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核心素养要求 以中国近代化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两条基本线索了解近代中国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的历史进程。 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理解列强侵略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事增强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运用。 通过曾国藩、左宗棠、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及义和团战士的具体事迹增强家国情怀方面的体验。考点一 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 洋务运动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背景 国内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使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际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目的 (1)直接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 (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领导人口号 “自强”“求富”代表 人物 (1)中央:奕?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派别 洋务派(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比较开明的官员)续表主要 内容 近代 军事 工业 时间 19世纪60年代起 口号 “自强”成果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等特点 官办性质,不能自主经营,管理方式上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低近代 民用 企业 时间 19世纪70年代起 口号 “求富”目的 辅助军事工业成果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等特点 官督商办,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低教育 文化 (1)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 (2)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 (3)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军事 建设 新式 陆军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方法练兵新式 海军 (1)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 (2)到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新式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3)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结果 破产,最终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地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作用 (1)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等逐渐发展起来 (2)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局限性 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边疆危机东南 边疆 危机: 美、日 侵略 台湾 表现 (1)19世纪60年代,美国侵略台湾失败后,转而支持、联合日本侵略台湾 (2)1874年,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 (3)在英、美等国“调停”下,日本勒索清政府白银50万两后从台湾撤兵应对 (1)台湾人民坚决抵抗 (2)清政府强调台湾和琉球均为中国的“属土”,与日本无关 (3)清政府派沈葆桢率兵入台西北 边疆 危机 表现 (1)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并得到俄、英支持;19世纪70年代,俄国侵占新疆伊犁地区 (2)阿古柏的残酷统治和俄、英两国的侵略活动,激起新疆各族人民反抗应对 (1)海防塞防之争:面对西北和东南同时出现的危机,李鸿章认为海防重而塞防轻,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力主收复新疆。清政府权衡利弊,采纳了左宗棠等人的意见 (2)收复: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命刘锦棠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攻克达坂城等地,挺进南疆;1878年,清军成功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清政府同俄国经过艰难谈判,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 (3)建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巩固了西北边防,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续表西南 边疆 危机 表现 19世纪中后期,法国侵略清朝的藩属国越南后,又将矛头指向中国应对 助越 抗法 (1)驻扎中越边境的刘永福受越南邀请,率领黑旗军助越抗法,多次取得胜利 (2)清政府派兵入越抗法中法 战争 (1)爆发:1883年底,法国攻击驻守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 (2)清政府对法宣战:1884年,法国军舰突然袭击福建马尾军港,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3)击退入侵台湾的法军:1884年,法军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台北,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部抵抗,击退法军(4)镇南关大捷:1885年初,法军在越南北部向清军大举进攻,直逼中越边境的镇南关。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于3月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整个战局 (5)结果:清政府下令停战,与法国签订条约,承认越南受法国“保护”,同意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等,法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西南地区 冯子材台湾 建省 清政府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台湾建省,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二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 1894—1895年(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故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1)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2)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3)东学党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爆发 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主要 战役 平壤战役 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平壤陷落黄海海战 时间 1894年9月主要舰艇 致远舰(清政府)和“吉野号”(日本) 邓世昌 黄海海战经过 北洋舰队在黄海海面重创日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结果 北洋舰队损失较大,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军夺取制海权辽东半 岛战役 黄海海战后,日军从辽东半岛登陆,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迎敌,寡不敌众而战败。日军占领旅顺后制造了旅顺大屠杀威海卫 战役 1895年初,日本海陆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陷入绝境。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援兵无望情况下,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 清政府战败,1895年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 1895年春,清政府和日本在日本马关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主要 内容 及对 中国 的危害 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危害割地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造成了近代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一次分离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通商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设厂合法化,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 (2)阻碍了中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契机 三国 干涉 还辽 概况 《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影响 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门户 开放” 政策 背景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概况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门户开放”的目的)瓜分 狂潮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俄国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日本 福建考点三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前提 公车 上书 背景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目的 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 康有为经过 1895年,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 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结果 上书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影响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地位)学会 报刊 主要 学会 名称 地点 名称 地点强学会 北京、上海 南学会 长沙农学会 上海 兴儒会 瑞安励学斋 三原 蜀学会 成都报刊 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作用 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续表时间 1898年(农历戊戌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到9月21日,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光绪年间)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如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推动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目的 建立君主立宪制,实现救亡图存领导 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主要 内容 主要内容 影响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1)积极:有利于维新人士参与政治,打击了封建官僚,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2)消极: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1)积极: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国家财政制度化建设 (2)消极: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1)积极:有利于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2)消极:教育变革与滞后的国民思想相冲突,其结果必然会引起许多读书人的反对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1)积极: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加强国防实力 (2)消极:触犯了守旧的军队群体利益,直接导致维新派失去坚实的军事后盾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最终,戊戌变法失败 谭嗣同殉难图性质 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地位 中国近代史上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中国政治领域近代化的开始)影响 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考点四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的签订义和团 运动 背景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概况 19世纪末,义和团逐渐由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清政府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口号 (1)“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2)“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最终失败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续表八国 联军 侵华 背景 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引起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原因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过 (1)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组织联军2 000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2)义和团在廊坊一带阻击敌人,使八国联军被迫撤回天津 (3)各国联合舰队攻占大沽炮台;以保护使馆为名,外国军队进驻东交民巷 (4)义和团和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5)义和团在清军帮助下,进行天津保卫战,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7月中旬,天津失陷。