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 第0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学案 2025年中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现代史 第02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学案 2025年中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考点精讲(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核心素养要求
梳理1953—1976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时空观念。
通过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探索这条道路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
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等史料增强史料实证的学习。
通过王进喜、焦裕禄等优秀的共产党员的事迹体验家国情怀。
考点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
背景 国内 (1)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国际 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时间 1953—1957年底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 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 任务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续表
主要 成就 工业 (1)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 (2)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3)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4)沈阳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 (5)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交通 运输 (1)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2)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3)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结果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意义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考点二 三大改造
时间 1953—1956年底
农 业 原因 (1)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与发展 (2)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农民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 生产合作社
形式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
目的 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原则 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过程 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结果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 工 业 背景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结果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 本 主 义 工 商 业 背景 (1)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 (2)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 (3)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天津盛锡福帽厂挂上 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
目的 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过程 从1954年起,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形式 (1)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2)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 创举
结果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续表
影 响 积极性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局限性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考点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背景 (1)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2)全国人民完成普选
召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主要 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步入 第一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会场
地位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意义 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地位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考点四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 八大 召开 1956年,在北京召开
主要 任务 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作用 中共八大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大跃 进”和 人民 公社 化运 动 背景 (1)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概况 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结果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失误 原因 (1)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自然灾害严重 (3)对国情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
调整 国民 经济 目的 克服经济困难
时间 1961—1965年
方针 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结果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教训 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文化大革命”
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时间 1966—1976年
过程 1966年夏,全面发动起来;老一辈革命家对江青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四人帮”进行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严重 危害 (1)出现造反派组织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 (2)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3)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4)老一辈革命家的斗争遭到了压制和打击
两个 反革命 集团 (1)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机毁人亡,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即“九一三事件” (2)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将“四人帮”隔离审查,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性质 由领导者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一场政治内乱
影响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建设成就与模范人物
建设 成就 主要 成就 (1)工业: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工业布局明显改善,原有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广大内地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交通: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3)科技: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国防尖端技术取得巨大进展,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影响 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模范 人物 王进喜 大庆油田工人,被誉为“铁人”;以他为代表的石油工人所表现出的艰苦创业精神,被誉为“铁人精神” 雷 锋
雷锋 解放军好战士,1962年,因公殉职;1963年,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掀起了学雷锋活动,雷锋精神教育和影响着中国人
焦裕禄 以身作则,治风沙,除三害,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近代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重工业;(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局势需要发展重工业加强国防建设;(3)学习苏联在“一五”“二五”计划中发展重工业取得成就的经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基本特点。
立法过程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国实际出发,以实际需要为立法依据;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大改造能够顺利进行的原因。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2)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崇高的威望;(3)改革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4)采取了恰当的改革措施等。
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的联系。
“一五”计划主要体现在发展经济方面,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为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即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
(1)“大跃进”对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极大破坏,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了当时的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具有权威性的特点。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对此《人民日报》进行的报道突出说明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对建设工业化的渴望、原因和号召,对于团结思想、提高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问:我国工业化建设开始于哪一年 其基本前提有哪些
答案:时间:1953年。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三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
(2023·河北)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该图名称应为 (  )
A.中国农民与地主阶级占有土地数量统计图
B.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统计图
C.中国农业生产总值与工业生产总值统计图
D.中国外资企业产值与内资企业产值统计图
(2022·河北)《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计划完成时,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与1965年相比,1976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29.1%,初中生人数增加了4.4倍,高中生人数增加了10.3倍。”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
A.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2021·河北)下面统计图中的“某时段”应是 (  )
某时段我国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图
A.1911—1918年 B.1949—1956年 C.1958—1965年 D.1978—1985年
(2020·河北)下面两则老广告可共同佐证 (  )
A.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B.抗美援朝运动的开展
C.三大改造的实行 D.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
(2020·河北)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孙少平的姐夫王满银,从一个河南手艺人那里买了些老鼠药,在集市上倒卖了其中的十几包,每包赚了五分钱,总共得利不到一元。人家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和那些扩大了几尺自留地或犯了点其他“资本主义”禁忌的老百姓等,都被强制“劳教”。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016·河北)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我国重工业净产值比重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
1949—1962年我国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净产值比重统计图
A.① B.② C.③ D.④
(2023·河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
  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付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权。
——摘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根据的一个方面,是共同纲领的规定。三年来,大陆上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了,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办全国选举工作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了发扬民主,对政权组织,特别是县、乡两级,来一次全国普选,很有必要。这对促进经济建设,加强经济建设的领导有积极作用。就是对于抗美援朝也有好处。
——摘自毛泽东《关于召开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计算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这一过程经历了几年时间。
(2)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上述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的有利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目的。
【详解答案】
河北中考·真题体验
1.C 解析: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实行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深色柱体代表的是工业,白色柱体代表农业,工业和农业持续增长,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工业大幅增长,超过农业,C项正确;1950—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地主阶级被消灭,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以1956年之前不会存在社会主义经济,排除B项;中国引进外资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
2.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措施巩固新生的政权,排除A项;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C项;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答案为B。
3.B 解析:由统计图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直至消亡,社会主义工业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逐渐下降,1956年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故答案为B。
4.C 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实行。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和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合作社”反映的是1953—1956年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公私合营”反映的是1953—1956年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因此它们共同佐证的是1953—1956年三大改造的实行。故选C。
5.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材料中“人家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体现了“文化大革命”的进行,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6.C 解析:本题解答首先应注意曲线的提示为“1949—196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因此①反映的是农业净产值比重变化;由于“农业净产值比重+工业净产值比重=100%”,因此②反映的是工业净产值比重变化;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净产值比重逐渐超过轻工业,因此③④反映的分别是重工业净产值比重变化和轻工业净产值比重变化。故答案为C。
7.(1)5年。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实施;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土地改革的完成;全国普选的成熟。
(3)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障经济建设;巩固国家政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