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核心素养要求 通过张謇兴办实业的典型事例了解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结合相关内容归纳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历程艰难的原因。 了解近代社会习俗的改变和原因。 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开办、科举制的废除等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事。考点一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张謇 兴办 实业 背景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目的 挽救民族危亡 主张 实业救国,发展工商业 张謇概况 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还创办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影响 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评价 (1)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状元实业家”,推动了中国轻工业的发展 (2)张謇兴办实业的历程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缩影 (3)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民族资 本主义 的发展 人物 张謇、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卢作孚、侯德榜概况 阶段 发展特征 主要原因洋务运动至清末 萌芽并缓慢发展 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甲午中日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续表民族资 本主义 的发展 概况 辛亥革命 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2)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掀起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逐渐凋谢萎缩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2)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整体 特点 (1)总体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2)产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3)地区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4)发展艰难曲折: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 生存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 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新式 交通 工具 传入 概况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2)近代铁路和公路的修筑,水上、空中航线的开辟,新式马路的修建,传统街道的改造,近代交通管理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影响 (1)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风俗习 惯的 变化 概况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影响 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生活方 式的 变化 概况 (1)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 (2)文明结婚、集体婚礼、公葬、追悼会等新式婚丧礼节纷纷出现 (3)公园、咖啡馆在大都市风行一时 (4)在时装、烫发流行之际,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人青睐影响 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特点 (1)总体特征: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2)不平衡性: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东南各省与西北各省、城市与乡镇、民众之间等变化都不平衡考点二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近代新 式教育 的发展 概况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3)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 (4)1901年,清政府决定从次年开始,废除八股文。1903年,又以科举阻碍学校发展,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5)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影响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的发展新闻出 版业 报刊 主要 代表 (1)《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2)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 (3)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 《申报》影响 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印刷 出版 机构 代表 (1)商务印书馆:1897年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2)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 (3)新华书店: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影响 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学艺术的成就文学 20世 纪初 以后 (1)概况: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2)典型代表——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其《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其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解放 区的 文艺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兵农服务的方针。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群众,创造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小说;大型歌剧《白毛女》也影响很大绘画 (1)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代表作品有《虾》 (2)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鸿篇巨制,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音乐 聂耳 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 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电影 传入 与发 展 (1)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电影传入中国 (2)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3)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 《马路天使》剧照意义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作为中国社会崭新进步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为中国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促使无产阶级的队伍壮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并且对当时的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实业救国”的感召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近代实业家;机器的输入和管理理念的传入,冲击着原有的生活观念和习俗,对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不平衡的具体表现。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近代新式教育的影响。(1)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促进了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知识分子群体出现;(2)推动了社会进步,培养了实用人才,顺应了时代潮流。 举例说明中国文学艺术巨匠的作品是如何反映时代特征的。如鲁迅的杂文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启发着民众的心智;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反映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和对民族美好未来的憧憬;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民族危难之际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勇敢斗争的坚强斗志;等等。 比较《义勇军进行曲》与《黄河大合唱》。不 同 点 创 作 背 景 《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作为电影《风云儿女》(1935年)的片尾曲而出现的,创作于1935年,正好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趋高涨,但是全面的抗日战争并未开始。《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抗日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 者 《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是田汉,曲作者是聂耳。《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是光未然,曲作者是冼星海地 位 《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不朽的民族战歌”,后来被定为我国的国歌。《黄河大合唱》被称为“中华民族音乐经典”,周恩来很欣赏这首歌,曾经为它的曲作者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相同点 两首歌都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密切相关,都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唱出了人民的心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流传广泛,经久不衰,成为中国音乐史上可圈可点的作品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这样的一个人是值得一部以至于许多部详细传记的。——摘编自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胡适对张謇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伟大的英雄”指的是张謇敢于创办一系列实业,试图通过实业挽救中国的命运;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主要是指他身处的社会环境导致了他的一系列成就不能从根本上挽救中国的前途。设问:据所学指出张謇践行的思想,并归纳从张謇身上得到的情感体验。答案:思想:实业救国。情感体验:爱国、敢于斗争和善于创新等。 (2017·河北)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表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断发易服 B.移风易俗C.实业救国 D.践行民权 (2015·河北)下图是山西举人刘大鹏在光绪三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某天的日记,其中部分字迹印刷不清。这部分字迹应是 ( )九月十七日下诏■■■■,士心涣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A.举办洋务 B.兴办学堂 C.停止科考 D.结束帝制 (2014·河北)1914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饬(通令),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材料表明 ( )A.欧洲列强减少了对华商品输出 B.“实业救国”主张出现C.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D.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2013·河北)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 )A.创办学堂 B.编练新军C.兴办实业 D.自强求富 (2012·河北)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其原因不包括 ( )A.为方便大众阅读,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增刊B.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C.刊登广告,便利民众生活D.大量编辑出版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和字典【详解答案】河北中考·真题体验1.B 解析:本题材料描写了李叔同先生为其母办理丧事时出现的“新现象”,这些新现象同“旧婚丧嫁娶的风俗”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的是当时移风易俗的变化。故答案为B。2.C 解析:本题题干关键词为“举人”“光绪三十一年”等。据“光绪元年为1875年”可得出,光绪三十一年是1905年,由此可以排除A、B两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于1905年废除,C项正确,而结束帝制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D项排除。故答案为C。3.C 解析:本题为文字材料选择题。抓住材料中“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可得出,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故答案为C。4.C 解析:题干材料的关键词为“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再结合张謇实业救国的史实,即可得知答案为C。5.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创办于上海的《申报》,后来成为全国第一大报,其原因包括为方便大众阅读,编写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增刊;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刊发评论;刊登广告,便利民众生活。“大量编辑出版当时使用的教科书和字典”与《申报》无关。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