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结果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暴行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辛丑 条约》 时间 1901年9月 《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签订 国家 清政府与英国、美国、俄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主要内容 对中国的危害赔款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关税主权丧失,使清政府的经济长期受制于列强禁止 反帝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以华治华”,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毁炮 驻兵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划使 馆界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东交民巷成为“国中之国”和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更改 机构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外交途径控制清政府、侵略中国地位 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影响 (1)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洋务运动对近代早期民族工业的积极作用。洋务运动冲击了传统观念,对民族工业的诞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洋务运动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有益于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洋务运动引进先进技术,锻炼和培养了一批人才,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洋务运动的投资经营方式,对民族工业的发展起着效仿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方面:政治腐败;战术运用失当;战场指挥失误;部分将士消极怠战;经济相对落后。日本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对近代军事战术运用恰当;西方列强的默许和支持。 全面理解公车上书的影响。通过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声名鹊起,维新变法运动拥有了政治运动意义上的领袖。公车上书也在全国的知识阶层中引发培育出了一批鼓吹维新变法的人士。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共同努力,创办报刊,提出变法维新纲领,制造变法舆论,持续推动着维新变法一步步走向高潮。这就使得维新变法活动超越了一部分士子的范围,而给中国知识界、中国的政坛带来了变化,因此公车上书是一场政治运动。 注意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存在既互相肯定又互相否定的关系。它们是“前后交错,互相联系”的两个阶段,代表了“历史前进的脚步”。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属于农民运动,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利用了宗教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两者都失败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朝封建统治,而义和团运动则主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近代化的军队,第一需要近代化的军器,所以有江南及天津两个机械制造厂的设立;第二,新式军器必须有技术人才去驾驶,所以设立武备学堂和派遣军官出洋留学;第三,近代化的军队必须有近代化的交通,所以有造船厂和电报局的设立及铁路的建筑;第四,新式的国防比旧式的费用要高几倍。……要办招商局、织布局、煤矿来增加收入。——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化军队产生于洋务运动期间。材料从多个方面叙述了近代化军队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强调只有综合整合要素才能使近代化军队建立并发展得更快、更强。设问:中国近代化军队产生于哪一运动中 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化军队诞生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答案:运动:洋务运动。基本条件:需要近代化武器、掌握近代化武器的人才、近代化交通和一定的资金支持。 (2023·河北)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2021·河北)英国驻汉口的代理总领事法磊斯曾说:“(《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须向全国征收,但由于祸乱所及各省已被联军洗劫一空,实际上这些省应出之款项仍须由那些忠诚的,并已付出自己份额的省份来额外负担。”法磊斯口中的“祸乱”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英法联军的侵略C.义和团运动 D.八国联军的侵略 (2020·河北)1875年,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时曾宣言:“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可见,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是 (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C.学习科技 D.救国图强 (2019·河北)某学者指出,这些成就或可提供一幅奋力拼搏的生动画面,但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材料评述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2018·河北)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朝廷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材料中的“洋夷”指 ( )A.英国殖民者 B.英法联军C.日本侵略者 D.八国联军 (2018·河北)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 )A.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B.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C.维新派缺乏经验D.顽固派反对变法 (2016·河北)下图是某报刊登的上海广智书局的新书广告。其内容表明当时知识界流行的思潮是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2016·河北)《清议报》(1898年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出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2024·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材料一大事年表(部分)年份 事件1856年10月 三艘英国军舰闯入珠江口,炮轰广州1858年5月 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清军奋起还击。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瑗珲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续表年份 事件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 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对圆明园大肆抢劫后又纵火焚烧1860年10月、 11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割占中国领土约40万平方千米——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时期的一次军事较量,同时也是对两国“被动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检验。自此中国在贫弱的道路上继续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严重。——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大事年表所述的战争名称。指出该战争期间割占中国领土的两个国家。(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结束后日本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再次割让了大片领土。(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从清政府方面探究晚清时期中国领土不断丧失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详解答案】河北中考·真题体验1.C 解析:根据题干中“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清政府实行戊戌变法,变法规定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因此C项正确。太平天国建立于19世纪50年代,排除A项。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B项。中华民国创建于1912年,排除D项。2.C 解析:题干提供的关键信息是“(《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列强侵略,因此西方人口中的“祸乱”指的就是义和团运动。故选C。3.D 解析:题干提供的关键信息是“1875年”“背负国家之未来”,由此可见,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出国留学的目的是救国图强。故选D。4.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通过学习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并未上升为对制度的学习。故答案为B。5.D 解析:题干提示具体时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要求回答“光绪二十七年”发生的重大事件,根据“1875+27-1”可知,这一年是1901年。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其中一项是赔款白银4.5亿两。这一信息同题干中的“金四百五十兆”相符。因此材料中的“洋夷”指八国联军。故选D。6.C 解析:本题描述的是康、梁二人没有亲自体会过西方文化和制度,对这一内容的了解来源仅限于一些书籍和列强在中国个别城市的殖民管理,这表明维新人士对西方政治制度并没有深入、全面的理解和亲身的体会,故缺乏经验,结果必然失败。C项说法符合题意。7.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流行的书刊大部分是关于维新、宪法、政治方面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宪法、政治是中国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变法图强”主张的体现。故选B。8.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一敌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抗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故选C。9.(1)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国家:俄国、英国。(2)《马关条约》。(3)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领土主权意识较弱;武器装备水平落后;学习西方不彻底。落后就要挨打,要坚定维护我国的领土完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