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核心素养要求 明清时期跨度长达五百多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版图逐渐稳定,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不断加强。从空间上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不断拓展,对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区实施有效管辖。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各地的交流,为加强国家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明清时期采取措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大量的历史文献、方志、文物等史料,见证了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众多仁人志士为保卫国家、维护统一而不懈努力,激发了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考点一 明朝的统治 明朝建立 朱元璋强化皇权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元朝灭亡朱元璋 强化皇权 地方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中央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锦衣卫印军事 将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机构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 科举考试的变化内容 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续表形式 考试答卷必须使用“八股文”影响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者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明朝经济的发展农业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手工业 棉纺织业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商帮,如晋商、徽商等考点二 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 西洋 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用中国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时间 1405—1433年物品 满载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地点 到达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影响 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戚继光 抗倭 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 戚继光像概况 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后来,进入福建、广东地区消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性质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考点三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书籍 作者 内容 地位《本草纲目》 李时珍 书中对各种药物进行了新的分类,详细介绍了它们的产地、形色、气味及其主要疗效 该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天工开物》 宋应星 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该著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 徐光启 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该著作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明长城 北京城明长城 目的 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起止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影响 长城位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北京城 在元大都基础上发展起来,明成祖朱棣1421年迁都到北京,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明朝小说 明朝书画 明朝戏剧明朝小说 《三国志通俗 演义》 作者是罗贯中。该书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水浒传》 作者是施耐庵。该书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成功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西游记》 作者是吴承恩。该书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 《西游记》插图明朝书画 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等明朝戏剧 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考点四 明朝的灭亡政治腐败 (1)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明代《流民图》(局部)社会动荡 (1)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2)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李自成 起义 背景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爆发 陕西爆发农民起义,李自成的队伍成为起义的主力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明朝灭亡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4月,攻占北京,明朝末帝崇祯自缢,统治276年的明王朝被推翻满洲兴起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清兵入关 明朝山海关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军队,李自成最后失败考点五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建立统治 (1)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2)清军随后南下,消灭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对全国的统治巩固统治 (1)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文化: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的建制郑成功 收复台湾 背景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郑成功像时间 1661—1662年过程 1661年,郑成功率战舰进军台湾,在海上击沉荷兰战舰,在陆路迅速占据重要渡口,把敌人包围在赤崁城和台湾城两个孤立的据点中结果 1662年2月,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至此,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评价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清朝在台 湾的建制 过程 (1)1683年,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影响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措施 册封 (1)1653年,顺治帝正式赐予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 (2)1713年,康熙帝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3)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设置 机构 (1)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还掌管地方军事、对外交往等事务 (2)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金奔巴瓶颁布 章程 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设立 制度 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影响 清朝的这些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巩固西北边疆平定叛乱 康熙 时期 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清代《平定准噶 尔图卷》(局部)乾隆 时期 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叛乱管理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土尔扈特 部回归 祖国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雅克萨之战 清朝的疆域雅克萨 之战 背景 (1)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 (2)清政府一再要求俄军撤出中国领土,俄军却继续增兵,扩大侵略过程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结果 1689年,中俄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清朝 的疆域 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至南海诸岛地位 中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考点六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农业 原因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表现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边远地区得到开发 (2)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3)庄稼种植: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4)经济作物种植: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作用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手工业 (1)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清朝织布图商业 市场 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城市 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商帮 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原因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表现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影响 (1)有些地方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2)庞大的人口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考点七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军机处背景 (1)清朝初期,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 军机处外景设立 时间 雍正年间过程 朝廷临时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不久改名军机处,成为常设机构成员 皇帝选派的亲信大臣地位 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职责 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影响 (1)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索性被撤销 (2)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清朝的社会矛盾文字狱 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概况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特点 规模大;次数多影响 (1)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 (2)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文化专 制政策 (1)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纂书籍的活动 (2)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社会 矛盾 政治 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军事 军风军纪日益败坏,将领贪污兵饷现象十分普遍;军备废弛财政 乾隆后期,财政虚耗严重。嘉庆以后,出现了财政危机。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经济 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兼并土地,农民纷纷破产。社会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 闭关锁国政策背景 (1)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2)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内容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表现 (1)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片帆出海” (2)在台湾设立行政建制后,开放宁波、漳州等地,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限制 (3)1757年,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广州十三行续表影响 (1)积极方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方面,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考点八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红楼梦》作者 曹雪芹地位 清代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内容 (1)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2)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地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影响 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昆曲 京剧背景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 紫禁城畅音 阁大戏台特点 (1)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 (2)剧种增多,剧目繁多,内容丰富多彩,表演艺术推陈出新,流派风格争奇斗艳,雅俗共赏昆曲 起源 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发展 明朝万历末期,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顶峰 清朝前期达到顶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传世之作衰落 清朝中期以后,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昆曲逐渐走向衰落特点 既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京剧 背景 乾隆时,北京成为戏班荟萃之地;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形成 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其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发展 京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经过表演艺术家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的影响。(1)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3)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隋朝 隋文帝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确立隋炀帝 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 唐太宗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完善武则天 创立殿试制度明清 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衰落清末 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废除 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1)客观条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是郑和远航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郑和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这些都是郑和远航能够实现的客观条件。(2)主观原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戚继光能够取得抗倭战争胜利的原因。(1)戚继光抗倭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等。 明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多是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的著作。(2)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3)从主体行为上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4)部分内容开始涉及自然科学,如《天工开物》。 正确看待郑成功收复台湾。(1)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破坏了我国的领土完整。(2)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使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捍卫了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3)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对台湾进行了进一步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原因。(1)维护清朝的统治,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树立专制君主的权威,不许人民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2)由于当时存在着民族矛盾,许多汉族知识分子鼓吹反清思想和民族意识。 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1)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形成了表现自己思想要求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2)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和发展,提供了通俗文学样式。(3)新兴市民读者的要求和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使说书人和进步文人得以创作加工,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作家”。(4)印刷技术的提高,使在案头阅读小说成为可能。(5)进步文人在理论上的阐释和肯定评价,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为后世治国理念提供借鉴。正如唐太宗、朱元璋及清初帝王重视农业,这种关注民生之举,在民族交融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不同民族的交流,带来多元的治理经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如同民族交融的乐章奏响繁荣之音。设问:根据材料,指出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其结果如何 答案:共同态度:以农为本,重视农桑,推动农业发展。结果:推动社会经济(农业)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