交融 表现 政治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 (1)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2)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特点 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十二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科学家祖冲之
贾思勰 和《齐民 要术》 贾思勰 生活在北朝,写了《齐民要术》一书
《齐民要术》 内容 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评价 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突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地位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科学家 祖冲之 简介 是南北朝时期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主要成就 数学 (1)基础: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 6 (2)成果: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 592 6和3.141 592 7之间。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 (3)意义: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天文 历法 (1)祖冲之通过天文观测,对历法进行精细的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 (2)他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机械 制造 祖冲之还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书法、绘画与雕塑
书法 形成的条件 (1)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2)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
续表
书法 发展 (1)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锺繇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他们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 (2)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3)东晋——王羲之: ①贡献: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他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 ②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③地位:由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4)北魏:统治者崇尚汉族文化,重视书法艺术,流传下来的碑刻书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影响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绘画 人物画 东晋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其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山水画 由于山水诗的增多,山水画开始形成
雕塑 背景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大力宣扬佛教
代表石窟 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特点 这两处石窟群里的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评价秦始皇嬴政。
功:嬴政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他还统一了文字、货币、车轨、度量衡制度,修筑长城,开凿灵渠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过:嬴政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焚书坑儒”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阻碍了文化传播。
归纳“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相同点。
从背景看,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在新王朝建立前期出现的;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
从内容看,统治阶级都注重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或废除严刑峻法,提倡节俭等。
从结果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
归纳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条件。
(1)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2)汉武帝时,大破匈奴,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3)汉武帝时,经济发展,社会较为安定,国力强盛。(4)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以及丝绸等极富中国特色的产品对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两汉时期我国科技成就领先世界的原因。
(1)汉朝时中央集权加强,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2)封建经济的繁荣,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发明创造,为两汉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4)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5)两汉时期中外交往的突破性发展。(6)科学家的努力等。
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1)水战是本次战役胜败的关键。曹军大都来自北方,不习水战,这是其致命弱点。(2)随着势力的日益强大,曹操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3)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4)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一个牢固的势力范围;孙权占据的江东也正在开发之中。三方均不具备完成统一的绝对力量。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进步的原因。
(1)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的软弱,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2)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比较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不同点。
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侧重点 富国强兵 制度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
特点 法令体现创新 模仿汉制,促进汉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1)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2)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3)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刘玉才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风起云涌。汉化虽为总体趋势,但文化融合呈多向性。胡汉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这种多元格局为隋唐文化新整合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璀璨篇章。
  设问:根据材料,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答案:特点:以汉化为主;汉族与少数民族互相影响(双向或多向交融)。意义: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奠定基础,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